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權,張 聰,陸廣生
(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 廣東 肇慶 526021)
肺挫傷是導致重癥創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各種高處墜落及交通事故的增加,由此導致的外傷引起的肺挫傷的發病率也隨之有所增多。為更好地救治此類患者,我們對收治的29例合并肺挫傷的重癥肺挫傷患者使用了AIRVO2高流量濕化氧療治療,并與同期的29例常規吸氧的此類患者進行比較,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6月—2020年5月我院重癥醫學部門收治的58例重癥肺挫傷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9例。觀察組男20例,女9例;年齡33~65歲,平均年齡(47±12)歲;APACHE Ⅱ評分15~26分,平均(18±3)分。對照組男22例,女7例;年齡32~67歲,平均年齡(48±11)歲;APACHE Ⅱ評分15~28分,平均(19±4)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心肺復蘇術后;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初始治療需機械通氣;年齡<18歲;孕產婦;APACHE Ⅱ評分<15分;既往有凝血功能障礙病史或正在服用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其他慢性肺部疾病。
兩組重癥肺挫傷患者入ICU之后均予相應的止血、抗感染、鎮痛鎮靜、化痰等綜合的治療。觀察組予費雪派克的AIRVO2高流量濕化氧療儀進行濕化氧療,根據患者病情不同或病情變化時調整參數:溫度31、34或37℃;流量2~60 L/min;氧濃度21%~100%。對照組給予常規雙回路吸氧進行氧療。兩組患者在積極治療過程中如果SPO2小于90%,經抽血確認PaO2<60 mmHg,經吸痰、增加吸氧流量缺氧狀態無改善者改為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進一步治療。
所有重癥肺挫傷患者均進行連續的生命體征方面指標的監測,每日復查動脈血PH、動脈氧分壓(Pa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氧合指數(PaO2/FIO2),分別記錄兩組患者入院時及治療后48 h的上述指標作為治療前后的測定數據進行比較,并統計兩組重癥肺挫傷患者的ICU住院時間及總住院費用。
應用SPSS 19.0軟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及治療48 h兩組重癥肺挫傷患者生命體征的比較。兩組患者的生命體征中的心率和呼吸頻率經治療后有所下降,觀察組的呼吸頻率改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患者生命體征的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患者生命體征的比較(±s)
注:1 cmH2O=0.098 kPa;a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b與同期觀察組相比,P<0.05。
HR/(次·min-1)組別 例數MAP/mmHg治療前 治療后48 h 治療前 治療后48 h觀察組29 115.1±14.6 92.1±11.2a 74.6±9.3 76.7±9.8對照組29 114.2±15.4 93.6±12.5a 75.5±9.3 75.7±8.5 t 0.228 0.481 0.369 0.252 P>0.05 >0.05 >0.05 >0.05 RR/(次·min-1)T/℃治療前 治療后48 h 治療前 治療后48 h觀察組29 32.3±5.4 18.3±3.1a 37.1±1.1 36.8±1.2對照組29 31.4±5.6 23.5±3.4ab 37.3±1.2 37.1±1.3 t 0.623 6.086 0.662 0.913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2.2 治療前及治療48 h后兩組重癥肺挫傷動脈血氣分析的比較。兩組患者的動脈氧分壓及氧合指數均升高,且觀察組的上述指標升高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患者血氣分析變化(±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患者血氣分析變化(±s)
注:1 mmHg=0.133 kPa;與本組治療前相比,aP<0.05;與同期觀察組相比,bP<0.05。
PaO2/mmHg治療前 治療后48 h 治療前 治療后48 h觀察組29 7.31±0.02 7.33±0.01 70.20±11.50 101.20±12.40a對照組29 7.31±0.01 7.32±0.02 70.80±11.80 88.50±10.30ab t 0.000 2.408 0.039 4.243 P 1.000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pH PaO2/FIO2治療前 治療后48 h 治療前 治療后48 h觀察組29 40.30±5.10 38.20±4.40 221.00±38.00 368.00±61.00a對照組29 41.30±5.30 39.10±5.10 230.00±41.00 310.00±52.00ab t 0.732 0.720 0.867 3.900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PacO2/mmHg
2.3 兩組重癥肺挫傷ICU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的比較。結果表明高流量濕化氧療方法可減少重癥肺挫傷患者的ICU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比較
肺挫傷患者創傷后肺部的病理變化為肺毛細血管損傷,同時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肺泡損傷,進而會導致彌漫性的肺間質及實質的水腫,從而令患者的肺通氣/灌注比例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調,病情嚴重的患者會出現低氧血癥[2],甚至由于損傷導致肺部的炎癥反應導致了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而需有創機械通氣。我們對觀察組重癥肺挫傷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同時予高流量濕化氧療進行濕化氧療治療,結果顯示與常規吸氧組相比,高流量濕化氧療進行濕化氧療在合并肺挫傷的重癥患者能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對于合并肺挫傷的重癥患者的氧療,在未需使用機械通氣治療前,通常使用雙回路吸氧的治療方案,對提高吸氧濃度,改善缺氧具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從表1及表2可以看出,使用雙回路吸氧的治療方案,對照組心率和呼吸頻率有所下降,氧分壓及氧合指數分別由原來的(70.8±11.8)mmHg和(230±41)升至(88.5±10.3)mmHg和(310±52)。但該吸氧治療有以下的缺點:(1)雙回路吸氧氧療只能小于20 L/min的氧流量,這會導致合并肺挫傷的重癥患者吸氧流量不足。(2)雙回路氧療的氧氣溫度及濕度不能滿足患者的需要,從而使患者吸入的氧氣出現“干冷”[3]。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在另一組合并肺挫傷的重癥患者使用AIRVO2高流量濕化氧療,該濕化氧療儀器能供給肺挫傷患者溫暖濕潤及足夠高的流量的氣體。同一般的常規雙路吸氧方法比較,其有著雙回路吸氧難以比擬的一些好處:(1)可對給氧濃度進行精細的調節,可在2~60 L/min之間調節,從而保證了治療效果,也最大限度地滿足肺挫傷患者的流量方面的需求;(2)氧療管路內有螺旋形加熱絲,可以對管路內的氣體及水分再次加熱,從而產生水蒸氣,使重癥肺挫傷患者的氣道內的痰液和血性分泌物處于相對水化的狀態,易于咳出分泌物及痰液;(3)使用方法簡易,在使用了雙鼻道鼻導管吸氧的方法,比面罩吸氧更為舒適[4]。因此,我們在合并肺挫傷的患者使用AIRVO2高流量濕化氧療儀,從表1及表2可以看出,對比傳統的雙回路吸氧治療方案,觀察組的呼吸頻率下降至(18.3±3.1)次/min,動脈氧分壓則及氧合指數則分別上升至(101.2±12.4)mmHg及(368±61),無論是治療前后還是組間對比治療效果更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有研究表明在肺挫傷患者早期的炎癥因子水平升高[5],重癥肺挫傷患者肺毛細血管損害,可以導致肺血管內的中性粒細胞移行至間質和肺泡激發產生炎癥因子,炎癥因子在局部和全身啟動并擴大炎癥反應,從而導致免疫炎癥的瀑布反應。一項研究表明使用高流量濕化氧療能降低氣道的炎癥因子水平,所以使用高流量濕化氧療能降低炎癥反應,減輕了肺挫傷的進一步加重。高流量濕化氧療需配套使用加熱管道及鼻塞,價格較為昂貴,但使用高流量濕化治療儀,能從減少分泌物積聚、防治感染等方面可以加快患者氣道正常功能的恢復。本研究中使用高流量濕化氧療有減少有創機械通氣的趨勢,雖然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方面的差異,但表3中可以看出使用高流量濕化治療儀可以縮短重癥肺挫傷的住院時間的同時也降低其住院費用。
綜上所述,高流量濕化氧療在重癥肺挫傷患者可以替代常規的雙回路吸氧方法,并可以取得更好的療效,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