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麗媚
盧卡·圭里尼
在意大利亞平寧半島上,傳統地中海地區和阿爾卑斯山區的古代建造技藝至今隨處可見,散落在每一個鄉村角落,卑微而又原始,勞動人們出于自身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以最經濟簡省的地方材料建造屋舍,祖祖孫孫手把手地傳承傳統利用的價值、技藝和知識。相較于那些因朝代更替而屢遭受破壞的神廟、廣場、教堂、官邸,代表了廣大貧苦勞動人民階級的鄉土建筑及其建造經驗在一個相對穩定封閉的階級環境中被一代又一代的鄉紳農夫保留傳承下來。這些鄉土營建技藝在保持當地文脈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的變化、實際的功能需求、材料和技術的更新而不斷地改進、發展,是見證人類文明曲折發展的傳統建筑形式,也是歷史中代表人類文化表情的最穩定符號。
從十九世紀末工業革命的加速開始,歐洲各國的建筑與設計相繼以不同形式朝著現代轉型的方向發展。在由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設計過渡的大潮流中,意大利鄉土建筑的現代傳承也是在這個時期里從早期的理性主義者維護民族精神式的借鑒和依賴,到戰后民族復興時期與工業化改革并駕齊驅,并發展到以新理性、多元化的理念來探求建筑與設計在造型語言、技術工藝等方面的適宜性、創新性[1-3]。
不同于二十世紀初的激進未來派對古典傳統的徹底拋棄,二十年代的理性主義者們在法國的新藝術運動、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以及美國郊區美化運動等國際潮流的影響下,基于民族主義和“美麗鄉愁”的烏托邦式詩意表達需求,不約而同地轉向借鑒、甚至依賴于代表了民族特質和地方經驗的鄉土建筑傳統[4]。也正是這個時期,意大利的鄉土建筑傳統開始在理論界和業界產生影響。理性主義代表人物之一朱塞佩·帕嘎諾(Giusepp Pagano)作為著名設計雜志La Casabella的主編,正如第一位“吃螃蟹”的人,于1936年在米蘭三年展中策劃了“意大利鄉土建筑展”[5-6],把親自到意大利城郊鄉野拍到的幾百張生動而感人的鄉土建筑照片進行整理、歸類分析并統一展出,首次在意大利建筑的現代轉型中將業內輿論注意力轉向這些散落在意大利鄉野村鎮中的傳統民居建筑(圖1)。

圖1 1936年朱塞佩·帕嘎諾(Giusepp Pagano)的意大利鄉土建筑圖片展及書籍
而在實踐上,“七人小組”的代表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1932年—1936年為米蘭北部科莫小城法西斯宮(La Casa del Fascio)的設計中,盡管整個建筑造型采用的是純粹幾何形態,看上去就像一個白色立方體,大面積通透的玻璃立面、層層框格組成的敞廊,跟鄰近的古典羅曼式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但建筑的結構布局卻很清晰地展示了倫巴第大區地方鄉土建筑傳統的影子,通常科莫鄉下當地的村舍民宅都有通風采光的中庭和外廊,實墻面可以保溫,平屋頂要曬谷子,而這些結構布局都被清晰地融入到特拉尼的設計中。此期主要的代表作還包括伊納佐(Ignazio Gardella)的亞歷山大肺結核療養院(1938—1942),屋頂露臺的雕花隔斷用的是傳統的紅磚砌造而成;帕嘎諾(Giusepp Pagano)的米蘭博科尼大學(1938—1942),借鑒了阿爾卑斯山腳下傳統民居常用的室外涼廊手法;以及那不勒斯卡普里島上獨棟民舍的特點被延續到現代別墅的設計中等。這一時期的人們既希望通過古典主義的復興來顯示政體的輝煌,又想借助意大利地域鄉土建筑的傳統來維護民族的精神。
如果說前一段時期的意大利設計是政體干預下的理想主義探索,那么二戰后的重建則讓規劃、建筑、設計師們有更多的自由來思考歷史的傳統和先輩的經驗在當代中的作用,尤其是意大利建筑規劃界,在脆弱的城市歷史遺跡、地域脈絡和生態人文環境的制約中,以時代的敏銳度和專業精神來尋求創新的契機[7]。以米蘭、都靈、熱那亞為首的北部城市開始加快了現代工業城市的塑造,例如,BBPR事務所(1950—1958)在米蘭市中心多姆廣場南側設計的Velasca塔樓、吉奧·龐蒂(Gio Pondi)在米蘭中央火車站對面的Pirelli能源電力大廈、盧吉(Luigi Cosenza)在那不勒斯參與的預制板房福利社區項目及奧利維蒂工廠,以及“七人小組”中的菲吉尼(Luigi Figini)在1954年設計的奧利維蒂社會福利住宅(Fascia Service social house)和阿爾比尼(Franco Albini)1952年—1956年間在熱那亞設計的白色宮殿(museo del Tesoro San Lorenzo)等都是當時的代表。這些實踐延續了二三十年代意大利現代建筑的理性主義思潮,主張在意大利悠久古老的歷史淵源基礎上,構建結構、功能和形式的幾何化邏輯和純粹理性追求,認為真正符合當代需求的城市應該具有理性和邏輯緊密結合、負責任而又富于時代精神的。他們尊重城市的歷史傳統文脈,將新建筑的設計扎根于歷史之中,與獨特的城市文脈和周圍環境有機結合起來。阿爾比尼(Franco Albini)曾言:“事件的延續性并非傳統本身,傳統應該扎根于人的良知之中,傳統是共同形成的自覺愈識,是一種共同的認知”[1]。1950年代BBPR成員之一、米蘭理工大學教授、著名的建筑批評家羅杰斯(E.N.Rogers)在其出版的《意大利現代建筑傳統》(The Tradi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Italy)一書中高度強調“傳統”和“延續”兩個詞,他認為,“延續傳統是塑造戰后意大利現代建筑的發展方向的重要基礎,但不是簡單的仿造古典,也不是移植照搬傳統的線腳、廊柱,而是要將這些傳統建筑的建造品質和傳統民居空間的價值核心傳承下去”,不愧是一針見血的評價。
莫里諾(Carlo Mollino)是意大利北部山區建筑師中的代表,他雖然沒有在理論上系統闡述過如何在現代建筑中延續阿爾卑斯山地民舍的建造傳統,但卻真真正正地在踐行這一理念。“打個木樁支個梁架,砌上石頭釘上木板(Post-and-beam,wood-andstone)”詼諧地表達了阿爾卑斯南部山區傳統山地民舍Rascard①的常用建造方法,而莫里諾在這種民舍造型基礎上,根據項目不同的建筑類型和需求,在使用材料、建筑形式和建造方式上進行相應的變換和調整,還創造性地加入了古典的室外涼廊等元素(圖2),包括涅羅湖區滑雪服務房(Stazione albergo al Lago Nero,1946)、獨立住宅(Casa del sole,1951—1954)、加列里之家(Casa Garelli at Champoluc,1963—1965)等,這些項目的設計經驗都是他在都靈山區傳統民舍長期生活的體驗研究習得。1949年—1951年間阿爾比尼(Franco Albini)也曾借鑒了山地民舍的錐頂蘑菇造型來設計雪場青年旅舍(Pirovano Youth Hostel)。因此這一批集中在都靈特別是Cervinia地區的融合了地方傳統民舍形式和現代建造技術的雪場寓所、服務站、膳宿木屋成為五六十年代山地雪場休閑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成為當代展現意大利北部山地建筑設計傳統最豐富的地方。

圖2 莫里諾(Carlo Mollino)依據都靈山區農舍設計的雪場小屋
設計大師吉奧·龐蒂(Gio Ponti)在米蘭等大都市做過無數恢弘高大的建筑,但1947年—1950年間他也曾在阿爾卑斯山區腹地中遺留過一個獨特的精品小案例。基亞文納小鎮(Villa del Chiavenna)是意大利和瑞士邊境的一個小鎮,坐落在阿爾卑斯山圣莫里茲峰腳下,山上的雪水融化并匯聚而成的基洛湖(Via Giro del lago)在海平面2800m以上,小鎮的居民就在這樣一個即使是在夏天抬頭也能望見雪山的環湖盆地建立了自己的家園。二十世紀初電力公司開始在這修建堤壩和水力發電站,四十年代后期吉奧·龐蒂偶爾路過此地,即著手為大壩管理值守人員工房提供了一個溫馨獨到的設計方案(圖3)。工房占地不大,偏居堤壩一隅的石坡上,簡潔的長條二層結構與高差不平的石坡有機融合。一層的空間幾乎是嵌套在石縫里,用石塊、混凝土圍墻搭起主體框架,主要存放各種管理設備;在一層架構的基礎上,二層的布局有了更多的伸展空間,并前后自然地延伸到兩邊長滿苔蘚的大石臺上,外墻用當地的深土色木蠟板,色系與周圍的樹木相近,因此整個工房看上去就像是從石頭上生長出來的建筑,完全有機地融入到整個湖區的環境中。室內的設計也很用心,管理人員休息室設置在二層東側,除了溫馨的室內配飾,一扇方形窗戶往北開能看到樓下的大壩和對面的村落,一扇圓形窗戶往東開迎著朝陽,能看到湖面和前方的圣莫里茲山峰的風景,這樣的設計不僅便于值守人員觀察室外周邊的情況,也是對單調枯燥生活的最好調劑。1957年,龐蒂還繼承了意大利北部倫巴第大區傳統家具的樣式設計了“超級小細腿兒(Superleggera)”輕質木椅,這款木椅不僅簡潔大方、溫和優雅,也很符合大眾化批量生產的需求成為意大利現代家具設計的經典之一,被意大利老牌家居品牌Cassina收藏至今。這充分說明了當時的意大利設計師不僅在建筑上,甚至是室內設計、家居用品等方面都會借鑒傳統的技藝和經驗。

圖3 吉奧·龐蒂(Gio Ponti)設計的阿爾卑斯山區水力發電站工人房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的新理性主義思潮中,意大利建筑設計師與二十世紀初的未來主義或者三十年代的理性主義烏托邦又有很大不同,他們強烈反對所謂的學院派正統性,對社會富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心系民族的現實與發展、社會經濟、技術的理性、政治階級關系和低下階層,熱心于通過多元化的建筑、設計語言實現設計的社會價值[4]。
1966年多米尼奧尼(Luigi Caccia Dominioni)設計的莫爾貝諾市政圖書館(Bibioteca civica "Ezio Vanoni")是充分結合了紀念性建筑特質和地域鄉土建筑傳統的典型之一(圖4)。圖書館位于米蘭北部山區莫爾貝諾鎮,是為了紀念在此出生的著名經濟學者、曾官至國家財政部長的Ezio Vanoni先生逝世十周年而建,1968年建成開放并一直使用至今。場地原址是老鎮邊緣上的一片空曠菜地,周邊山環水繞,景致曠美。設計方案中重復使用有機形態的螺旋式曲線,室外、室內的造型動態而豐富。由螺旋卷曲的低矮圓筒閱讀大廳環繞一個高聳的三層藏書圓閣樓組合而成,高低錯落,與遠處的巍峨山脈遙相呼應。外墻的材料用的是當地山澗溪流沖刷出來的水磨卵石塊砌筑而成,與周圍的自然和鄉間的環境極其融合。一面巨幅落地窗面朝附近阿爾卑斯山,既能增加背陰區域的光線,還能讓坐在窗邊讀書的人徜徉在知識海洋中的同時,一抬眼也能享受到阿爾卑斯巍峨山脈的自然景致。一條條垂直細長的矩形落地側窗沿墻面等距陣列,圓形的天頂洞在天花板上均勻分布,簡潔自然,中間的煙囪區域也是書架,沿著樓梯螺旋形上升,到天頂也是自然開天窗。除了“煙囪”下底層的兒童區需要增加人工光源,整個室內的主要空間都得到充分的自然采光。整體的空間雖然外形看似厚重的堡壘,但是室內空間卻沒有任何壓抑之感,猶如當地的鄉親們一樣通透、親切、自然。

圖4 1966年多米尼奧尼(Luigi Caccia Dominioni)設計的莫爾貝諾市政公共圖書館
在佛羅倫薩,米開魯奇(Giovanni Michelucci)將有機自然主義與地域鄉土傳統充分結合,從地域景觀風貌中汲取靈感,用鄉土的材料、原始的形態、當地建造技藝和隱喻的象征來創造一種既滿足功能需求也體現一定神秘氣質的空間(圖5)。他設計的高速公路教堂(Chiesa sul Autostrada,1960—1964)就采用了這種手法,像洞穴又像帳篷,尖聳的造型與往來高速飛馳的車輛形成映襯。他設計的具有鄉土建筑氣息的作品還包括圣彼得教堂(Pistoia,1946年—1953年)、羅馬附近采用當地鄉下特有的蘆葦屋造型的皮提拉尼之家(Casa Pitigliani,1957)以及山城規劃和教堂設計(Longarone,1966—1978)等②。意大利有機主義大師布魯諾·澤維(Bruno Zevi)曾對米開魯奇的高速公路教堂有過如此贊譽:他在高速路沿線大片的農地和零星的鄉村小屋之間建造了這樣一幢精巧而又快速飛過眼前的教堂,就是為了試圖挽救這樣一種“無名建筑”的語言并延續他們的生命。這些具有隱喻象征精神的建筑自然存在,就如很多散落在亞平寧半島上無數不知名的羅曼式或哥特式建筑一樣,深深扎根于鄉土地域的傳統,原始的土氣和無名式的卑微在這里得到了詩意的升華。

圖5 米開魯奇(G. Michelucci)的高速公路教堂(左)和山村教堂模型(右)
此時期的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也開始在實踐過程中尋求對建筑背后的文化記憶和原型的探索。基于對“原始”或“永恒”的建筑本質的追求和對“幼稚”的功能主義的批判,羅西在他的實踐中想要塑造一種傳統鄉愁韻味結合現代理性的建筑,他還將這種理性而又憂郁的氣質延續到城市空間的設計。1973年第十五屆米蘭三年展上,羅西把古典加鄉土的氣質發揮到極致,受波河平原(Po River Valley)河岸沿線一直保持完好的傳統鄉村農舍美景的啟發,他在意大利北部小城曼托瓦(Mantova)低收入住宅樓的立面設計采用了上下雙層的古典式柱廊,1975年設計的(Cabanas of Elba)他又以平常可見的海洋之物造型寓意為建筑的原型。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帕拉迪奧就曾在建筑中采用古典建筑中的柱廊結合鄉土村舍庭院的形式,那當代的人們想要把鄉村農場的工舍和城市民居混搭在一起也未嘗不可。
諸多的案例充分證明,在意大利這樣一片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遺存的地域中,現代理性和傳統鄉愁完全可以彼此融合共生。工業革命以來,意大利建筑、設計界對民族傳統的自主學習和自發繼承是潛移默化的,他們在將民族鄉土建筑的營造方式、造型特征和典型元素引入的同時,也將現代設計方法、材料及技術結合當地地理氣候和特定的環境條件加以調整適用。用現代的技術手段達到了對周邊文脈的繼承和隱喻,從而在原有的歷史環境中產生新的社會價值[8-9]。文丘里就曾概言:“對藝術家來說,創新可能就意味著從舊的現存的東西中挑挑揀揀”。
但即便都是“師法傳統”,這段時期的實踐也形成了兩條涇渭分明的道路:其一是以BBPR、羅西等為代表的正統學院派主流,其二則是一些重視地方文脈和場地解讀的非主流探索。長期擔任米蘭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的恩奈斯托·羅杰斯(Ernesto N.Rogers)曾鮮明地提出“傳統的承繼”理論(Tradizione e Continuità),意大利的設計師不應死守類似于德國包豪斯學派那些過于絕對理性的功能主義、病態的機器美學和形式追隨功能的僵化教條,而是應該重視十八、十九世英國的“如畫風格”、工藝美術運動及二十世紀初歐美各地美化運動的影響,基于歷史主義和民族理想主義的”美麗鄉愁”的詩意表達,恢復民族傳統的樣式和地域特色風貌。其繼任者阿爾多·羅西(A.Rossi)等人也想要從藝術的本原問題重新出發,用概括為“類型學”“形態學”等富有普遍原型意義的形式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然而,更具國際視野的十人組(Team X)對上述的路徑提出了質疑,認為羅杰斯、羅西等人對傳統的繼承只是一種折衷的形式主義,這樣看似豐富的形式符號幾乎與具體場地現實無關,展現的是一個偏離歷史、以個人審美為中心的病態表達。而形式的濫用會導致現代建筑的衰落,現代建筑的貧乏恰恰因為將某些形式(如白墻、平屋頂、底層架空)過于頻繁普遍化,卻沒有根據具體條件實現差異化而造成的。這種理念的意大利代言人則是以基安卡洛·德·卡羅(Giancarlo De Carlo)為代表,他們在各種具體實踐中主張用理性主義的框架來構建豐富多樣的鄉土建筑傳統在造型、技術和材料等方面的適宜性、創新性新發展,維護建筑的客觀性,完善建筑的場地解讀[9-10]。德·卡羅1950—1980年代一直擔任烏爾比諾大學當建筑顧問期間,也是以意大利傳統山城的建造方式和參與式設計為思路,簡潔有機地將當代建筑技術、傳統民居形式、古代景觀手法整合在一起完成了整個大學城的規劃、設計和建造。1955年為教職工住宅區的設計是平面為新月形的二層臺地別墅,1965年完成了括勒學院(Collegio del Colle)整個山地式的規劃與建設,到1987年將學生住宿區全部建完時,整個烏爾比諾大學成為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山城。他并沒有采用規劃手段中滿篇嚴格理性的網格劃分做法,而是根據山坡的地形將宿舍區分成幾個細胞群,再在這幾個群落間修建道路和公共花壇將其連接起來,這樣居住的環境不僅能完美地結合山坡場地,學生們在彼此之間也有了更多的公共活動區域和機會。紅磚和鋼筋混凝土的結合,增加了建筑結構在山地上的支撐力,高差臺地、錯落有致的策略又讓樓群之間相互有了更多功能上的互動和視覺上的多元享受。正如德·卡羅所言,場所的解讀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對于場所物理、空間特征方面的把握,除了統計數據、道路系統、公共設施系統等,對自然和人工的出入口、地標、路徑、視域、建筑類型及質量、道路鋪砌方式、空地類型等進行了詳細的記錄梳理,也將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演變與當時的政治、社會、經濟變化相關聯;二是人的感知,對整個城市的印象和人們對這個地方的認同感、歸屬感在空間中的體現。總體而言,兩條道路分野最根本的原因源自于對傳統既驕傲珍視而又謙遜敬畏的復雜情懷,并也因此對現代意大利城市建設、藝術與手工藝及現代時尚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9]。
然而意大利建筑師法傳統的這兩種傾向并不是非此即彼,也沒有嚴格劃分,還有很多其他設計師在實踐中對基于傳統的現代實踐也有很多豐富和發展,甚至同一設計師在不同時代也會夾雜融合并豐富這些理念。因此,對于新生代的意大利建筑師而言,在現代當代建筑實踐中繼承傳統最主要的經驗,就是要將充分解讀場地自身的歷史、地理、氣候文脈視為新建筑侵入場地的前提和唯一的參考基礎。在當代最明顯的代表,就是2015年米蘭世博會世博中心的設計,汲取了意大利南部小鎮阿爾貝羅貝羅(Alberobello)蘑菇房(Trulli)的造型,這種采用史前干石堆疊技法建造的農舍已經擁有幾百年的悠久歷史,是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地域特色建筑典型之一(圖6)。世博中心的設計師米凱萊·德·魯奇(Michele De Lucchi)是意大利當代建筑界最有影響力的教父式人物,而在代表意大利國家精神的世博園內以傳統民舍的造型建造如此體量巨大的世博建筑,無異于在傳達一種民族自信和尊重傳統的精神。

圖6 2015年米蘭世博會世博中心與意大利南部的史前建筑活化石蘑菇住宅一脈相承的造型
可見,經過歷史悠久的鄉土建筑傳統潛移默化的影響,一百多年來意大利的規劃、建筑、設計文化繼承了一股既有未來烏托邦又有懷舊鄉愁韻味的氣質,形成這一地理區域內獨特的文化景觀,雖然戰后的五十多年里經歷了無數的起落曲折、喧囂平凡、彷徨困惑,這個地區還是千座城市萬般面貌,城市之內也擁有豐富多樣的建筑語言和設計表達。基于鄉土傳統、尊重歷史文脈、結合地域氣候和注重人文關懷,是通過主動去學習、尊重、珍視這些傳統,通過有選擇地吸收城市和鄉村的文化、 手工技藝、制造技能和專業知識,結合現代城市和傳統鄉村的日常之物來創造新的民族設計語言,并應用這種基于傳統的設計語言和現代設計方法去協調環境,經過抽象后的傳統因素和對于城市環境的協調,讓建筑形式回歸到最基本的文化物質需要上去。雖然大多數意大利的現代建筑并非像歐美現代社會時尚炫目的廣告那樣一瞬間就能抓住人們的視線,但它們一直在根植于民族傳統的謙遜低調中保持著它們的古典高傲。這種深深扎根于民族鄉土建筑傳統的意大利現代建筑與設計文化,不僅延續了意大利千百年來優秀的民族居住傳統,還將繼續成為在當代紛繁雜亂的建筑界中的一抹清流。當代意大利建筑界對歷史的謹慎思辨和對未來的開放性思維預留了更為寬廣的思考空間,將給予我們更多有意義的啟示。
資料來源:
圖2:引自莫里諾事務所文獻;
圖5左:引自谷歌圖片;
文中圖表除特殊標注外均為作者拍攝。
注釋
① 一種意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區的傳統木制民舍,蘑菇傘一樣的錐形大屋頂造型,融合了晾曬、儲藏谷物的居住空間,也有牲畜的蓄養欄。
② 模型展覽于米蘭三年展的專題展覽:Comunita Italia: Architettura/ Citta/Paesaggio 1945-20, Milano Triennale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