平潔瓊
(昆山中醫醫院,江蘇 昆山 215300)
近年來,各種意外事故及各種身體疾病導致需要在ICU重癥醫學科進行治療的危重癥患者在增加。對于重癥患者而言,鎮靜治療屬于保證患者生命體征在較短時間內恢復平穩并進行下一步治療的基本方案,是ICU科室治療患者的重要組成部分[1]。通過有效的鎮靜治療能夠用最少的鎮靜藥物實現最佳的鎮靜效果并減輕對患者的應激刺激傷害。通過有效鎮靜治療能夠切實改善患者身體疼痛狀況并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并能夠通過鎮靜治療以減輕急救搶救過程中使用機械通氣時對患者造成的痛苦,能夠提高患者機體協調性[2]。但不當的鎮靜治療方案不但不會起到促進治療的效果,反而會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大傷害。如何保證ICU患者在接受鎮靜治療過程中能夠在使用最低鎮靜藥物的同時獲得較好的鎮靜效果以保證整體治療效果是當下治療ICU患者并保證其生存率及治療有效率的關鍵[3]。本文對ICU患者使用常規鎮靜方案與程序化鎮靜方案的臨床價值做實證分析。
1.1 一般資料。選取時間在2020年3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于昆山中醫醫院進行治療的病歷齊全且施行鎮靜治療ICU患者中選取52例,按鎮靜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6例。觀察組年齡23~88歲,平均(58.33±9.64)歲,男13例,女13例。對照組年齡22~87歲,平均(56.58±9.58)歲,男13例,女13例。資料符合對比要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排除院前急救過程中出現死亡的患者的相關數據;排除未成年及鎮靜藥物不耐受等患者;排除肝腎、精神障礙及近期使用神經阻礙類藥物的患者;排除中途退出研究或不配合研究進行的患者。
1.2 方法。兩組ICU患者在鎮靜治療過程中選用的鎮靜治療方案不同。對照組ICU患者選擇常規鎮靜方案,根據患者體重、年齡、藥物過敏史等情況為患者采用持續鎮靜治療方案并根據患者不良反應及鎮靜效果酌情考慮改變藥物種類或增減鎮靜藥物的使用劑量以保證最佳效果,鎮靜藥物使用情況由醫生做出指導并由護理人員進行實施鎮靜方案[4]。觀察組采用程序化鎮靜治療方案?;颊呷朐汉笥舍t生根據患者重癥程度及身體檢查結果與患者或其家屬自述病因等相關資料為患者提供適合患者的鎮靜方案,并由專門的護理人員每隔一段時間對患者鎮靜程度進行評價,并按照程序化鎮靜方案調整鎮靜藥物使用措施以保證患者獲得最佳鎮靜治療效果[5]。
1.3 療效觀察和評價
1.3.1 鎮靜效果評價[6]:包括鎮靜深度, 評價過程采用Rass鎮靜評分量表,根據患者有無暴力行為、面對插管治療及使用呼吸機時患者身體反應、清醒狀態、有無移動、清醒維持時間、對聲音及身體刺激的反應情況,判斷鎮靜情況,Rass鎮靜評分為-4分至-5分屬于過度鎮靜,評分在-3分為鎮靜適度,高于等于-2分為鎮靜不足。記錄鎮靜時間。
1.3.2 治療效果評價:包括患者ICU護理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死亡率等指標并在患者意識恢復且能表達個人滿意度后讓患者評價本次鎮靜效果的滿意度。
2.1 鎮靜效果評價。運用程序化鎮靜方案能取得比常規鎮靜方案更好地鎮靜效果。觀察組鎮靜時間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處于鎮靜適度層次的人數顯著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鎮靜效果比較
2.2 治療效果評價。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最終搶救后死亡人數分別為1人(占比3.85%)和2人(占比7.69%),死亡率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卡方值0.3537,P值0.5520)。對比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機械通氣治療時間,觀察組用時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鎮靜治療滿意度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效果指標比較(±s,分)

表2 治療效果指標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ICU護理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鎮靜治療滿意度評分觀察組 26 4.68±1.61 3.82±1.26 87.36±5.38對照組 26 5.78±1.77 4.81±1.98 75.11±6.87 t - 2.3442 2.1509 7.1583 P - 0.0231 0.0363 0.0001
到醫院重癥醫學科接受治療的患者往往處于危重癥嚴重期,患者機體處于嚴重的不適與應激狀態,需要盡早采用各種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及護理措施以保證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并保證患者生存。但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氣管插管操作、機械通氣操作、束縛捆綁包扎等行為及存在的環境噪音等均可能加劇患者自身身體不適與心理不適,導致患者出現劇烈疼痛、躁動焦慮等,且身心不良狀態可相互影響,從而使患者機體病情惡化,心率加速、激素分泌異常,會加大治療難度,導致有效治療效果較差而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超過70%以上的患者在回憶處于ICU科室接受治療時均表示較為痛苦且當時情緒大多處于崩潰邊緣[7-9]。因而,將鎮靜治療作為ICU科室的基礎治療措施并采用有效的鎮靜治療方案對保證患者有較好的治療體驗和治療效果有重大幫助,傳統鎮靜治療方案多根據患者體重、身體素質等客觀指標為患者提供持續化鎮靜方案,忽略了患者身體的適應性與變化性,而程序化鎮靜方案則針對患者個體情況為患者提供動態化的鎮靜方案以保證鎮靜治療的各個時間段均能為患者提供最佳鎮靜方案[10]。結果表明,為來我院重癥醫學科參與鎮靜治療的ICU患者選擇常規鎮靜方案不如采用程序化鎮靜方案能獲得更令患者滿意的鎮靜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ICU患者治療后死亡率與過度鎮靜人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鎮靜程度適當的人數占比遠超過對照組且觀察組總體鎮靜時間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ICU患者在院期間的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相關數據,則發現觀察組數據顯著優于對照組,滿足(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本研究驗證了對ICU患者采取程序化鎮靜方案的優越性。
綜上所述,對ICU患者進行鎮靜治療時,優先選擇程序化鎮靜方案以為患者提供最佳鎮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