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琦
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貧困縣陸續脫貧“摘帽”,但“摘帽”后應避免脫貧人口和相對貧困人口因病因災因學導致再返貧或新貧。以黑龍江省甘南縣為例探討,脫貧“摘帽”后應繼續長期并持續的開展扶貧工作,推動科技務農及農業現代化發展,試行“庭院經濟”,進一步提升貧困戶收入,開發旅游資源,拓展第三產業經濟,利用自身優勢繼續發展當地經濟,帶動全縣人民進一步富裕,并制定強有力地“1234”防貧保險工作機制為邊緣貧困人口兜底,同時進一步探索脫貧工作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結合。
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宣布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悍史冊的人間奇跡!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然而,貧困縣完成脫貧“摘帽”,并不意味著扶貧工作的結束,也不意味著相對貧困的消失。
回看我國這三年脫貧攻堅戰的成果,可以發現貧困的成因主要是自然條件劣勢和資源匱乏,交通的不便利,人口增長過快,教育、衛生等基礎民生保障水平低下,財政收入低等。三年間,自上而下,各行各業扶貧工作的重點就是幫助貧困地區解決上述問題,且已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在脫貧工作取得可喜進展的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到一些貧困地區脫貧后出現了再返貧現象,個別地方甚至陷入了“脫貧——返貧——再脫貧——再返貧”的怪圈中,這明顯不是我們扶貧工作希望看到的結果。而深挖脫貧再返貧背后的成因,我們可以發現,因病返貧、因災返貧、因學返貧、因老返貧成為主要誘因。如何避免脫貧再返貧成為我們必須克服的難題。
2002年,黑龍江省甘南縣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1年被重新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大興安嶺南麓特困片區縣份。2015年底,全國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全縣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中央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習近平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盡銳出戰、合力攻堅,全縣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2017年底甘南縣申請貧困縣退出,2018年順利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并宣布摘帽。2018年黑龍江省甘南縣脫貧“摘帽”至今,政府與人民始終堅持脫貧長效機制的構建與研究,針對脫貧再返貧的現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不錯成效,筆者以其為例進行脫貧“摘帽”后防止返貧出現的探討。
一、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進一步提升貧困戶收入
(一)科技務農。甘南縣地處黑龍江省西部、嫩江中游右岸,地處大興安嶺南麓與松嫩平原過渡地帶,境內有嫩江、音河、阿倫河、諾敏河、長嶺河等一江四河,及音河水庫等大中型水庫11座,屬半農半牧縣份。全縣幅員面積4792平方公里,耕地351萬畝,轄10個鄉鎮、95個行政村、625個自然屯,總人口33萬人,農村人口26.01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3.5畝,可以說農業經濟在全縣經濟中占了很大的份額。如何提高貧農轉變為富農,這就必須實行科技務農新轉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點在幫扶貧困農戶實現糧食產量增長和收入增長方面同樣重要。在政府和企業幫扶下,讓貧困農戶掌握現代化務農技術,盡快實現科技務農是扶貧工作展開時甘南縣政府和人民就一直努力做得嘗試。政府牽頭,企業幫扶,引進了大批量的現代化農業機械,大大地減少了務農的人力投入,也增加了農業產量。此外,隨著扶貧開發事業的深入推進,脫貧農戶的整體素質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大部分脫貧農戶的知識技能水平仍然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因此要積極對脫貧農戶開展農業技術知識培訓,盡早讓其掌握現代化農業技術,從而避免其返貧。定期邀請農業專家到這些農戶所在的鄉鎮開展農業技術知識培訓,動員務農的家家戶戶都要參與,通過學習,掌握現代化農業的技巧和方法,逐步實現自主的科技務農。原來農戶一家的勞動力都要耕地種田,現在有了現代化農業技術的幫助,脫貧農戶中有了剩余勞動力,考慮到他們大多數學歷不高工作經驗不足,縣里為其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再就業培訓,幫助他們學習新的職業技術,幫助其尋找其他就業機會,從而增加其家庭收入,改善家庭貧困狀況,進一步遏制了返貧現象的出現。
(二)庭院經濟。為促進貧困群眾多渠道增收,甘南縣瞄準“庭院經濟”這一潛力股,重點發展庭院中藥材和小漿果種植,制定出臺了建檔立卡戶發展庭院經濟扶持相關政策,在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樹立勤勞致富的正確理念同時,把小小的庭院變成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的“聚寶盆”。
其中養螞蚱、種李子、種植桑椹、紅花、菇娘、粘玉米、大棚蔬菜等特色產業在甘南縣各鄉鎮陸續興起,利用家家戶戶房前屋后的空園種植養殖,在做好政策宣傳基礎上,幫助落實種植養殖設備采購、種植養殖技能學習等前期工作,也必須幫助貧困戶建檔立卡戶做好秋后的收獲和銷售等工作,保障其有養有銷有利潤,為貧困戶找到了利用非農忙時期可以盈利的新產業,增加他們的可持續性收入,有效防止他們出現返貧現象。
(三)拓展農副產品銷售渠道:農副產品的產量增加了,銷售渠道就成了必須解決的問題,只有銷售出去,才能收回成本獲得利潤,才能切實讓貧困戶感受到致富的希望。因此,甘南縣為拓展銷售渠道,幫助貧困戶銷售農副產品,努力構建健全的消費扶貧專區體系,使得消費扶貧工作進入了專業化、專門化的新時代。通過消費扶貧專區,甘南縣的扶貧產品有了一個全新的展現自我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企業增加了新的銷售渠道,同時,縣扶貧辦與甘南縣利億電子商務服務部合作,通過三個品牌(甘翠、寬稻香,糧王爺等)整合統購貧困戶自家產出的糧食、蔬菜等30余款內主要產品,統一品牌打包,生產成網上、網紅、線下預包裝產品。并幫助開展消費扶貧網上注冊,多元化開發消費扶貧產品大米、堅果、肉干、豆油、玉米面、玉米糝、煎餅、工藝笤帚等;此外,適應新時代互聯網的便利,政府出面建立媒體團隊運營消費扶貧項目扶貧專區,利用新媒體每天聘請網絡主播團隊(騰訊直播,快手直播,抖音直播等)通過推介直播鄉村貧困戶產品,高質量、高速度、高價位的將扶貧產品銷售出去。多渠道幫助貧困戶銷售農副產品,避免產品積壓,幫助其獲得可持續性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