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朱林江
(四川省巴中市中心醫院,四川 巴中 636600)
胃癌多見于發生在胃竇,若延誤治療會繼續對胃小彎、胃大彎造成累及,胃癌早期時并不會表現出有特異性癥狀,多是噯氣、腹脹等表現,這也是臨床易誤診為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1]。幽門螺桿菌是革蘭陰性微需氧細菌,可造成胃黏膜的慢性發炎,或誘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除了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致病菌外,幽門螺桿菌還是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的危險因子[2],已有研究確切表明,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發的慢性胃炎是胃癌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3]。雖然目前臨床并未得到關于胃癌發病機制的確切研究成果,但幽門螺桿菌作為致癌因子在胃癌發生中的作用是可以肯定的[4]。本文通過檢測并分析胃癌組織標本及其相應癌旁組織的幽門螺桿菌相對感染量,探討幽門螺桿菌在胃癌發生中的作用及其與預后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病理科存檔的59份石蠟包埋胃癌組織標本及其相應癌旁組織22份。59例胃癌患者中,男32例、女27例,年齡28~79歲,平均(53.2±4.7)歲,組織學分型:高分化管狀腺癌2例、中分化管狀腺癌19例、低分化腺癌31例、黏液腺癌2例、印戒細胞癌5例;浸潤深度:T1期10例、T2期8例、T3期26例、T4期15例;其中31例發生淋巴結轉移,6例發生遠處轉移;臨床分期:Ⅰ期15例、Ⅱ期13例,Ⅲ期18例、Ⅳ期13例;22例非癌組織中,13例為正常胃黏膜、9例為上皮內瘤變。所有標本皆已由病理學專家明確診斷,且患者臨床資料完整,術前均無放化療治療史。
1.2 方法。取石蠟組織,切片成5 um厚,放到2 mL滅菌Ep管中,規范按照試劑盒要求提取胃癌及癌旁石蠟組織標本的DNA,采取分光光度法對DNA質量濃度和純度進行檢測,并稀釋到100 mg/uL,分裝,置于-20℃下儲存。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儀器和試劑盒及相關試劑用以檢測幽門螺桿菌。依照要求設立陽性對照和陰性對照,陰性對照根據人白細胞DNA作為對照,陽性對照根據HP標準菌株作為對照;空白對照中設置相對感染量為1,當相對感染量>1時,則為陽性,反之相對感染量<1則為陰性。重復3次實驗,取3次值的平均值。所有組織來源病例皆隨訪5年。
1.3 數據統計。使用SPSS 25.0軟件做數據的統計學分析,HP相對感染量表達為均數±標準差的計量數據形式,采用t檢驗,生存例數及生存率表達為例數、百分比的計數數據形式,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胃癌組織及相應癌旁組織的幽門螺桿菌相對感染量。胃癌組織中檢測幽門螺桿菌相對感染量明顯高于癌旁組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胃癌組織及相應癌旁組織的幽門螺桿菌相對感染量(±s)

表1 胃癌組織及相應癌旁組織的幽門螺桿菌相對感染量(±s)
?組織類型 幽門螺桿菌相對感染量胃癌組織 8.72±0.74癌旁組織 4.29±0.36 t 26.842 P 0.001
2.2 胃癌患者臨床特征與HP相對感染量的關系。59例胃癌組織的幽門螺桿菌相對感染量檢測分析:高分化管狀腺癌較低分化管狀腺癌明顯增高,浸潤深度T3+T4患者較T1+T2患者明顯增高,發生淋巴結轉移患者較無淋巴結轉移患者明顯增高,臨床分期為Ⅲ+Ⅳ期患者較Ⅰ+Ⅱ期患者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胃癌患者臨床特征與幽門螺桿菌相對感染量的關系
2.3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患者生存預后的相關性分析。隨著患者胃癌組織中幽門螺桿菌相對感染量的增多,患者生存率越低,預后越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胃癌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量的增多,其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成存率逐年越低,預后越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幽門螺桿菌相對感染量和胃癌患者生存率的關系分析[n(%)]
目前普遍認為,幽門螺桿菌是誘使胃癌發生的關鍵因子,持續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加大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發生率,因此造成胃黏膜細胞DNA受損,為癌癥的發生奠定前提基礎。幽門螺桿菌會造成腸黏膜上皮異型增生等胃黏膜癌前病變,或是促進細胞的增殖而致發生胃癌[5]。本研究通過檢測發現,胃癌組織幽門螺桿菌感染量要顯著高于癌旁組織,提示幽門螺桿菌的參與會促使胃癌發生。這與目前多數研究結果相符,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參與了胃癌病變的全程[6]。
另外研究結果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患者的年齡、性別、是否發生遠處轉移并無很大相關性;而在不同臨床分期、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狀況以及部分組織學分型中,胃癌患者組織中的幽門螺桿菌相對感染量有顯著性差異;隨著臨床分期的增加,胃癌患者組織中的幽門螺桿菌相對感染量愈漸增加;浸潤程度嚴重的胃癌患者組織中幽門螺桿菌相對感染量明顯較浸潤程度輕的患者高,發生淋巴結轉移的胃癌患者幽門螺桿菌相對感染量高于并未發生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可見,幽門螺桿菌感染會隨著胃癌患者病情進展而發生顯著變化[7-8]。
關于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患者的預后,本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相對感染量≥15的胃癌患者生存率較幽門螺桿菌相對感染量<15的胃癌患者低,提示隨著患者胃癌組織中幽門螺桿菌相對感染量的增多,患者生存率越低,預后越差;同時隨著胃癌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量的增多,其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成存率逐年越低,預后越差,這也提示幽門螺桿菌感染或是胃癌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的關系仍然應作為臨床研究焦點,重視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發生和預后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