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星星
( 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榆林職業技術學院農學院 719200)
1.1.1 實驗動物、菌株
從武功雛雞孵化場中選取滿足1日齡的羅曼仔雞作為研究觀察對象,并將其飼養至10日齡即可開展研究。在所選取的菌株中,以雞大腸埃希菌O78菌株進行研究。
1.1.2 實驗藥品
頭孢克肟納米乳、頭孢克肟預混劑。
1.2.1 培養細菌、接種
先利用雞大腸埃希菌O78制作肉湯培養基,并放在培養箱中,將溫度調節至37℃左右培養24h,并吸取適量菌液置入滅菌試管中,再加入生理鹽水進行稀釋,應用麥氏比濁法測量菌含量,將其生長濁度控制在 3.8×108CFU/mL左右。做好對實驗雞的正常飲食工作,確保滿足研究標準條件[1]。
1.2.2 進行分組
選取總計180只適齡雞,將其各自分為六組,每組含30只適齡雞,并在稱重中進行分組、標記,將其各自分為A組(CFM-NE高劑量)、B組(CFM-NE中劑量)、C組(CFMNE低劑量)、D組(頭孢克肟預混劑)、E組(感染不用藥)以及F組(未感染雞)。
1.2.3 人工感染處理
對于A組、B組、C組、D組、E組的實驗雞分別注射0.3mL的3.8×108CFU/mL的菌液,對于F組實驗雞則注射0.3mL生理鹽水。為了確保研究實驗的準確性,所有實驗雞均在研究前12h禁水禁飼。
1.2.4 給藥方案
對每組實驗雞進行詳細觀察,當數個小時后除卻F組實驗雞均出現臨床癥狀,并予以相應的用藥方案,具體用藥狀況如表1所示,對每組實驗雞的用藥次數為一日一次即可,連續用藥3d后觀察結果。

表1 探究結果對比狀況
1.2.5 觀察方法
在研究期間內每天做好對每組實驗雞的具體癥狀表現記錄工作,同時記錄實驗雞發病狀況,總共觀察10d,如出現實驗雞死亡的狀況盡快進行病理解剖,分析已死亡的實驗雞在內臟器官中的病變狀況,做好詳細記錄工作。
1.2.6 觀察指標
1.2.6.1 死亡率指標
在開展實驗過程中,當實驗雞出現死亡并在剖檢中發現,實際病理變化滿足大腸埃希菌的病變標準,研究從中分離出致病菌,并在確認由致病菌引起感染死亡之后,通過出現死亡的病例雞來計算整體死亡率。
1.2.6.2 治愈率指標
在相應的給藥治療方案實施中,當實驗雞無論是在精神狀況還是飲食狀況,均恢復正常情況,同時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則可以滿足治愈標準,可以通過治愈實驗雞來計算治愈率。
1.2.6.3 有效率指標
在相應的給藥治療方案實施中,對于滿足治愈標準、癥狀明顯改善的實驗雞進行統計,計算實驗有效率。
1.2.6.4 結果分析
在研究結束后統計A組、B組、C組、D組、E組的死亡率、治愈率、有效率等指標,同時統計實驗雞平均增長重量,應用統計學方法分析組間數據差異。
除卻F組實驗雞,每組實驗雞在人工感染處理四小時后開始展現出了大腸埃希菌的臨床癥狀,比如食欲顯著下降、走動活躍性不足、精神萎靡不堪,癥狀嚴重的實驗雞直接臥地不起。在出現死亡的實驗雞解剖中發現,病變部位出現瘀血、漿膜增厚、質地脆弱的表現,同時存在異常腫大、大量滲出物,心包膜厚度明顯增加,存在大量的纖維性分泌物,背膜下存在不同的出血點、壞死灶。
從表2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到,通過各組在各項指標的對比中發現,當用藥劑量越高的組別中,實驗雞出現死亡的實驗雞數量越少,同時在治愈數量、有效數量中越多。而在治愈率與有效率對比中可以顯然看到,A組>B組>C組>D組>E組。在平均增重比較中可以看到,A組平均增重大小顯著高于其他組,同樣呈現出A組>B組>C組>D組>E組的對比趨勢,因此在對比中可以得知,頭孢克肟納米乳藥物對治療大腸埃希菌病具有顯著的藥用價值,且其藥用效果與用藥劑量有著直接性的掛鉤關系。
在動物細菌性疾病中,禽大腸埃希菌病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尤其對于有O1、O2、O5、O8、O78和O103等動物血清而言,這些血清極易引發這類疾病,對養殖戶會帶來顯而易見的經濟損失,加強藥物防治治療變得尤為重要。而在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到,對于雞大腸埃希菌病而言,頭孢克肟納米乳具有較為優異的用藥效果,與F組用藥相比,該藥物可以在動物細菌感染性疾病用藥治療中得到廣泛推廣應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