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晨平
王新宇
黃旭麟
“遷移是人類的宿命?!比祟悮v史上總共發生過十次大遷徙,而在中國現代史上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就發生過三次。通常情況下,當人為了維持自身生存和活動的正常進行而對外部環境進行改造時,往往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就地改造”——也就是改造自身當下所處的環境使之更加安全、舒適,適合人們的生存以及生活、生產等需要;二是“遷移尋找”——即尋找并移居到更加適宜的環境。然而,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傳統安土重遷的居住觀念逐漸被削弱、人類可移動性的不斷增強、交通運輸工具速度的逐漸提升、移動互聯網的持續發展使人們開始重新思考固定性是否是傳統建筑的必備的特性之一,可移動建筑應運而生。
可移動建筑是建筑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建筑業的改革和創新有促進作用。對國外可移動建筑的分類和發展趨勢研究,將推動中國可移動建筑實踐與理論的發展。
法國建筑師尤納·弗萊德曼(Yona Friedman)在其1958年發表的《移動的建筑》中提出“可移動建筑”是可對建筑物位置與形狀進行遷移與變形以滿足使用者意圖的建筑物[2]。由此可見,弗萊德曼的“可移動建筑”實際上包含兩類建筑,一類是建筑的形狀、空間、構件可變動的建筑,近似“多功能”或“可變形”建筑;另一類是可以改變其地理空間位置的建筑,是一種狹義的“可移動建筑”。
通常,可移動建筑在設計過程中具有完善具體的預設方案,以保證可移動性的落地實施,并在建成后具有動態特征來滿足各種功能和形式的要求[3]。
國外可移動建筑擁有多樣的形式,按組裝方式可以將可移動建筑分為三大類:構件組合式可移動建筑、多模塊組合式可移動建筑和整體式可移動建筑[4]。
(1)構件組合式的可移動建筑
構件組合式可移動建筑物的特征在于,它適合于大容量的可移動建筑,以便在移動過程中將建筑物構件分開,并方便運輸。IBM mobile(圖1)是構件組合式的可移動建筑的典型案例之一。

圖1 IBM移動亭
(2)多模塊組合式可移動建筑
多模塊組合式可移動建筑的特點是:建筑形式整合了構件組合式可移動建筑的靈活性和整體式可移動建筑的整合性,通過減少建筑可拆裝零部件數量以使其便于運輸,并且可以快速恢復和使用。典型的多模塊組合式可移動建筑示例有Puma Container(圖2)。

圖2 彪馬集裝箱
(3)整體式可移動建筑
整體式可移動建筑的特點是減少了建筑物構件在運輸過程中的拆分流程,并且通過折疊或伸縮等機制對建筑物原狀進行快速恢復。整體式可移動建筑的設計難度較高,對運輸和道路方面有很高的要求,目前整體式可移動建筑多為體量較小的建筑??烧郫B住宅和Diogen住宅(圖3)是典型的整體式可移動建筑的兩個例子。2013年,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了Diogen住宅(第歐根尼住宅)。建筑的長為3m,寬為2.5m,高為2.3m,總重量為1.2t。為了使建筑的移動更加方便,建筑結構選擇輕型木材,并外包了鋁皮外殼。

圖3 第歐根尼住宅
此外以可移動建筑的運輸移動方式為依據,還可從移動的動力源層面把可移動建筑進行分類[5],以此為依據可細分為:自有動力源的驅動式建筑、外部動力源的牽引式建筑和整體吊裝式建筑等。
2017年安德魯·梅尼卡(Andrew Maynards)設計了汽車移動房屋BOB(Mobile Home BOB)(圖4)。這個移動房屋本身沒有動力系統,但是由于其安裝了輪子,因此在其他車輛的牽引下可以到達多種場地。戶外活動人員是該設計所針對的主要目標群體,哪怕僅僅只有一個簡單的場地,人們也可以隨意的切換工作模式與休閑模式,并且房屋內的設施較為齊全,能夠滿足人們的大部分需求。房屋收起后占用空間很小,移動很方便。這個案例可歸為外部動力源的牽引式建筑,此外還可分為自有動力源的驅動式建筑和整體吊裝式建筑等。

圖4 汽車移動房屋BOB(Mobile Home BOB)
與傳統的固定式建筑相比,國外可移動建筑可以總結出七個特點。
(1)空間的移動性
空間上的移動性是國外可移動建筑最突出的特點??梢苿咏ㄖ锟梢砸罁囟ǖ男枨笤诓煌牡鼗g移動[6]。通過移動,同一棟建筑物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使用,提高了建筑物的利用率[7]。加拿大的Weather haven公司陸續提出幾種“可移動拓展營地”(MECC,Mobile Expandable Container Camp)(圖5)的設計方案來應對戰爭、自然災害等特殊情況。當災情發生時,可以通過公路、火車,將“可移動拓展營地”運輸到災情的一線。

圖5 可移動拓展營地
(2)質量的輕型性
為了增強可移動建筑的機動性,必須減輕一棟建筑物的重量并減小其主體的尺寸。因此小型化,輕型化的結構及構件常常被可移動建筑采用[8]。如倫佐皮亞諾設計的Diogen住宅(第歐根尼住宅),為了使建筑的質量更加輕型化,建筑結構選擇輕型木材,并外包了鋁皮外殼。
(3)系統的集成性
通常,在設計可移動建筑時,設計人員應對建筑結構、圍護系統、設備、管道系統、裝飾等進行總體設計,并將建筑要素有機地集成在一起[9],減少建筑物的體量,增加建筑的移動性能。如美國設計師華萊士·拜厄姆(Wally Byam)在1929年制造出了如圖6所示的現代旅行房車——清風房車(Air Stream)。設計師用水滴形狀的金屬箱替換了原有簡陋、防水、防風等能力都不佳的帳篷,并且在其中布置了冰箱等家電,使得這種房車的使用功能和舒適度有了極大的提升。

圖6 清風房車
(4)生產的工業性
可移動建筑的構件大多在工廠中加工制造,利用工業模具和流水線的作業方式同時生產加工多套產品,從而保證了產品的價格維持在較低的水準。1929年富勒的迪馬松住宅設計方案中就對可移動建筑生產的工業化進行了探索。雖然此建筑產品最終未能投產,但該設計表現出超前的思考對于可移動建筑的發展具有引領作用(圖7)。

圖7 迪馬松住宅
(5)施工的裝配性
裝配式施工方法通常被構件組合式的可移動建筑及多模塊組合式可移動建筑采用,通過將工廠中已加工和制造的構件運送到現場進行簡單的組合和固定,達到快速搭建建筑的目的。如日本建筑師阪茂設計的新西蘭基督城紙板教堂(圖8),通過工廠預制的紙皮長管作為主體結構,現場快速裝配搭建,滿足市民地震后的臨時需求。

圖8 紙板教堂
(6)結構的變形性
一些可移動建筑的結構和構件具有變形的能力,在使用過程中充分地利用空間的可擴展性可以增加建筑物的使用面積。如德國建筑師郎士(Mahmoud Bodo Rasch)在1992年為清真寺提出的解決措施,這一設計方案由250個高度為17m,打開直徑為18m的折疊太陽傘構成(圖9)。

圖9 麥地那圣地廣場巨傘
(7)環境的低影響性
與傳統建筑物相比,可移動建筑物在建造和拆除過程中對周邊環境(尤其是生態保護區)的破壞較小[10]。修·布蘭頓建筑公司與費波·蒙賽爾公司合作設計哈雷六號英國南極科考站(圖10)。方案中獨立的建筑模塊都是在雪橇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的,對環境的影響較低,可以保護南極的生態環境。

圖10 哈雷六號
整體而言,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發展,國外的可移動建筑已經相對成熟??茖W技術的不斷突破,使得可移動建筑也迎來了更好更快的發展。下面將從六個方面展示國外可移動建筑的發展趨勢。
國外可移動建筑在工業革命之前僅僅只能滿足人們的基本居住需求,其整體空間形態相對較小。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工業革命之后,國外可移動建筑的功能逐漸復雜起來,一般的居住功能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例如,IBM移動亭有展廳的功能,可以用于城市間的巡回展覽。早期的國外可移動建筑由于設計和建造技術的限制,造型較為單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未來可移動建筑的設計中,將使用計算機參數化軟件對建筑物進行建模,并用數字手段推導建筑形式。
可移動建筑的知識領域涉及到多門專業。為了避免專家之間缺乏協調,需要一支專業的可移動建筑設計團隊。設計團隊可以進行針對性的創作設計,依據可移動建筑設計理念與相關理論保證研發周期的有效性,同時提升建筑產品質量。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交通運輸能力也在日漸增強,國外可移動建筑的移動方式也從早期的人力、畜力、水力、風力等向著更加多元化發展,可移動建筑將在陸地、水中、空中三個介質環境空間,利用更加多樣的方式移動。
制造產業化是國外可移動建筑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汽車在工廠中進行生產,其后在商店中出售,若出現問題則在4S店進行維修??梢苿咏ㄖ嗍侨绱耍谄鋵俚墓S中生產,專屬商店出售以及擁有專屬的售后維修點。未來,全過程設計將覆蓋整個可移動建筑產業。
隨著科技進步以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可移動建筑設計流程也會因此得到優化并且大大提高設計效率[11]。數字時代下的可移動建筑應注重與網絡信息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的結合,加速“信息軟件”與“建筑硬件”兩者之間的融合,發展出“實體化區塊鏈建筑”、“共享建筑”等,以順應互聯網經濟發展中社會的新需求。
隨著可移動建筑的發展,可移動建筑將在社會和專業領域得到更多的認可,國外可移動建筑也將在更多領域有更加深遠的應用,例如:
①特殊環境領域的應用:國外可移動建筑的設計建造相較于傳統建筑對生態環境有較低的影響,它適用于生態環境保護要求較高、地質特殊、氣候環境嚴苛的場地[12]。
②特種建筑的新發展:軍隊無論部署在任何地方,都應該提供相應的掩護部隊。可移動建筑物具有出色的性能,適應能力強,即使在偏遠的地區,惡劣的天氣中也能給軍隊提供持續的保障,適用于現代化作戰。
③應急救援:由于可移動建筑具有便于移動、快速安裝、適應性廣等特點[13]。一旦發生災難,便可以使用帳篷,集裝箱之類的可移動建筑為災民提供救援。
④新的文化領域:隨著人民休閑娛樂生活形式的愈發多彩,娛樂展覽性質的空間需求也在逐漸增加。但是,許多表演展覽類建筑的利用率很低導致大量建筑空間被閑置。可移動建筑可以給上述問題提供一個解決方案。例如,在IBM巡回展覽中,可移動建筑可以在當地展示結束后,拆卸運輸到下站,然后重新組裝進行展覽活動。
⑤新的娛樂與商業形式:新型商業娛樂模式下所促生的新型空間需求,正在為可移動建筑業的發展提供豐富的方向指引。例如,為了節省租金,降低成本,將可移動建筑打造成無人商店(圖11);“電話亭”式的可移動迷你KTV逐漸在街頭或大型商場內出現,已成為碎片化時代下,年輕人即興高歌一曲的不二選擇。

圖11 無人商店
⑥城市廢棄空間的再利用:在城市的角落,大型建筑內還存有許多處于閑置狀態,但仍具有商業價值的公共空間。商業綜合體內部空間和奧體中心內部及周邊空間就是很好的例子。通過利用城市間隙與大型建筑中的冗余公共空間(圖12),可移動建筑物的放置可有效增加空間的人流量與商業使用面積,從而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經濟價值,并起到豐富城市和建筑物的空間層級的作用。

圖12 城市閑置空間中的可移動建筑
⑦新介質空間的設計:隨著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可移動建筑將會把人們的居住環境拓展到海洋甚至外太空,擴大人類的生存范圍。從而產生能在水中潛游,在空中漂浮的未來可移動建筑。2014年,日本清水建設公司提出了一個海洋城市的設計方案(圖13),該設計可容納5000名永久性居民,以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14]。

圖13 海洋螺旋
如果從建筑的產生與建筑設計的發展脈絡視角看,國外研究可移動建筑與其說是創新不如說是一種“回歸”,是對建筑設計研究曾經程度不同的有所忽視的一些問題的“再發掘”;之所以又說“部分是”,是因為在可移動建筑尚未得到應有關注的當下,基于現有技術體系對可移動建筑設計所做出的探索都屬于創新活動。創新和延續建筑設計除了與設計師自身理念的詮釋以及設計思維有關,并且與設計師所處的的社會環境也有一定的關系。因此,推動可移動建筑更加深入的研究是對建筑研究中那些曾經被忽視的方面的“回歸”或“再挖掘”,而促使可移動建筑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的動力則是對設計創新的鼓勵與支持。
對國外可移動建筑分類與發展趨勢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國建筑科研院所及設計單位準確把握可移動建筑理論及實踐動態,通過吸收學習國外可移動建筑的優點,取其精華,掌握可發展趨勢,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制定適合國情的發展戰略,實現對國外可移動建筑技術的趕超。
資料來源:
圖1: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1&id=4719375&ppg=1;
圖2:https://www.archdaily.com/10620/pumacity-shipping-container-store-lot;
圖3:https://www.houzz.com;
圖4:https://maynardarchitects.com/bob;
圖5:https://www.weatherhaven.com/Medical;
圖6: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8%85%E9%A3%8E%E6%88%BF%E8%BD%A6;
圖7:https://www.timetoast.com/timelines/final-modern-architecture-an-urban-design;
圖8:https://www.gooood.cn/goooodinterview-shigeru-ban.htm;
圖9: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61f5b50102xoix.html;
圖10:http://www.360doc.com/conte nt/17/0303/22/37692861_633755195.shtml;
圖11:www.hfuu.edu.cn;
圖12:https://www.modelina-architekci.com;
圖13:https://www.dezeen.com/2014/11/26/ocean-spiral-underwater-cities-shimizu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