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
“填海成陸,滴水成湖。南連洋山之大港,東接浩瀚之大洋,昔日蘆葦礁石,今朝改革熱土。更待產城相融,鳳凰于飛,千帆競渡最自由。”初踏入臨港新片區規劃展示廳,就能看到門口的這段文字,寥寥數語中濃縮了對臨港新片區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發展的提煉、憧憬和期望。
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近期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關于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自主發展自主改革自主創新的若干意見》,站在新發展起點上的臨港新片區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任務艱巨。展望新片區未來發展,全面落實中央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部署,推動臨港新片區與浦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兩大國家戰略聯動,以及作為五大新城建設主陣地縱深推進,可謂正逢“天時地利人和”。其重中之重,就是要圍繞習總書記在去年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周年大會上提出的明確要求,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主動為,聚力打好“三張牌”,全力走好“三條路”,進一步強化自主發展、自主改革、自主創新意識和能力,切實把制度和政策紅利真正轉化為發展動力和活力。
要打出“特中加特牌”:堅持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搶抓發展機遇“窗口期”,著力體現制度之特。欲立非常之功,必用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制。2019年底,我有幸牽頭參與了臨港新片區發展戰略規劃編制,也目睹了新片區成立兩年來的創新突破和日新月異。特別是作為“十四五”上海強化“四大功能”的生力軍和推進器,新片區首要任務就是要在“特”字上持續發力,以國家授予上海自主立法權改革試點為契機,切實加大各領域系統集成改革力度,形成新一批先行先試和改革創新政策制度,努力實現從“新區”定位到“特區”思維的轉變。
要打好“龍頭引領牌”:率先走面向世界、擴大開放之路,搶筑功能開放“橋頭堡”,切實引領開放之風。如果說30年前的浦東開發開放打開了上海改革發展的物理新空間,那么30年后的臨港新片區就要有雄心壯志成為上海乃至中國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新空間。要堅持以開放之花催開功能之花,持續推動從傳統的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功能、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著力打造中國最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要打贏“先行先試牌”:勇于走打破常規、創新突破之路,搶占全球競爭“制高點”,充分彰顯創新之先。當前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競爭正處于關鍵變革期,要堅持以創新之泉灌溉經濟之實,深度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藍色硅谷”,構筑海內外人才集聚的創新創業“母港”,培育壯大世界級前沿產業集群,全力打造創新要素集中集聚、創新載體互聯互通、創新生態宜業宜居的國際創新聯盟和高地。
銳始者必圖其終,成功者先計于始。臨港新片區是向海而生的開放沃土,是先行先試的改革良田,是定義未來的創新前沿。臨港新片區正值成立兩周年,按照上海“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臨港新片區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較2018年翻兩番。再經過10年努力,如果新片區GDP能再翻兩番,到2035年就能達到一萬億元,相當于再造一個今天的浦東。實現這番宏大愿景定有難度,但也并非不可能達成。回望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年間,從1990年到1994年,浦東用4年時間就實現了地區生產總值翻兩番;在此基礎上,浦東又用了8年時間實現了地區生產總值再翻兩番;此后,浦東又用了9年時間實現了地區生產總值第三個翻兩番,在2011年突破了5000億元;2018年,浦東GDP終于邁過萬億元大關。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我堅信,只要我們有決心有信心有雄心,全市上下一張藍圖干到底,臨港新片區一定能夠成為推動上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增長極”,成為助力上海打造成為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的主力“發動機”。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