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卿
九龍江穿城蜿蜒而出,漳州薌城東面有一個浦頭港,繁華一時。即使光陰在這里打了休止符,老漳州人還是倍感親切。浦頭港明清時期就是一個熱鬧的碼頭。當年碼頭的興起,帶動周邊商家店鋪的風生水起。比如鹽魚市,那時是漳州最大的海產品交易市場。抗戰期間,浦頭港凋敝,鹽魚市隨之閉市,街名保留至今。蔡林志偉的祖輩們曾見證鹽魚市的興與衰。從曾祖那輩就在江邊以捕魚為生,爺爺、父親也是靠養魚為業。父輩們養殖青魚、草魚等常見的食用魚苗。蔡林志偉在魚的腥味里長大,對魚并不陌生,他在魚的世界里,就同魚在水的世界,怡然自得。
1995年,蔡林志偉成立阿偉水族工貿有限公司。那年,他剛25歲。說起浦頭港附近的家——石橋頭,蔡林志偉的話就特別多。石橋頭是個地名,也是一座橋,大名增福橋。橋下是喜心港。小時候,蔡林志偉在橋上跑來跑去,往喜心港丟過小石子,在橋頭的榕樹下躺過,跟著大人到不遠處的增福祠進過香。無論走多遠,蔡林志偉總記得來處,總記得喜愛魚的那份初心。魚兒在水里自由穿梭,身姿搖曳,靈動有趣。在他看來,魚和人一樣,也有病痛疾苦,也有喜怒哀樂。
魚是人類最早的食物之一。它與羊結合成“鮮”字,這是遠古先民們最初的飲食心得。魚的各種食用方法也被詳細記錄下來,如詩人蘇軾就有多首歌詠魚之做法、魚之美味的詩作。《山海經》《本草綱目》等古籍也記載了魚的各種藥用價值。魚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一種,魚的食用、藥用、祭祀、游賞、意象價值等,都成為這一文化的對象。我國自古就有賞魚的傳統,唐朝時期就修建有放生池,積德祈福。魚從江河湖海游來,從野生轉變為養殖。宋代的養魚鑒賞,將魚文化推向家養時代。可以說,我國的觀賞魚文化亦歷史悠久。
觀賞魚是現代漁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蔡林志偉也許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但不是那么明朗,就是單純的喜歡魚,比起吃魚,他更喜歡看魚缸里的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觀賞魚。他頭腦也活絡,第一次接觸觀賞金魚就試著用家魚育苗方法繁殖金魚,竟然成功,這給年少的他極大的樂趣與鼓舞。他一邊上學一邊擺攤,一個周末就能賣出幾十元。初中畢業后,蔡林志偉就開了一家水族館,專做觀賞魚生意。一切都如他所愿,把自己的愛好變成事業。蔡林志偉是有心人,比如,他考察各地的花鳥市場,默默學習。他去東山、漳浦海邊游玩,不僅僅只看到海天一色,波濤翻滾,白鷗飛翔的美景,他還看到漁民們設在海里的網箱養殖,一格一格,齊整,壯觀。他突生靈感,活學活用,嘗試用在了觀賞魚養殖上,結果令人驚喜,觀賞魚的生長速度快了三、四倍。他便租魚塘打上網箱,像農人的莊稼地,一壟一壟。就這么,慢慢的,蔡林志偉的“莊稼”一茬一茬遞次成熟收成,人生的秋天金燦燦。
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歇。事業不單單是生意。生意要經營,事業更要發展。蔡林志偉從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理解詮釋著魚文化的內涵。觀賞魚不僅僅是一種商品,還是一種文化載體,帶給人們更多文化體驗。
如今設在南靖豐田鎮的阿偉水族工貿有限公司占地250畝,基地集生產、繁殖、養殖、批發、零售、休閑、科普為一體。這是一個廣闊的天地,蔡林志偉和他的團隊在這里大展手腳。基地里,路兩旁種滿植物,走走停停,摘下幾顆芭樂,摩挲一下,往嘴里一塞,果汁豐盈,果香味濃。旁邊的菠蘿蜜也長得碩大。狗兒搖著尾巴跑過。三角帆蚌在池塘里長了六、七年,此時它們正被開蚌取珠。陽光下,大大小小的珍珠閃著積攢多年的光亮。蚌的存在是為了凈化水質。水的質量關系重大。什么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觀賞魚需要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無論是水里還是水外。魚需要適合的水,水需要循環,污水也需要排放,公司在十多年前就建立了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排水渠、攔水壩等一應俱全。何止是水,魚池建造、飼料配比、水溫控制、光照程度、氧氣含量……事無巨細,環環相扣,都不能掉以輕心。巡視著基地養魚大棚,魚兒忽然聚集親近而來,似歡迎親朋,又像雛鳥張大了嘴,等著母親的哺育。蔡林志偉對這里的每種魚都了如指掌。許多專業名詞在他嘴里通俗易懂,形象生動。這是多年的用心觀察,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一瞄嘴型,他就馬上知道此魚習慣棲息在哪一層,上層、中層還是下層。遠遠地看過去,他也能感知池里魚的狀況,是健康活力還是染有小恙。蔡林志偉相信,萬物皆有靈性,相處久了,都有感情。
蔡林志偉的辦公室擺放著一個龍魚化石,長長的,骨紋分明,積淀著一億兩千萬年的時光。這是他從遙遠的亞馬遜河帶回來的。龍魚,一個古老而神秘的魚種,起源于石炭紀時代的古老硬骨魚類,人稱“活化石”。龍魚體型優雅、色彩艷麗,光線下鱗片五光十色,游動時從容莊重、雍容華貴,極有美感,其形態又酷似中國神話中的龍,意寓吉祥,被譽為“熱帶淡水觀賞魚之王”,深受觀賞魚愛好者的喜愛。蔡林志偉也極為欣賞。1997年,他在廣東水產市場考察時第一眼看到龍魚后就被吸引了,進而想繁殖培育它。但談何容易。
蔡林志偉和他的團隊為了這一目標奮斗了十多年。蔡林志偉也許不曾讀萬卷書,卻行得不止萬里路。為了模擬原產地自然環境,他不辭辛苦到龍魚的原產地印尼、馬來西亞等地考察氣候、水文等自然生態環境,帶回亞馬遜河的水樣研究。
人們喜歡龍魚,大多數人只看見已在缸中游來逛去的龍魚,對它的成長并不熟悉,也就不知道長到成魚有多么不容易。雌龍魚產卵,雄龍魚含于口中孵化,歷經兩個月,魚爸爸張開嘴,小小龍魚苗才游曳出來,還不是所有的魚卵都能走到最后。假如魚爸爸受到較大驚嚇時,就有可能把所有魚卵吞下肚子。龍魚爸爸為了后代也是十分辛苦,兩個月不吃不喝的。蔡林志偉團隊將龍魚爸爸解放了出來。他們研發孵化器,模擬口中孵化,大水體繁殖,利用樹種和水質的配合,不斷試驗、觀察、研究。魚與人的交流都是要靠人去細心的不間斷地觀察,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魚卵只需要在龍魚爸爸嘴中待上半個月,就可以取出放至孵化器繼續孵化,實現人工繁殖。孵化器與龍魚爸爸的口腔構造一樣,但更安全。而半個月這個最優的時間節點也是經過多輪試驗才確定的。
2010年9月20日,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基地成功繁殖出第一批金龍魚苗,同時成功繁育出紅龍魚,創國際非原產地培育成功首例,打破了金龍魚依賴海外進口的慣例。孵化器制造技術也申請了專利。
除了龍魚,基地還嘗試繁育更多更優質品種,如巨骨舌魚,也稱象魚。象魚原產于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它在原產地是一種美食,目前在中國則是觀賞魚類。從象魚的名稱我們就可以想像魚的巨大了。象魚的異地養殖及繁育難度也是巨大,蔡林志偉的基地也已實現象魚的人工繁殖。
當然,像龍魚、象魚這樣國際、國家高等級的水生野生動物不是想銷售就銷售,想人工繁育就人工繁育的。它們雖等級不一樣,但都屬于保護動物。蔡林志偉的公司具備相關資質,如水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許可證、水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許可證等,合規合法,踏踏實實。
公司不斷改良開發新品種,讓觀賞魚更養眼。如體型長的讓它短一些,憨頭憨腦;尾巴短的就讓它長些大些,如扇舞翩翩。
公司的墻面掛了許多牌子,信用單位、龍頭企業、知名商標等,也有獲的獎項,還有與學校合作的,如集美大學。蔡林志偉深知,養殖戶的技術力量畢竟有局限性,如果要研發和推廣名優特新品種,并在繁殖、養殖、病害蟲等方面形成技術體系與行業標準,必須與更多的相關機構進行產學研合作,助力觀賞魚學科及產業發展。
從買來觀賞魚轉手賣出到自己養殖到自產自銷,從傳統養殖、科學養殖、人工繁育到改良品種,從零售、批發到下一步的網絡營銷,一路走來,蔡林志偉步步努力與扎實。從初心起始,到現在想把觀賞魚產業做大做強做為自己的使命,蔡林志偉與觀賞魚的故事還在繼續。
要離開時,我突然想到網絡里流傳,魚只有七秒的記憶。一聽,蔡林志偉哈哈一笑說,當然不是,包括說魚不知道飽,一直喂就一直吃,不是那回事。我也笑了。誰能比他更明白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