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錦強,李清秀,顏文盛
(廣州市花都區(qū)人民醫(yī)院 廣東 廣州 518000)
由于T2DM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的下降,感染成為了T2DM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T2DM患者容易發(fā)生的感染有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以及血流感染等,其中尿路感染的發(fā)生率僅次于肺部感染,居第2位[1]。而且,T2DM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臨床治療較單純尿路感染患者難度更大[2],經驗治療不當極易導致細菌耐藥產生,治療效果不佳,甚至導致抗菌藥物濫用[3]。為了提高我院內分泌科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水平,減少耐藥菌的過快增長,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內分泌科T2DM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點及耐藥性,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20年1月—12月內分泌科收治的268例診斷為T2DM(T2DM診斷符合1997年WHO診斷標準)合并尿路感染,且尿培養(yǎng)陽性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 性114例(42.5%),女 性154例(57.5%);年 齡≥60歲173例(64.6%),年齡<60歲95例(35.4%);糖尿病病程≥10年182例(67.9%),糖尿病病程<10年86例(32.1%);空腹血糖≥11.1 mmol/L 96例(73.1%),空腹血糖<11.1 mmol/L 72例(26.9%);糖化血紅蛋白≥7.0% 216例(80.6%),糖化血紅蛋白<7.0% 52例(19.4%);住院天數≥15 d 163例(60.8%),住院天數<15 d 105例(39.2%);對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進行分析。
標本留取:盡可能在應用抗菌藥物前,采用無菌方法留取患者清晨第1次中段尿于無菌管,并立即送細菌室進行定量培養(yǎng)。
菌株鑒定及藥敏試驗:所有菌株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分離,并經Vitek.32全自動細菌培養(yǎng)鑒定儀確認到種,同時采用WHO推薦的K-B法進行藥敏試驗,試驗操作及結果判讀按照美國臨床檢驗標準委員會(NCCLS)2006年版標準進行。
數據采用SPSS 22.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從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誘發(fā)T2DM合并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齡、住院天數、糖尿病病程、入院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患者年齡越大,住院天數和糖尿病病程越長,入院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越高,尿路感染的發(fā)生率越大。見表1。

表1 T2DM合并尿路感染單因素分析
268例T2DM合并尿路感染病例共分離出315株病原菌,其中革蘭氏陰性菌226株,占71.7%;革蘭氏陽性菌74株,占23.5%;真菌15株,占4.8%。見表2。

表2 T2DM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構成比(%)
革蘭氏陰性菌中,大腸埃希菌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頭孢呋辛耐藥率最高,分別為50.6%和41.5%;革蘭氏陽性菌中,屎腸球菌的耐藥率較高,對青霉素耐藥率超過80%;革蘭氏陰性菌及革蘭氏陽性菌耐藥率分布情況,見表3和表4。

表3 主要革蘭氏陰性菌耐藥率(%)

表4 主要革蘭氏陽性菌耐藥率(%)
由于糖尿病導致的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因此急性感染在T2DM患者中并不少見。與此同時,尿液中葡萄糖濃度升高,為細菌的生長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4],所以尿路感染又是T2DM患者非常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5],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在糖尿病合并感染中僅次于肺部感染。近年來,細菌耐藥形勢已經在我國引起高度重視,而且在我國不同地區(qū)、不同醫(yī)療機構甚至同一醫(yī)療機構內不同科室之間,細菌的耐藥性均不完全相同。因此,及時了解本科室常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以及細菌耐藥情況,對于合理選擇抗菌藥物,減少和延緩細菌耐藥尤為重要。
本研究通過分析我院內分泌科近一年以來T2DM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藥情況,結果顯示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仍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與國內的研究結果相符[6]。其中最常見的大腸埃希菌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復方新諾明、二代頭孢菌素以及氟喹諾酮類已顯示出較高的耐藥性,也提醒臨床醫(yī)生在面對T2DM合并尿路感染患者時,應注意評估耐藥菌感染風險,對于社區(qū)獲得性、輕中度的革蘭氏陰性菌尿路感染,仍可經驗選擇二代頭孢菌素或氟喹諾酮類藥物,而對于醫(yī)院獲得性、復雜性的重度尿路感染,經驗用藥需要更加謹慎,可能需要優(yōu)先選擇三代頭孢菌素甚至β-內酰胺類抗生素β-內酰胺酶抑制劑復方制劑。在革蘭氏陽性菌方面,屎腸球菌顯示出了對常用抗菌藥物如青霉素、紅霉素以及慶大霉素較高的耐藥性,但由于屎腸球菌引起原發(fā)性尿路感染比較少見,因此經驗用藥時可暫不用覆蓋該細菌,但如果初始治療臨床效果欠佳,或多次尿培養(yǎng)結果均顯示為該細菌的情況下,則需要考慮針對該細菌抗菌治療,在有藥敏結果的情況下可根據藥敏結果選擇尿藥濃度較高的抗菌藥物如萬古霉素、替考拉寧等。
綜上所述,對于T2DM患者,高血糖會增加感染風險,而處于感染應激狀態(tài)下又會導致血糖升高。因此,臨床醫(yī)生需要仔細甄別,及時明確診斷,重視病原學培養(yǎng),合理選擇抗菌藥物,避免藥物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