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福安
(云浮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檢驗科 廣東 云浮 527300)
肺炎支原體是人類支原體肺炎的病原體感染引起的呈間質性肺炎改變的疾病,作為兒科常見病肺炎支原體多通過飛沫傳播,潛伏期2~3周,發病率以青少年最高,臨床癥狀較輕,甚至根本無癥狀,感染后可出現咽痛、頭痛、咳嗽等呼吸道癥狀,若未及時進行治療可影響其生長發育,亦可危及其生命,因此需及早進行診斷,以便明確其病情變化[1-2]。支原體肺炎部分患兒可出現多系統多器官的損害,皮膚黏膜表現為麻疹樣或猩紅熱樣皮疹,偶見非特異性肌痛和游走性關節痛,也有表現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損害、血尿及溶血性貧血等[3-4],目前臨床多采用血常規檢查,通過分析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等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為進一步明確其臨床價值,本文遴選我中心2020年1月—12月20例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為觀察組研究對象,同期選擇20例健康體檢兒童為對照組進行比較探討,報道如下。
選取我中心2020年1月—12月20例肺炎支原體患兒為觀察組研究對象,并選擇同期我中心20例健康體檢兒童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10例,女10例,年齡4~10歲,平均年齡(5.65±1.13)歲,平均病程(30.52±2.71)d。對照組中男13例,女7例,年齡4~10歲,平均年齡(5.60±1.1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可以收集到患者完整的檢查和病史資料;(2)出現咳嗽、咽痛等癥狀者,或其他相關癥狀;(3)肺部聽診及支原體培養檢查確診者;(4)家屬知曉本次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5)無呼吸系統感染者(對照組);(6)體檢無異常者(對照組)。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丟失者,或者資料不完整者;(2)血液系統疾病者,免疫系統疾病或先天性疾病者;(3)存在其他肺部疾病者,并且可能對于本文研究具有明顯的影響者;(4)嚴重臟器功能損傷者,或者患有其他疾病者,無法有效配合研究者;(5)家屬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6)體檢發現異常者(對照組)。
納入研究40例受檢者均實施血常規檢查,檢查前指導其禁食、禁飲8 h,采集其空腹肘正中靜脈血5 mL,使用血細胞分析儀測定血常規,所用操作均按照說明書進行,檢測項目包括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等。
記錄兩組血常規指標,主要包括:單核細胞比率、淋巴細胞比率、中性粒細胞比率、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指標。
選用S P S S 22.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單核細胞比率高于對照組,血小板計數、白細胞計數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淋巴細胞比率、中性粒細胞比率、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血常規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兒血常規指標對比(±s)
組別 觀察組(n=20)對照組(n=20) t P單核細胞比率/% 7.20±1.16 5.60±1.12 4.438 0.000淋巴細胞比率/% 39.96±2.13 40.00±2.48 0.055 0.956中性粒細胞比率/% 48.04±5.31 49.90±6.57 0.985 0.331血小板計數/(×109·L-1) 336.50±25.64 359.87±27.52 2.779 0.008血紅蛋白/(g·L-1)124.85±10.49 124.48±11.25 0.108 0.915紅細胞計數/(×109·L-1) 4.98±0.87 4.95±0.98 0.102 0.919白細胞計數/(×109·L-1) 9.67±1.35 11.20±2.23 2.625 0.012
肺炎支原體是介于病毒與細菌之間的胸膜肺炎,作為一種無細胞壁微生物肺炎支原體是誘發兒童肺炎,亦是損傷臟器的重要病原體。研究發現,小兒機體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在生活中極易受肺炎支原體感染,一旦其進入患兒的呼吸道便會對呼吸道黏膜產生一種過氧化氫菌膜毒性,繼而損傷其呼吸道[5],不僅會增加呼吸系統疾病發生率,亦可誘發肺部感染,因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后無顯著臨床癥狀,出現的咳嗽、干咳等癥狀與流感等呼吸系統疾病相似,在病情較輕時不會出現發熱等癥狀,導致疾病持續進展誘發不良事件[6]。
正常情況下在患兒出現呼吸系統癥狀后,對患兒進行診斷時通過肺部聽診、血常規等檢查;在患兒出現明顯肺部濕啰音等肺炎表現時需通過X片等檢查,以明確其是否存在炎性變化[7]。在血常規檢查中通過中性粒細胞、白細胞、淋巴細胞等變化對細菌或病毒感染進行初步診斷,但部分患兒血常規檢查顯示陰性,病情被遮蓋從而影響疾病的診斷與治療[8],因此需及早采取科學方案進行診斷,以便醫師根據患兒病情展開針對性治療。
本研究選取我中心2020年1月—12月20例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為觀察組研究對象,并選取同期我中心的20例健康體檢兒童為對照組,結果顯示觀察組單核細胞比率高于對照組,血小板計數、白細胞計數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淋巴細胞比率、中性粒細胞比率、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實上述血常規指標在肺炎支原體診斷中可行性較高,分析:肺炎支原體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其易在冷濕環境下繁殖,所以秋冬季節高發于其他季節;其次該項疾病在出現臨床癥狀前有2~3周的潛伏期,從而出現頭痛、發熱、咽痛、咳嗽等癥狀,因此潛伏期極易出現漏診、誤診等情況。小兒肺功能尚未發育完全且機體免疫功能較低下,在生活中一旦受病菌侵襲便會導致肺功能紊亂,增加呼吸道感染發生率,但研究發現小兒在感染肺炎支原體后支原體對細胞因子具有誘導作用,所以體內單核細胞被大量激活,導致單核細胞比率持續升高;再次支原體代謝物會損傷淋巴細胞,導致患者免疫功能持續降低,從而加重感染,因此醫師可根據血常規檢查結果進行診斷及治療,亦可作為評估預后效果指標。
綜上所述,通過觀察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的血常規變化,結合患兒臨床癥狀、體征等,可對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進行診斷并展開系統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