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林,鄧太平,盧美金
(博羅縣中醫醫院治未病科 廣東 惠州 516000)
肩周炎表現為肩關節周圍疼痛,影響肩關節前屈后伸平擺旋轉運動。一般來說40~70歲的女性居多,多為單側發病。起病緩慢長期,疼痛可反復或持續存在[1]。早期為輕度疼痛,肩部活動未受明顯影響,中后期疼痛漸進加深,功能障礙清晰出現,而晚期存在明顯粘連,嚴重制約形成“凍結狀”[2-3]。在治療中,以先保守后手術為方向,而現代醫學的保守治療多為物理性治療,效果欠佳。而在我國傳統醫學中,不乏有效果的治療手段,如針灸、溫針灸、艾灸等,但目前尚無統一定論何種為“金標準”。
將在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確定診斷的62例肩周炎患者,按照不同治療方案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1例。對照組溫針灸治療,男9例,女22例,患病時間0.5~7.5年,平均(2.2±0.3)年,年齡43~61歲,平均年齡(52.4±2.7)歲。研究組隔姜灸聯合溫針灸療法治療,男8例,女23例,患病時間0.7~7.6年,平均(2.5±0.4)年,年齡42~63歲,平均年齡(53.1±2.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病癥診斷肩周炎的治療標準》,存在肩部疼痛及活動受限等癥狀典型臨床表現,肩關節進行性僵硬、周圍疼痛,外展、外旋活動受限;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其他肩關節病癥。
對照組溫針灸治療:選肩前穴、肩髃穴、肩后穴、肩髎穴、肩貞穴、天宗穴為主穴,取患側曲池穴、手三里穴、外關穴、合谷穴、條口穴為配穴。選擇合適毫針,消毒后針刺,平補平瀉法運針,得氣后留針20 min。并在針尾上插入2 cm艾卷點燃,每穴位灸2壯。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隔姜灸治療:將鮮姜切成數個直徑為5~6 cm、厚為3 mm,戳孔,在溫針灸2 h后,仰臥位。分別置于肩前穴、肩髃穴、肩后穴、肩髎穴。將艾柱置于姜片上點燃,每穴位3壯。后取俯臥位,將姜片置于肩貞穴、天宗穴和曲池穴上,操作方法同上。兩組治療5次/周,共治療3周。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評分、疼痛評分、上肢功能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并判斷臨床治療效果及患者對治療的滿意率。肩關節功能評定參照歐洲肩關節協會的Constant-Murley肩關節量表評定。疼痛以VAS評分法進行。上肢功能評分以運動功能以簡式Fugl-Meyer評分,上肢66分,評分越高說明功能越好。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滿意率判斷:采取自制調查問卷,分值0~100分,其中0~40分為非常不滿意,41~59分為不滿意,60~69分為基本滿意,70~89分為滿意,90~100分為非常滿意。總滿意=(總數-非常不滿意-不滿意)[4]。
使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肩關節評分、疼痛評分、上肢功能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肩關節評分、上肢功能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提升,研究組高于對照組,而疼痛評分則較治療前下降,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評分、疼痛評分、上肢功能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評分、疼痛評分、上肢功能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肩關節治療前 治療后 t P研究組31 57.42±8.47 86.14±6.02 15.388 0.000對照組31 57.79±8.95 74.16±5.89 8.507 0.000 t 0.167 7.920 P 0.868 0.000組別 例數 疼痛治療前 治療后 t P研究組31 5.42±0.67 1.14±0.32 32.095 0.000對照組31 5.79±0.75 2.26±0.19 25.403 0.006 t 1.495 16.756 P 0.140 0.000組別 例數 上肢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 t P研究組31 25.43±2.57 56.25±6.34 25.084 0.000對照組31 26.28±2.34 42.16±5.89 13.951 0.000 t 1.362 9.065 P 0.178 0.000組別 例數 日常生活能力治療前 治療后 t P研究組31 8.46±0.64 15.57±1.48 24.551 0.000對照組31 8.79±0.79 12.16±1.25 12.689 0.006 t 1.807 9.801 P 0.076 0.000
研究組患者治療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研究組患者對治療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治療的滿意率比較[n(%)]
一類關節性疾病中,存在具有粘連特性的移動僵化,且僅發生在上肢的盂肱關節部位,這種無菌性的炎癥,為肩周炎,在臨床其全稱被叫做肩關節周圍炎癥,而又將其稱之為凍結肩(frozen shoulder, FS),也被稱之為粘連性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也就是老百姓所常說的“五十肩”[5]。這是一種特定的肩關節囊疾病,其主要以肩關節周圍疼痛為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急性期時可嚴重致影響睡眠,而在此種表現的情況之下,在放射線的影像學的檢查結果中,僅可以看到肩關節骨量的減少變化,而未觀察到其他的病理現象。在此種無菌性炎癥的影響下,組織關節出現異常,致肩關節及其周圍組織出現疼痛,其嚴重者則影響肩關節前屈后伸平擺旋轉等上肢運動,影響日常的生活運動能力[6]。中醫將其歸于“痹病”,而針灸是傳統治療手段。針灸可活血化瘀、舒筋通絡,通則不痛。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針灸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環,改善氣血瘀阻,利于炎癥吸收和組織修復[7]。而隔姜灸是艾灸的一種,生姜可發汗解表、活血驅寒,配合艾灸能達到祛濕散寒、活血化瘀、溫經通絡、止痛功效。本研究中,兩組治療前肩關節評分、疼痛評分、上肢功能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肩關節評分、上肢功能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提升,研究組高于對照組,而疼痛評分則較治療前下降,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總有效率及總滿意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肩周炎患者的治療中,以隔姜灸聯合溫針灸療法治療,可明顯改善肩關節功能、上肢功能,減輕疼痛,提升日常生活能力,獲得較高的治療總有效率與患者對治療的滿意率,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