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慧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農村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常態發展背景之下,加大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力度,可以有效促進農村建設經濟水平的提升。本文圍繞目前農村普惠金融的具體發展現狀,展開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礎之上結合制約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若干因素,提出了今后農村普惠金融在發展過程中可實施提升路徑。旨在為農村建設與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農村建設發展過程中,為了提高運作資金的支持力度,需要大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產品與服務。農村金融信貸在產品需要上較為趨向小額信貸和短期信貸。切實解決農村金融工作開展中的難題,可以為農村普惠金融提供優良的發展環境,并且通過注入更多社會力量,進一步豐富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路徑。
一、目前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
(一)農村普惠金融覆蓋率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目前在部分地方區域,農村普惠金融逐漸加大了推進力度,其金融服務的滿意度、覆蓋率和可靠性,也有顯著提升。根據調查,相關金融運行報告中顯示,較大范圍當中農村普惠金融機構的服務站點數量呈逐年增加的良好態勢。目前現狀,小型、新型農村普惠金融機構營業網點數量占主要金融機構總體數量的50%左右。在一定程度上,隨著普惠金融的大規模覆蓋使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得到了明顯改善。
(二)農村普惠金融產品種類
為了滿足不同群體的信貸需求,部分地方區域的金融服務機構,在農村有針對性的為相關農戶與居民提供了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模式,比如各類小微信貸產品。以陜西省郵政儲蓄銀行分行為例,就針對楊凌農商專門研發了家庭農場貸款、農業產業鏈貸款、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等金融產品,專門支持以楊凌農商為主要代表的農業經營大戶的金融服務需要。其次,楊凌高新農業經濟產業示范區也先后研發推行了農民期權質押貸款、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農村產權抵押貸款、飼貸通等系列型金融產品。還有部分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國內知名企業集團,研發推行了關于產業鏈的信貸產品,解決了從產業鏈源頭到深加工以及最終銷售環節的整體資金運轉問題。
(三)農村普惠金融服務
隨著農村信用體系與小微企業的不斷建設,目前征信市場監管制度愈加規范,使得地方區域中個人與企業,都可以納入完整征信系統,以更精準的為金融服務提供重要參考依托。這種農村區域當中信用環境的不斷優化,為金融產品的研發、推行和金融服務的覆蓋、提升,提供了良好先決條件。此外,大數據信息化時代,人們支付方式也有著明顯變化,各地方區域在積極落實《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的指導意見》時,將提升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改善農村金融支付結算環境作為了發展農村普惠金融的關鍵點。并根據指導意見,在合理部署區域當中,安置了ATM機、POS機等具有支付機構和銀行機構的整體性服務設備。在這一環節當中,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地方區域的有效落實,使農村支付服務環境與普惠金融的發展得到了有機結合。
二、制約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因素
(一)金融產品與農村多樣化需求較不匹配
近年來,國家在農村的建設和改善方面投入了更多資金力度,使農村地方區域在適度規模經營和產業融合發展中,對能滿足自身需要的金融產品提出了更加復雜、多樣的要求。農業生產具備著顯著季節特征,在農作物播種和收獲的兩大環節之中。農戶普遍需要極大的資金支持和理財服務。并且,隨著土地“兩權試點”的典型成功,在更大范圍當中推廣時,也為農村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更多潛在交易機會,這使得金融機構必須在農村區域加大業務開展規模,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此外,關于農業的金融產品從整體上表現為,信貸較短、信貸金額較小、同質化等特點。但是目前大部分金融產品與農戶的生產經營需要并不能達到完美契合。
(二)農戶缺乏信貸資金承載主體
農村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脆弱,自然條件惡劣,農業所需的基礎設施設備普遍較為落后。而且因為缺乏與前沿農業技術的交流與推廣,在農業生產模式上,大部分農民依然存在極端經驗主義,采用傳統辦法,其中存在著較大的不科學性,直接導致農作物產量不能達到預期目標,也難以產生相應經濟效益。同時在農村地方區域,以家庭為單位的農場、養殖場,即便在當地被稱為農業種養大戶,但是,從客觀角度來講,其主體經營規模和數量,并不能形成農業生產示范點,同時也很難起到較大范圍的帶領推動作用。因此農村地區無法積極轉變生產理念、優化生產方式、擴大生產規模,從自身原因導致了金融機構不能提供相應的產品與服務。所以,因農村經營主體較為缺乏,使普惠金融的扶貧貸款政策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強大福利作用。
(三)農村地區金融生態環境欠佳
在目前狀況中,農村地區的信用環境還存在著顯著問題。首先,農戶在辦理信貸時,其信用信息的真實性,依然亟待提高。這是因為,各地方區域在對農戶信用信息進行采集時,所建立的標準范圍和報告方式,較不統一。導致綜合呈現的農戶信用信息與實際狀況不能完全符合。其次,在農戶信用評級過程當中,參考范圍,較為片面,對家庭現金流、家庭資產負債率、家庭流動資產,不能做出科學合理的考量。從而評定結果并不能如實反映在未來時間段農戶資金償還的真實能力。此外,因為農戶長期處于自由慣常環境,因此,法律契約意識相對較為淡薄,合同詐騙、惡意逃債、違約毀約等現象,在農村地區的金融環境中時有發生,導致農村信用貸款不良率,在統計中周期性加大,從而制約了金融機構面向農村地方區域,提供產品,展開服務的信心與積極性。
近年來,國家為了支持農村金融發展。在稅收、貨幣、監管、財政和農業貼息補助政策方面,提供了較大支持力度。但是,在減免支農稅收的政策、獎勵補貼機制、涉農金融機構風險補償機制等方面,缺乏較為連貫的穩定性扶持政策。除此之外,在對弱勢群體提供金融產品與服務時。相關部門并未建立起實時有效的考核、評價、監測機制,導致社會多方力量與資本,不能融入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行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