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仁港
摘 要 新材料作文寫作中出現的問題許多與學生對試題材料的主要功能的認識存在誤區有關。決定文章立意、闡釋文章主題和呈現文章評議對象是高考作文試題材料的三大核心功能。寫作者應在研讀試題的材料、提示和要求的基礎上,精準判斷試題材料的主要功能,并將作文試題進行準確歸類,然后按所屬類別的作文題型進行審題立意,構思行文。
關鍵詞 高考作文;作文試題材料;主要功能
新材料作文題中的材料是作文題的靈魂,寫好新材料作文的前提是按照試題的提示和要求靈活運用試題材料,傳統的新材料作文如此,2015年以來方興未艾的任務驅動型作文更是如此。新材料作文寫作中出現的問題許多與學生對試題材料的功能,即試題材料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的認識存在誤區有關。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這類問題,就要先探討試題材料在作文試題中所承當的功能。本文試以2006年以來全國卷典范的新材料作文試題為例,探討新材料作文試題材料的功能。同時,鑒于試題材料的功能必須由試題提示和要求所激活和喚醒,否則,試題材料無法單獨起作用,所以,本文討論試題材料的功能之時也就自然要結合試題的任務指令和要求展開。
一、試題材料決定文章立意
這種類型的新材料作文題,沒有試題材料就沒有文章的立意,因為除試題材料外,試題的提示和要求均不涉及待寫文章的內容和立意。所以去掉試題材料,作文題便失去根本和靈魂,題將不題。按照文章立意與試題材料的邏輯關系,又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1.試題材料啟發考生推導立意
材料啟發考生推導立意是針對寓意型敘述體新材料作文而言的。這種作文題型的試題材料一般具有較完整的情節,情節內部自成因果關聯,而且材料本身蘊含豐富,寓意深刻,有較強的哲理性和啟發性。命題者就是以這類材料啟發考生立意的角度,并且為考生精準推導文章的立意提供充分依據。這類材料多為下面這幾種類型:一是虛構的故事,包括寓言故事在內的各類文學故事,如2006年高考全國卷Ⅰ的“烏鴉捉小羊”;二是真實的故事或現象(包括歷史典故、時事材料和社會現象等)比如2016年高考全國卷Ⅲ的“小羽的創業故事”和2018年高考全國卷Ⅱ的“戰機防護的加強部位”;三是自然現象或自然故事,比如2008年高考全國卷Ⅱ的“小海龜入海”;四是漫畫故事,用夸張、變形、象征和暗示等手法來描繪生活或時事、以圖畫為語言講述富有寓意的故事,比如2016年高考全國卷Ⅰ就是以漫畫“唇印與掌印”作為作文試題材料的。這類作文試題除材料外,往往有“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根據材料內容及含意……”“閱讀漫畫,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寓意……”等具體的提示和要求。
由以上所列舉的作文題可以看出,寓意型敘事類新材料作文的立意蘊含在材料之中,這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審題立意、構思行文之時,如果寫的是議論文,一般先要有針對性地引述并分析材料,以便在觀點(中心論點)與材料之間架起邏輯的橋梁,然后在材料的內容和含意范圍之內提出文章的觀點。主體部分的任務就是通過合理的聯想、拓展和引申,運用事實和道理論據,盡可能多側面多層次地反復論證中心論點的正確。主體部分的說理過程,在內容上要受到開頭所引材料的影響,但在字面上可以與材料不相關。結尾最好能回扣材料,但切忌將試題材料作為文章說理的論據。這是典型的論證型議論文的寫法,其說理的目的就是論證中心論點的正確。如果寫的是記敘文(含小小說等),則文章的主旨必須在試題材料的寓意范圍之內,否則即為偏離題意。因此,如果行文比較含蓄蘊藉,為避免被誤判,可以考慮在篇末進行巧妙點題。
2.試題材料啟發考生揭示立意
如果新材料作文題的試題材料是內涵豐富、含義深刻的名言警句和短詩等,我們一般稱之為寓意型言論類材料。命題者以這些言論啟發考生立意的角度,并且為考生精準揭示待寫文章的立意提供載體。2021年高考全國乙卷的作文題即以漢代揚雄的名言“修身以為弓,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奠而后發,發必中矣”作為試題材料,只是在其前后加上提示或闡發而已;而2021年新高考全國Ⅰ卷的作文試題材料則摘編自毛澤東早年論及“體育之效”的文字。這兩道題都是典型的寓意型言論類新材料作文。這種題型的經典試題有2014年高考上海卷(以名句“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作為作文試題材料),2014年高考四川卷(以名句“人,只有在自己站起來以后,這個世界才屬于他”作為作文試題的材料)和2013年高考福建卷(以顧城的小詩《憂天》“我仰望著夜空,感到一陣驚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會變成流星,無依無附在天宇飄行。哦,不能!為了拒絕這種‘自由,我愿變成一段樹根,深深地扎進地層”作為作文試題的材料)等。除材料外,這類作文試題往往有“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根據以上材料,自選角度……”“這句話引發了你哪些思考?請自選角度……”“上面的材料,引發你怎樣的感悟或聯想?……”和“圍繞材料內容及含意……” 等具體的提示和要求。
對寓意型言論類的作文試題材料,審題立意時要將其內涵準確地揭示出來,內涵往往就是待寫文章的觀點。只是有時內涵是多方面的,考生只能選擇其中最適合自己的那個角度進行寫作。如果寫的是議論文,一般要在開頭部分靈活引述并揭示出試題材料的寓意,也即文章的觀點。主體部分的寫法與寓意型敘述體新材料作文相同。請看下面這個語段:
人在出生之前有些事便已注定,無從改變,無法抗拒,卻又不得不往前走,因此人不是自由的。然而人又是自由的,盡管要穿越沙漠是強制的,但是穿越沙漠的方式、姿態和過程卻是可以選擇的,人生價值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體現——只有享受“不自由”的自由,才能領會生活乃至生命的意義。(陳圣潔《享受不自由的自由》)
《享受不自由的自由》系就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題寫成,此為其開頭部分。顯然,這里討論的人的自由與否是對作文試題材料作進一步的具體闡釋,這種闡釋其實蘊含著作者的獨特體悟和理解,在這基礎上,作者才能提出鮮明的觀點:(人)只有享受“不自由”的自由,才能領會生活乃至生命的意義。下文展開具體的論證說理就可以了。
2018年高考全國卷Ⅲ的作文試題材料為1981年深圳特區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等三句話,這三句口號代表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傳遞出三種不同的發展理念,但其內在聯系則是一脈相承的。這道題可視為多則材料的寓意型作文。
3.試題材料啟發考生關聯立意
這種情形主要針對組合型新材料作文而言。試題提供的可供組合的材料可以是名言、事件(現象)等,組合的方式可以是純名言,也可以是純現象(事件),還可以是兩者的混合。如果是名句組合,則試題材料一般為6個內涵深刻的名句(含校訓等),其中若干個由兩三句名句構成的“句組”在內涵上暗含某種邏輯關聯,以便于考生進行整合之后提煉文章的立意。當然,這些能夠形成有邏輯關聯的“句組”肯定有命題人的預設,不然考生有可能無法立意,但也不排除考生自己的獨特發現。這種議論文一般要完成特定的任務,比如參加論壇討論,寫一封書信或寫一篇演講稿等,而且要以其中兩三個名句作為立意的基礎。這第二點要求不僅決定了文章的立意,也干預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如2017年高考全國卷Ⅱ即是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6個古今名句作為試題材料,并明確要求“請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
組合型新材料作文比較適合寫成論證型議論文,但與傳統的論證型議論文又有所不同,姑且稱之為新論證型議論文。審題立意時要先解讀材料,明確內涵,并在此基礎上尋找他們之間的邏輯關聯,然后結合自己的感觸與思考,選用其中兩三句的內涵進行整合,形成考生所要寫作的文章立意。特別要注意的是,整合不是材料內涵的簡單組合疊加,而是材料內涵滲透交融之后形成新的觀點或思想。這其間固然有邏輯的參與,但個人的感觸與思考無疑是產生新的觀點或思想的酵母。因此,分析所選材料間的邏輯關聯在審題立意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說來,這種材料間的邏輯關聯主要有三種具體表現形式,即內涵相同型、內涵互補型和內涵相反型。邏輯關聯的形式不同,文章的行文思路也就不盡相同。
二、試題材料闡釋文章主題
這種類型的新材料作文題多為交際語境作文,比較注重情境的設置,有時還明確限定了主題。與前文第一大類的作文題不同的是,這類作文題如果去掉試題材料,只剩下試題的任務指令和要求,往往還是完整的作文試題,考生照樣可以審題立意。也就是說,其試題材料一般不決定文章立意,而只對或隱或顯的寫作主題起到闡釋、限定的作用,或者為寫作的主題提供特定的背景。比如2021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的試題材料即為寫作主題“可為與有為”提供了特定的寫作背景。
1.試題材料啟發考生生發立意
這類新材料作文試題的試題材料通常按某種順序列舉,時間或空間跨度大,但內容上關聯密切,貫穿某種思想或理念,與時政有或明或隱的聯系,呈現宏大敘事(宏大主題)的特點。它不能決定考生所要寫作的文章的立意,一般情況下,考生很難在試題材料和作文的立意之間架起邏輯推理的橋梁。除試題材料外,這種作文題往往有“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之類的提示語和其他一些驅動要求。試題材料只是作為考生“聯想和思考”的觸發點,或者對試題預設的主題起到具體闡釋的作用,但文章立意的具體內容則主要由試題的提示語和驅動要求去權衡確定。2018年高考全國卷Ⅰ的作文題可謂是這種作文題型的經典,其提示語和驅動要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你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和“請據此寫一篇文章,想象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分別對作文的內容、立意、作者和讀者以及文章的體式等作了限定。
不難發現,如果將這道題的材料刪除,它還是一道完整的作文題,只是要將“以上材料”改為“這”而已: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你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據此寫一篇文章,想象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顯然,這的確是一道完整的作文題,而且其寫作要求、任務指令等與原題并無二致。那么,這是不是就意味著被刪除的試題材料是多余的嗎?其實,試題材料并非可有可無,它是“你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這句抽象概括的具體化,可以喚醒考生的積淀和體驗,激發考生的聯想和思考,在某種程度上也降低了試題的難度,當然,它同時也引導考生積極向上的立意方向,以實現試題的育人使命,體現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總之,試題材料起到了啟發文章立意的作用。
2.試題材料具體詮釋作文主題
新材料情境式主題作文是近年出現的,其特點是在作文題中除給出試題材料外,還在寫作提示和要求中明確限定了作文的主題,而且多為交際語境寫作。這種作文題發端于2019年高考全國卷Ⅰ的作文題“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演講稿寫作。2020年高考全國卷的五道作文題,除全國卷Ⅰ外,其他四道均為這種作文題型。與2018年高考全國卷Ⅰ一樣,這五道作文題如果將試題材料刪除,它們同樣還是完整的作文題,而且考查的主題均不受影響。為討論的方便,下面將已刪除試題材料的作文題一一列出:
【2019年高考全國卷Ⅰ】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統稱“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
【2020年高考全國卷Ⅱ】“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邀請你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參會,發表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為主題的中文演講。請完成一篇演講稿。要求: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完成寫作任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
【2020年高考全國卷Ⅲ】畢業前,學校請你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
【2020年高考全國卷Ⅳ】請綜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為主題,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
【2020年高考全國卷Ⅴ】電視臺邀請你客串《中華地名》主持人。請以“帶你走近_________”為題(補充一個地名,使題目完整),寫一篇主持詞。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切合身份……
將以上已刪除掉試題材料的作文題與原作文題比較可知,只要稍微改動個別字句,比如刪除掉“請結合材料內容”等,(有的甚至可以一字不易)前者即可成為一道完整的作文題。但這并不意味著試題材料可以可無可無。相反,因為這些材料作文題的主題大多顯得宏大寬泛,試題材料反而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些材料對主題可以起到具體詮釋的作用,讓主題化抽象為具體,變為一個個鮮活的生活場景或生活事件,從而易于為考生所把握。這應該是試題材料的主要功能。2020年高考全國卷Ⅳ(山東卷)作文題的試題材料就對作文的主題“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提供了具體的社會背景,“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國家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斷采取防控措施,全國人民緊急行動”。更為重要的是對主題中的“疫情中的距離”和“疫情中的聯系”作了情境還原式的列舉:前者指“人們居家隔離,取消出訪和聚會;娛樂、體育場所關閉;政務服務網上辦理;學校開學有序推遲;公共服務場所設置安全‘一米線。防疫拉開了人們的距離”;后者指 “城鄉社區干部、志愿者站崗值守,防疫消殺,送菜購藥,緩解燃眉之急;醫學專家實時在線,科學指導,增強抗疫信心;快遞員頂風冒雨,在城市鄉村奔波;司機夜以繼日,保障物資運輸;教師堅守崗位,網上傳道授業;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傳遞溫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們的聯系”。
其次,試題材料也可以作為寫作的素材,為我所用。這一點與傳統新材料作文試題完全不同,因為傳統新材料文的材料作用主要體現在文章的立意上,在主體部分是不允許引用試題材料作為說理的主要論據的。還有,試題材料可以為考生尋找同類或相反的素材提供聯想的觸發點,有助于考生快速找到所需要的素材。
最后,有的試題材料還對待寫文章的構篇起到提示的作用,這一點是其他類型的作文題所不具備的。比如,2019年高考全國卷Ⅰ的作文題中寫道:
可是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有的說:“我們學習這么忙,勞動太占時間了!”有的說:“科技進步這么快,勞動的事,以后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說:“勞動這么苦,這么累,干嗎非得自己干?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此外,我們身邊也還有著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象。
這一段話既可以作為反面論證的主干,也可以作為假想反駁的拓展,不管怎么用,都有助于將說理引向深入,讓論證更加嚴密周全。而如果在文章中沒有寫到這三種對待勞動的錯誤傾向,很有可能被視為在審題立意上發生了偏差。
三、試題材料呈現文章評議對象
評議型敘事類新材料作文的試題材料系為考生提供評議對象本身,這與其他類型的作文試題材料主要在立意方面起作用完全不同。作為評議對象的材料試題一般是新近發生的事實,而且一般是有爭議的事件,涉及到材料中人物的行為或呈現的現象的是非正誤的評判,蘊含明顯的沖突,以便考生展開評議。當然,作為高中作文試題的材料,這類事件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大多與高中生有一定的交集,以便于他們駕馭。2015年全國高考卷Ⅰ的“小陳舉報父親在高速路上開車打電話”即為此類作文題型的代表,雖然披著書信的面紗,但其內核則是典型的評論型敘事類新材料作文。
其實,2020年高考全國卷Ⅰ的作文題也是典型的評議型新材料作文。這道作文題的材料為有關管鮑之交的典故和孔子、司馬遷對管仲或鮑叔牙的評價,試題要求就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中選一個感觸最深的寫一篇發言稿,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在班級讀書會上交流。這道題帶有傳統史論的色彩,而2015年全國高考卷Ⅰ的作文題則要求寫作時評。這兩道作文題的試題材料都是為考生的寫作呈現評議對象。這在作文試題的提示和要求中有明確的說明,比如,前一道題有“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給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之規定;后一道題有“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之明示。既然問“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而且要求“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自然需要就事論事,或者析事明理。而既然需要“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那不是評論(評議)又是什么?
筆者以為,從寫作功能的角度來考察,評議型的議論文是最為實用的,現實生活中這種類型的寫作也是最為普遍的,現在公務員考試中的申論即多為時評,報刊網絡上的時評就更多了。可以說,評議型的議論文與我們的文化生活的關系最為密切,說是息息相關也不為過。而且這種文體的訓練最接近真實的寫作,不像新材料情境式主題作文,雖有虛擬的情境,但許多與真實的生活還是隔得太遠。至于傳統的新材料作文和組合型新材料作文,生活中真正發生類似寫作的可能性就更少了,大多只是純粹的教學訓練的考試文體而已。
綜上所述,決定文章立意、闡釋文章主題和呈現文章評議對象確是新材料作文試題中試題材料的三大核心功能。鑒于具體的作文題總是參差多態的,或許還有一些例外的情況,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從作文試題命制的角度來考察,新材料作文試題的試題材料總是要關聯文章的立意和寫作主題的。因此,面對新材料作文題,寫作者應在研讀試題的材料、傷務指令和要求的基礎上,精準判斷試題材料的主要功能,并將作文題進行準確歸類,然后按所屬類別的作文題型進行審題立意,構思行文。備考之時,考生則宜熟練掌握新材料作文各大題型的特點及其審題立意的規律方法,以便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這是寫作者有效利用作文試題材料的前提。而如果誤判了具體作文題的題型,或者混淆了不同題型的特點,其后果都是不堪設想的。當然,就具體的作文題而言,試題材料也還有其他一些作用,比如,還可以充分利用材料中富有意蘊的關鍵詞句來擬題等。
[作者通聯:福建古田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