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立,張曉嬌,李德懷,孫志海,王新濤
(1哈爾濱市第二醫院骨外科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56)
(2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骨外科六病區B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1)
橈骨遠端骨折在骨科屬于常見疾病,其具有極高的發病率及致殘率,以老年人和小兒為常見群體。一旦骨折,患者患處可出現局部疼痛、腫脹、畸形等常見表現,倘若治療不及時,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使其生活質量降低[1]。目前,臨床治療橈骨遠端骨折多以手術為主,其中多采用橈骨遠端背側入路鎖定鋼板內固定術,雖然有一定效果,但手術效果仍不理想[2]。為分析保留旋前方肌掌側微創入路治療效果,本研究對2020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橈骨遠端骨折老年患者76例方案給予分析,報告如下。
選擇2020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76例橈骨遠端骨折老年患者,按隨機數表分為兩組,各38例。對 照 組 男20例、女18例,年 齡62~83歲、平 均(73.58±5.64)歲,墜落傷12例、摔傷13例、車禍傷13例;研究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63~82歲、平均(73.13±5.24)歲,墜落傷13例、摔傷12例、車禍傷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臨床資料齊全者;③治療配合度高者;無手術禁忌證者。排除標準:①手術耐受較差者;②臨床資料不齊全者;③治療配合度低者。所有患者知曉研究內容且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采用橈骨遠端背側入路鎖定鋼板內固定術:在第2、3鞘管處背側行S切口,將背側伸肌支持帶切開后在橈骨背側放置鋼板,切開時需注意減少對肌腱過度牽拉和橈神經的損傷,而螺釘的固定方向與同掌傾角的方向保持一致,對伸肌支持帶和背側鞘管進行修復,修復后置入引流管和引流條,并對皮膚組織逐層縫合。研究組行保留旋前方肌掌側微創入路術:患者采用平臥位,將其患肢外展側臺,實施麻醉后,予以常規消毒鋪巾,止血帶扎上臂;于近端腕橫紋平面行2 cm橫行切口,選橈側的腕屈肌腱橈側緣處進入,屈肌腱朝尺側牽開,將旋前方肌顯露,使用骨膜剝離器對旋前方肌潛行剝離,骨遠端、近端的骨-肌隧道疏通,用拉鉤將顯露骨折端拉開,給予牽拉撬撥與復位,用克氏針行臨時固定,在透視下保證骨折復位理想,將橈骨遠端解剖鎖定鋼板于自旋前方肌的遠端進行插入,擰入鉆孔遠排鎖定螺釘;在前臂下段的掌側行2 cm縱行切口,將近端鎖定螺釘擰入,透視下保證復位和內固定理想,用0.9%氯化鈉溶液進行沖洗,手術切口依次縫合,用無菌敷料進行包扎。
根據Cooney腕關節評分對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2、3個月的腕關節功能進行評估,評定內容包括握力、疼痛、功能、活動范圍及活動功能5個方面,分值與腕關節功能為正相關;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腕關節活動度;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3-4]。
采用SPSS 19.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術后腕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腕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腕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后2個月 術后3個月研究組38 57.43±5.06 69.25±5.11 77.06±5.74 85.21±6.51對照組38 57.52±5.18 64.64±4.71 73.12±5.83 79.39±6.36 t 0.077 4.089 2.968 3.942 P 0.472 0.013 0.030 0.015
研究組術后3個月腕關節活動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3個月腕關節活動度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3個月腕關節活動度比較(±s,°)
組別 例數 掌屈 背伸 旋前 旋后研究組38 53.41±6.36 63.65±6.19 85.17±6.11 85.31±5.83對照組38 47.43±5.18 57.12±5.71 80.51±5.06 79.32±6.21 t 4.494 4.780 3.621 4.335 P 0.010 0.009 0.018 0.011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橈骨遠端骨折臨床是一種十分常見多發疾病,其發病率及致殘率均較高,通常因墜落傷、摔傷、車禍傷等導致,多發于老年人與小兒[5]。一旦橈骨骨折,如果不及時接受治療或治療不恰當,可導致僵硬、疼痛等,對其日常生活給工作帶來影響,降低其生活質量,因此,需及時接受安全有效治療,提高生活質量,改善其預后[6]。為此,對本院收治橈骨遠端骨折老年患者76例臨床資料予以分析。本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腕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橈骨遠端骨折老年采用保留旋前方肌掌側微創入路,可提高患者腕關節功能,手術治療效果顯著。究其原因考慮為:臨床以往治療橈骨遠端骨折多采用橈骨遠端背側入路鎖定鋼板內固定術,該術式雖具有一定手術效果,可緩解患者癥狀,但對患者創傷較大,術中出血量多及術后易發生并發癥,不利于患者早日康復,手術效果欠佳[7]。臨床采用保留旋前方肌掌側微創入路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老年患者,該術式在手術過程中剝離患者骨折斷端軟組織較少,可減輕其斷端血運破壞。此外,保留旋前方肌置入鋼板,不會破壞原有的解剖形態,對術后患者的腕關節功能具有重要意義[8-9]。同時,研究組患者術后3個月掌屈、背伸、旋前、旋后腕關節活動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臨床采用保留旋前方肌掌側微創入路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老年患者,可提高患者腕關節活動度。究其原因考慮可能為:保留旋前方肌掌側微創入路不會明顯破壞其肌肉,這對保護屈肌腱和旋前功能可發揮明顯作用。同時,該術式能保留旋前方肌,可減小患者手術創傷,減少其術中出血量和減輕術后腫脹度。另外,研究組血管損傷、切口內血腫等并發癥率5.26%低于對照組21.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臨床將留旋前方肌掌側微創入路術應用于橈骨遠端骨折老年患者中,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應用效果佳。究其原因分析為:留旋前方肌掌側微創入路術屬于一種微創手術,其對患者創傷較小,具有術中出血量少及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利于患者術后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臨床將留旋前方肌掌側微創入路術實施于橈骨遠端骨折老年患者中,能改善患者腕關節功能,提高腕關節活動度,還能減少其術后并發癥發生,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