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微
(遂寧市中心醫院 放射科,四川 遂寧 629000)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屬于無創影像檢查技術,有著所需時間短、輻射劑量低、各項同性、圖像后期處理較好等優勢,尤其是造影劑團注及增強掃描技術的應用,極大提高了頭頸部血管疾病檢出率[1]。CTA為無創影像檢查技術,能夠對DSA進行良好補充,該技術的時間、空間、密度分辨率較高,波動及螺旋偽影較少,成像范圍廣,還能夠顯示出血管壁與相鄰的骨結構,在臨床上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研究指出[2],影像診斷、治療的輻射劑量同癌癥的發生具有一定關系,因此,在不影響圖像質量及診斷價值的基礎上,減少所用劑量已經成為臨床研究重點。本研究對在遂寧市中心醫院接受頭頸部CTA檢查的80例受檢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旨在為頭頸部CTA掃描提供一定參考。
1.1 一般資料。將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遂寧市中心醫院接受頭頸部CTA檢查的80例受檢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32~80歲,平均(58.91±3.26)歲;既往病史:高血壓20例,糖尿病18例,腦梗塞13例,高血脂12例。觀察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35~76歲,平均(57.33±3.04)歲;既往病史:高血壓22例,糖尿病17例,腦梗塞12例,高血脂10例。兩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BMI低于22.9 kg/m2;②高度懷疑存在頭頸部血管病變。
1.2 方法。以Siemens Definition AS 64 排螺旋CT機進行檢查,檢查前囑患者禁食6 h,并行碘過敏試驗。囑患者靜止不動、平靜呼吸,以束縛帶進行固定。協助患者取仰臥位,于頭部正中線和CT縱軸定位光標重疊。
從主動脈弓到顱頂進行螺旋掃描。定位相、平掃描行低劑量掃描,將主動脈弓中心層面定為掃描感興趣區,大小為1 cm2,動脈期掃描興趣區觸發閾值設定為100HU。根據智能團注跟蹤技術確定掃描時間。注射造影劑為碘帕醇(典比樂)注射液(上海博萊科信誼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劑量1.5 mL/kg,注射速率4 mL/s。
掃描參數:對照組電壓120 kV,觀察組電壓80 kV,螺距1.2,管電流175 mA,層厚4 mm,矩陣512*512,重建層厚0.75 mm。
圖像后處理:CTA掃描完成后,將重建數據傳輸至Siemens工作站,以In Space、3D、Neuro DSA軟件進行處理,獲取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積顯示技術(VRT)及表面陰影遮蓋顯示(SSD)等。
1.3 觀察指標。所有圖像由3名以上有工作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生讀片,并對圖像質量進行綜合評價。①圖像優良率[3]:優:血管結構清晰,邊緣銳利、平滑,血管分支顯示4級,良:血管結構較為清晰,邊緣稍有模糊,血管分支達3級,差:血管結構不清晰,邊緣模糊,血管分支不足3級。②圖像質量:取頸總動脈與基底動脈中心CT值平均值(Mean),取相同層面空氣平均CT值作為背景噪聲(N),計算Mean/N=信噪比(SNR)。③對比兩組輻射劑量。
1.4 統計學處理。將數據錄入SPSS 20.0軟件包處理,計數資料以χ2檢驗,以例數百分比形式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以±s形式表示,當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圖像質量。觀察組圖像質量優良率為100%,與對照組100%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圖像質量優良比較[n(%)]
2.2 圖像質量。觀察組頸總動脈與基底動脈Mean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N高于對照組,頸總動脈與基底動脈SNR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圖像質量比較(±s)

表2 兩組圖像質量比較(±s)
組別 例數 基底動脈中心Mean(HU) 頸總動脈Mean(HU) N 基底動脈中心SNR 頸總動脈SNR觀察組 40 436.28±25.74 494.67±30.61 5.79±1.14 76.41±9.67 86.39±6.41對照組 40 448.02±29.71 507.08±37.66 4.20±0.63 107.44±13.52 122.53±11.53 t - 0.783 0.671 11.563 7.498 8.221 P-<0.05 <0.05 <0.05 <0.05 <0.05
2.3 噪聲比較。觀察組頸內動脈虹吸段CT值為(428.90±5.31)HU,對照組為(451.22±6.74)HU,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輻射劑量比較。觀察組CTDlvol、DLP值分別以為(7.91±1.02)mGy、(273.55±18.74)mGy·cm,明顯低于對照組的(7.91±1.02)mGy、(977.62±51.83)mGy·c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輻射劑量比較(±s)

表3 兩組輻射劑量比較(±s)
組別 例數 CTDlvol(mGy) DLP(mGy·cm)觀察組 40 7.91±1.02 273.55±18.74對照組 40 27.47±2.68 977.62±51.83 t - 7.947 11.206 P - <0.05 <0.05
臨床上對于頭頸部血管病變多采用血管內超聲、CTA及DSA檢查,其中血管超聲因操作簡便,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但對于顱內及深部血管疾病診斷效果不太理想。DSA對急性腦梗塞、動脈狹窄性病變已經成為臨床診斷金標準,但是該方法屬于有創操作、費用昂貴、易引發并發癥。64層螺旋CT具有便捷、經濟、無創等特點,在臨床上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4]。
在保證圖像質量的基礎上,要合理控制頭頸部血管成像劑量,以往常用的降低劑量方法是降低管電流。研究顯示,盲目降低管電流會增加圖像噪聲,降低圖像質量,影響動脈病變的顯示與判斷。研究指出[5],在兒童血管病變的CT檢查中應用管電壓80 Kv,與120 Kv相比,輻射劑量可減少65%,提高了檢查的安全性。本研究中,觀察組CTDlvol、DLP值分別以為(7.91±1.02)mGy、(273.55±18.74)mGy·cm,明顯低于對照組的(7.91±1.02)mGy、(977.62±51.83)mGy·cm,觀察組的受照劑量顯著少于對照組。除此之外,觀察組圖像質量優良率為100%,與對照組100%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頸總動脈與基底動脈Mean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N高于對照組,頸總動脈與基底動脈SNR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低劑量CT掃描會對圖像質量造成一定影響,但是總體影響不大,不會影響臨床診斷。
綜上所述,在頭頸部CTA診斷中應用低劑量,可以降低醫源性輻射劑量,不會影響圖像質量及診斷結果,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