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岑



內部審計工作一直是監督與評價行政事業單位履行職責狀況的重要手段,隨著近些年的發展,內部審計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監督與評價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已逐漸擴大到對績效責任,甚至對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的監督與評價,這體現出內部審計這項工作對組織增值性服務的能力在不斷提升。同時近年來企業積極進行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與之同時展開社會責任內部審計相關工作,這對行政事業單位如何開展社會責任內部審計奠定了可參考的基礎。基層行政事業單位作為面向公眾及社區服務的基層組織,其社會責任涵蓋的內容較為廣泛,對其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披露及監督的重要性不斷提升。本文旨在研究社會責任責任審計在行政事業單位實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為行政事業單位展開社會責任審計確定審計的基礎層次與相關指標。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內部審計工作一直是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控制工作的核心,現階段基層行政事業單位對內部審計的職能要求,也已不單純的是對業務管理活動,資金預算等方面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內部審計的范圍在不斷的擴大,其增值服務也不斷加強。
行政事業單位的審計工作區別于企業,在關注自身經濟績效是否達標的同時,它更多的應是關注于組織的社會職能是否得到滿足,是否提供更好的社會服務而非經濟效益。加之隨著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及環境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及措施的出臺,社會對企事業單位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需求與日俱增。與此同時,組織受益于其存在的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反之也需要不斷服務于社會,穩固其穩定與發展,一個組織注重對其社會責任的履行是保障該組織可持續安全發展的前提。
基于社會責任意識的增強,同時也基于社會對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的需求的增加,內部審計工作以求在社會責任視角下,通過社會責任審計對不同性質的社會服務能力進行量化評價,找出其履行中的不足,督促其改進,使其實現安全可持續的發展,也同時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審計工作提出更多創新思路。
二、社會責任審計的定位及目的
(一)社會責任及社會責任審計的含義
1.社會責任的涵義
社會責任的概念起源于1970年代,現階段在國際上有SA8000,ISO26000等相關國際標準體系也有如GRI發表的可持續發展指南等,都直接或間接定義了社會責任。
我國于2016年推出的GT/T36000 社會責任指南,此標準中明確了社會責任的涵義,即社會責任即組織通過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為,為其決策和活動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而擔當的責任。這些行為:(1)致力于可持續發展,(2)考慮了利益相關方的期望,(3)符合使用的法律,(4)融入組織并在組織關系中實施。
2. 社會責任審計的涵義
社會責任審計是對某一組織的活動,產生的社會影響和所負社會責任進行的,以對其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進行審核、評價。其產生的內在原因是由于整個社會對信息的需要日益增加。
3.社會責任審計的內容
社會責任審計的范圍與內容與被審計單位的社會責任所涵蓋的內容密切相關。不同組織其經營內容,以及其影響的利益相關者不同,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有所不同。現階段,在組織對內部審計職能要求上,需要在審計范圍中涵蓋有與組織可持續發展相關聯的相關指標,同時結合組織自身的情況,按照分層次,分利益相關者等不同方式,準確識別其社會責任的范圍,以此來確定社會責任審計的范圍。因此不同的組織形式,不同的經營內容,社會責任審計的內容不盡相同。
三、行政事業單位開展社會責任內部審計的理論基礎
(一)開展社會責任內部審計的理論基礎
1.社會責任層次理論
社會責任按社會責任層次理論可劃分為(1)一般社會責任,凸顯出組織的基本法律責任,對內對對其員工及對外,對外對所服務社區的應盡責任,(2)經濟績效責任,是指為達成組織運營目的的經濟、績效等所需承擔的責任(3)環境責任,凸顯組織進行活動時對環境的影響,對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貢獻等。責任進行分層,能夠有效的幫助組織識別不同重要層次的社會責任,明確評價的具體對象。
2.利益相關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是指與組織的經營,以及經營產生的結果有利益關系的群體和個人。而相較企業的較為成熟的6類利益相關者(股東、債權人、供應商及客戶、員工及管理者、社區、政府)而言,行政事業單位的利益相關者是有所不同的,行政事業單位由于其存續的性質,幾乎無股東權益,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無債權人,行政事業單位在其組織運營過程中不涉及供應鏈及主營業務等,不存在需要關聯的供應商或者顧客,但是行政事業單位在運營過程中,由于其服務對象的特點,其對社區,對服務公眾的影響極大,于是正確且明晰地識別利益相關者,明確其社會責任是指向對哪些具體的利益相關者,是開展社會責任審計,以及對外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前提。
(二)社會責任內部審計指標構建的原則
1.科學性
指標設計符合客觀實際,能夠反映出改組織所執行的業務及開展的活動的本質和內在規律。同時指標要客觀真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相關性
指標設計應從各個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出發,評價組織是否履行了對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如:就內部而言,是否采取措施提升員工的知識能力水平;就外部利益相關者而言,否參與社區服務事業; 是否對環境造成影響及是否采取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 是否響應國家政策,遵守法律法規等。?
3.定量與定性相結合
社會責任審計中較多社會責任的指標很難用數據來進行體現,因此需采用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單純地采用定性指標會顯得過于主觀,定量指標可以精確衡量考核目標,因此要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設計原則。 如社會責任涵蓋的對社區服務,對員工提升等指標,可較清晰的使用量化指標進行衡量,但如遵守法律法規等指標則更適用定性衡量的標準,甚至在考核時可采取一票否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