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工藝是中國幾千年來歷史、民族與文化的交融,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深厚的美育內涵,其本質特征決定了其內在的生態價值。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革新及時代的變化,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陷入困境。因此,必須采取有力措施開創手工藝發展新局面,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手工藝;科學技術;生態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5-00-02
科學技術作為工業生產的強大推手大大提升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同時使人類的生存環境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甚至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1]。不可否認的是,科學技術是社會進步最根本的動力,在當前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形勢下,只有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更好地掌握世界舞臺上的話語權。但是,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使貫穿中國歷史幾千年的手工藝逐漸被淡忘。手工藝作為一種生態生產力,不應該僅僅被當作藝術欣賞,手工藝產品也不應該僅僅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被放入博物館展覽,而應該融入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1 手工藝的生態性價值
第一,依靠群眾手工勞作的手工藝是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凝聚著中華兒女長期的文化傳承力量[2]。在缺乏以科學技術作為依托的漫長時期,手工藝以自然為創造根本,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生態技術。手工藝品的制作也不像現代工業一樣無視生態環境的客觀條件,其活動的開展因地制宜,受地理條件、天氣情況、社會環境等的限制,因此需要建立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之上,沒有對生態進行肆意掠奪的條件。手工藝品的制作主體是勞動者,在特定的時間及空間始終囿于外部因素。手工藝人制作手工藝品通常就地取材,在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處中合理運用自然為人類提供的生產生活資料,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被制作出來的手工藝品多自用、自銷,以滿足使用者的日常生活所需,因此手工藝人更傾向于選擇易獲取的、成本低廉的動植物,這些制作原材料基本為可再生資源,在運用手工技藝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加工,具有極強的生態意義。
第二,手工藝集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效益于一體,屬于能夠滿足群眾日常使用和精神需求的文化資源。其在發展經濟及保護生態環境兩方面應并駕齊驅,與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所推崇的發展模式相符。手工藝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突出優勢,如原材料易得、投資成本低、管理方法簡單等,也不需要依托復雜的科學技術,只需要熟練掌握技藝、積累經驗,通過口傳心授就可以完成教學與學習,因此減少了科學技術對生態的破壞。人類在科技理性的推動下拋棄了對自然的文明取用,彰顯了人類本質的異化,這與手工藝所具有的生態性是背道而馳的。19世紀30年代的英國手工藝運動正是針對工業文明下將技術與藝術二者割裂、生態環境和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開展的,該運動是這一時期的思想家們對“科學至上”主義的深刻反思,追求在自然狀態下進行生產生活[3]。
第三,斯圖爾德提出了“文化生態”的觀點,指出文化的演變過程就是文化對生態環境的適應過程,將文化置于生態的大框架之下進行研究和解讀。手工技藝是文化與藝術的融合,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展現渠道。手工藝人在其身處的自然環境下產生物品的制作思路,手工勞作技藝遵循的傳統制作理念建立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基礎上,這是一種蘊藏在手中對自然進行關照的精神力量[4]。《孟子·梁惠王上》記載:“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進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荀子·天論》指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5]傳統手工藝在認識、運用自然規律的情況下,將自然與手工技藝相結合,體現了手工藝在生態方面的自覺意識以及自然規律與手工生態技藝的內在統一性。
2 手工藝的現實困境
手工藝主要是手工行業中技藝性和藝術性比較突出的部分。手工藝凝結著現代機器產品不具備的文化溫度,也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是,就歷史的繼承性和時代的創新性而言,手工藝的發展陷入了一定的困境[6]。
2.1 手工藝人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多數單純靠制作手工藝品謀生的民間藝人由于生產效率過低等因素,所取得的收入已經不能滿足其養活自己及家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因此放棄手工藝尋求收入更高的工作。在中國仍是一個典型的傳統小農經濟國家時,手工藝人基本能夠支撐起家庭,但在當前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手工藝品極易被機器化大生產加工出的流水線商品所淘汰,因此手工藝人也容易面臨失去收入的局面。手工藝行業老齡化的情況非常嚴重,很多年輕人喪失了對傳統手工藝技藝進行繼承和弘揚的興趣,懷揣著發財的夢想背井離鄉,去往大城市尋找機會,甚至有些傳統手工藝因無人繼承徹底絕跡,成為只存在于歷史資料上的記載。
2.2 購買者
手工藝品曾是民間衣食住行用的重要載體,因人們傳統生活方式的基本穩定而代代相傳。但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在藝術方面的審美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手工藝品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藝術裝飾品而存在[7],并且手工藝品還需要符合消費者的審美才會被購入。在很多民眾眼中,部分手工藝品是“老土”“丑”的象征,但其實傳統手工藝品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世世代代傳承的文化瑰寶,充分體現了民俗藝術的獨特魅力,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精華。相對于工廠制造出的商品,手工藝品記載了中國人民漫長的奮斗史,更貼近百姓的生活[8]。
2.3 生產生活方式
在中國工業化進程迅速加快的同時,民間文化受到西方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以農業為主導的經濟被工業經濟形態所替代,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9]。一些人們賴以生存的手工藝品變成了雞肋,與許多過去的生產生活方式一同被時代拋棄。手工藝品也從實用性物品淪落為空有審美性、娛樂性的物品,脫離了群眾的日常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手工藝品不僅在生產生活中作為一種實體存在,同時也蘊含一定的人文價值。隨著歷史的變遷,審美觀念開始發生變化,因此其人文價值出現了一定的消解,手工藝品在此基礎上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根莖[10]。
2.4 制造和使用的群體
我國曾是以農耕為主導的國家,手工藝主要植根于農村地區。社會不斷發展,工業文明和現代文化的強勢入侵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使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選擇走出農村去往城市打工。很多傳統手工藝技術處于無人繼承的式微境地,手工藝失去了傳承者與承載主力,停滯不前甚至出現了倒退的狀況[11]。生活于農村的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制造和使用手工藝品的群體在地域空間上不斷縮小。
2.5 科學技術發展
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使人們的生活節奏驟然加快,產生過程相對較精細的手工藝品的創作和創造被科技嚴重干擾,對手工藝品的追尋極易失去本真。再熟練的手工匠人制作手工藝品也比不上工廠里流水線統一生產的效率高,手工藝行業耗費的勞動時間長,產出數量少。因此機器生產的商品價格低于手工藝品的價格,消費者更青睞機制工業品。在資本的誘惑下,質樸而又充滿真誠的手工藝品在我國市場的地位不斷下降,但手工藝品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瑰寶,是中國人民精神的寄托與文化傳承的載體,這是機械化商品無法替代的[12]。
3 手工藝生態性發展措施
手工生產力是建設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堅實保障,在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道路上要對手工藝進行傳承與創新,從而解決手工藝發展存在的問題,滿足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我們需要采取積極的生態措施推動手工藝的發展。
首先,手工藝的制作原料基本來自當地的可再生資源,因地制宜,如竹子、樹木、布等,因此在生態層面上保護手工藝的前提就是使當地的生態環境始終保持平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13]手工藝的傳承是一種生態性發展的手工生產力,符合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但是,現在制作手工藝品絕大多數是為了出售產品,僅使用手工進行產品加工生產效率過于低下,根本滿足不了購買者的消費需求。同時,工業化、現代化引發的環境問題亟待解決,否則就會影響自然生產的良性循環。因此,需要將手工藝與科學技術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促進手工藝產業的升級換代,在對傳統手工藝進行保護的基礎上合理探索新的市場,規范化地拓寬制作途徑和銷售渠道,努力使手工藝與現代社會的需求相契合。
其次,目前一些高校忽視了對學生手工藝生態觀念的培育,如手工藝理論教育和實踐脫離社會現實,因此需要對其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改善[14]。各個院校的相關專業必須重視對手工藝的傳承與實踐教育,立足專業優勢,加強學科建設,讓傳統手工藝走進校園、深入課堂。有能力的學校可以設置手工藝的創新課程,編撰相關學術書籍,實現教學與培養學生環境意識的有效銜接,加強對相關專業學子的生態美育,立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將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融入教育之中,使學生通過專業所學在理念與實踐層面真正做到具有生態自覺性。學生應該提升專業知識素養,強化生態設計理念及能力,將設計方案與制作成品推陳出新,使自己的手工藝品成為貼近現代人們生活、滿足廣大群眾生活需要的文化藝術品。
最后,政府在手工藝的生態力發展中屬于最為關鍵的一環。當地政府需要根據本地可再生資源、優秀傳統文化及既有手工藝人等因素對手工藝進行開發、設計和生產,形成一條系統、合理的生態手工藝生產產業鏈,形成手工藝的特色品牌。同時,可以結合當地生態旅游資源,將生態價值觀念和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地方特色手工藝,對各地突出的傳統手工藝人進行鼓勵和表彰,采取一定的激勵措施,刺激更多人參與到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創新和振興之中。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打造經濟發展新格局,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基礎上提供更多優質生態手工藝品,從而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15]。積極宣傳手工藝文化和塑造生態美育,通過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增強整體文化歸屬感和生態保護意識,刺激手工藝消費。
4 結語
手工藝的內在本質賦予了它極高的審美價值、藝術價值及文化價值,其現代價值具有生態意義,彰顯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對于手工藝不僅要傳承,還要針對實際需求進行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因此必須努力在各個環節采取有效措施,在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下,讓手工藝在當前文化藝術舞臺上活下來并且活出風采。
參考文獻:
[1] 冉聃.淺析當代科學技術對社會文化的影響[J].漢字文化,2019(11):137-138.
[2] 毛云秋.美育視域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探究[J].漢字文化,2021(08):179-180.
[3] 牛慶燕.全球化視域中的生態文明話語權重建[J].科學社會主義,2019(06):108-114.
[4] 謝蔚暉.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性解讀[J].藝海,2020(06):137-138.
[5] 何如意.老子“道法自然”的倫理思想及其生態啟示[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9(04):22-30.
[6] 馬煥蘭.新時代條件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J].黃河之聲,2018(21):143-145.
[7] 于婉華.試析生態美育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性[J].今傳媒,2018(12):151-152.
[8] 任艷.民間美術資源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15):144-145.
[9] 虞卓.生態審美教育及其帶來的啟示分析[J].美與時代(下),2018(11):66-67.
[10] 張靜屹.淺談審美標準[J].漢字文化,2020(16):142-143.
[11] 張勁松.生態美學視野下生態城市設計思想[J].美術教育研究,2020(17):101-102.
[12] 韓梅.城鎮化建設中鄉土文化的發展[J].漢字文化,2020(08):179-180.
[13] 倪銘英.精神家園的生態回歸[J].青年文學家,2019(09):167-169.
[14] 劉本利.高校美育的現實困境及其發展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21(13):128-129.
[15] 吳寧子,喬永平.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的角色定位[J].中國集體經濟,2019(5):48-49.
作者簡介:肖琦雅(1996—),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