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梅 呂立斌 薛光華 趙磊 趙菊梅
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職能。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對經濟社會的貢獻率也越來越高。鹽城作為非省會城市,擁有鹽城工學院、鹽城師范學院等六所高校,在校生近7.5萬人,教職工4750余人,形成了涵蓋理、工、文、藝、經、管、農、法、史、醫、哲、教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高校數量和學生數量在全省地級市中屬于中等,這是鹽城的一個劣勢。而且,較蘇南地區來說 , 鹽城經濟還相對落后 , 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遭遇瓶頸 , 所以更加有必要與鹽城的特色產業相結合,特色化、差異化、內涵式發展,充分發揮出高校的推動作用。
一、駐鹽高校科研概況
駐鹽六家高校中,省屬高校鹽城工學院、鹽城師范學院、江蘇醫藥職業技術學院、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科研能力相對較強,一共擁有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教育部“卓越計劃”試點專業8個、省級重點專業23個、江蘇高校品牌專業13個;建有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3個、省級實驗教學與實踐教育中心19個。十三五以來,鹽城高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331項,省部級項目1200多項;獲江蘇省科學技術獎40余項、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近20項;發表SCI、EI等收錄文章5700多篇;獲授權發明專利約3330件。
鹽城有 “江蘇沿海發展研究院”(江蘇省重點智庫)、“鹽城城鄉融合發展研究院”、“ 中韓(鹽城)產業園創新發展研究院”、“ 鹽城地域文化與社會治理研究院”、“鹽城黃海濕地生態文明建設研究中心”、“ 鹽城產業經濟研究院”,“鹽城產教融合發展研究中心” 等七家高校智庫,智庫研究人員170余人,研究能力強,研究成果豐富。“十三五”以來,鹽城高校智庫立足江蘇,面向全國,緊緊圍繞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和江蘇沿海開發等戰略,推出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先后完成的200多項決策咨詢研究成果中,有4項成果獲得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批示,20余項成果獲得省部級領導肯定性批示;立項國家社科項目二十多項,省部級社科項目近八十項,完成新型智庫課題近200項,在C刊上發表論文近百篇,圍繞海洋經濟和沿海產業發展理論創新在《新華日報》《群眾》等黨報黨刊發表文章8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獲得江蘇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一等獎、江蘇發展研究獎一等獎等獎項。
二、鹽城市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鹽城市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十三五”時期提出了鹽城工業轉型發展,要進一步發揮工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主引擎作用,圍繞“建設新鹽城、發展上臺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定位,堅持綠色發展引領,突出創新驅動、智能制造,主動對接“一中心一基地”建設,強力推進產業創新“十大工程”,優化工業布局, 實施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龍頭企業培育、質量品牌建設、制造業國際化和綠色制造六大工程,加強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鹽城的經濟呈現出持續快速増長的良好勢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保持穩定增長
202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953.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5%。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661.2億元,比上年增長2.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379.4億元,比上年增長2.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912.8億元,比上年增長4.3%。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11.1:40.0:48.9,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
2.物價水平溫和上漲
2020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比上年上漲2.3%。八大類商品價格“七漲一跌”,其中:食品煙酒類上漲8.3%,衣著類上漲2.9%,居住類上漲0.8%,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0%,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3.3%,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0.4%,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4.0%,交通和通信類下降4.6%。全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比上年下降0.9%,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IPI)比上年下降0.5%。
(二)鹽城市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鹽城“十三五”以來,質量效益全面提高、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經濟活力不斷增強、生態優勢充分彰顯、民生福祉持續增進,特別是2020年經受住了大戰大考的重大考驗,產業新鹽城基礎得到夯實、開放新鹽城能級穩步提升、生態新鹽城名片更加靚麗、幸福新鹽城獲得感顯著增強。但是 由于宏觀經濟環境存在不確定因素,全市經濟下行壓力依然突出,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仍然不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發展有所放緩,增長基礎尚不穩固
全市經濟增長正處在一個速度轉換時期,2020年GDP增長速度雖然保持了6.8%的中高水平,但是相比幾年前的9%~13%的速度來說,仍然出現了較大的回落,經濟增長企穩狀態還需鞏固。從經濟總量看,20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在全省排第7位,分別只占全省的5.9%、4.4%、5.7%;服務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在全省排第8、9位,分別只占全省的5.2%、5.1%。從人均水平看,全市人均GDP為70216元,大約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5.4%。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排第9位。產業結構層次仍需提高,第三產業比重低于全省5.8個百分點。
2.實體經濟困難較多,傳統動力支撐減弱
受外部經濟形勢影響,我市傳統工業企業經營壓力增大。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只增長3.6%,比上年低了6.1個百分點,比全省低了3.9個百分點,全市工業用電量下降5.6%。汽車產業占我市工業四分之一,對全市經濟的發展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2年汽車制造業產值降幅較大,直接影響了規上工業產值的增長。多數傳統產業仍在調整期,全市零售企業面臨較大困難,限額以上百貨零售企業銷售額比上年下降3.3%,超級市場銷售額也僅與上年去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