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海南
吉國華
20世紀80年代,在政府號召下全國都在積極進行住房建設。其中南京市政府于1983年公布《加快住宅建設暫行規定》,推動住宅建設的快速發展[1]。然而多快好省的建設過程與統一單調的住區規劃導致大部分社區缺乏活力,且近年來建筑老化、公共服務設施陳舊以及居民老齡化等問題日趨嚴重。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社區內的居民構成不斷變化,導致居民交往缺失與公共活動減少的現象,不利于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社區公共空間作為居民日常交往的重要場所,不僅滿足了社區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也在建立社區居民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社區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而活力作為測度公共空間質量的綜合指標,在本研究中用以評估老舊社區的公共空間綜合品質與吸引力。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中對營建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間的意義進行了充分的探討[3]。日本有關學者在研究城市空間復興與再生策略中使用“活性化”的概念,強調公眾參與的重要性[4]。國內學者龍瀛等人在數據增強設計(Data Augmented Design,DAD)的框架下,對成都和北京的街道空間活力展開實證研究[5]。此外,蔣滌非等人提出從經濟、社會和文化三個向度進行城市活力的營造,并給出了當代城市活力營造的具體策略[6]。
結合以上研究,本文綜合運用公眾調研與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初步構建適合南京地區的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活力評價體系,并選取南京主城區內建成于20世紀80年代的3個老舊社區作為案例,比較分析不同社區公共空間的活力特征,探索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活力缺失的具體原因,并提出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活力的營造策略。
鑒于影響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活力的因素具有多樣性以及主觀性等特征,需要運用綜合評價方法進行定量分析。在空間量化分析方法中,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簡稱AHP)能夠很好地對上述影響因素進行分類與歸納,并確定各因素的影響權重,已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如王勇等人以蘇州城區6個安置社區為例,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城市安置社區公共空間的活力特征進行分析[7]。董麗等人運用模糊評價法與層次分析法對既有住區的活力進行評價,并以大連的開放式小區為例對活力評價模型進行初步檢驗[8]。曹磊等人構建以CPTED六要素為核心的城市公園空間環境安全評價體系,并以唐山市南湖公園為例,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得出游客對唐山市南湖公園的安全滿意度[9]。綜上,層次分析法在實證研究中體現出有效性,可用于南京地區老舊社區公共空間的活力的綜合評價。
(1)公共空間活力評價體系
影響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活力的因素眾多,包括空間因素、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方面,且不同因素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10]。本研究首先對近年社區公共空間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歸納,同時在評價因子的選取與分類方面借鑒英國BREEAM-ECOHOMES和美國LEED-ND兩項國外生態住區評估體系[11],進而結合實地調研,提出從空間營造、社區管理和居民參與三個方面構建公共空間活力的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共分為三級:一級為目標層,即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活力評價;二級為準則層,分為基礎設施、交通出行、環境與衛生、活動參與、管理與服務五個方面;三級為因子層,包括市政公用設施、道路連續性、垃圾清理、文娛活動、治安管理等共15項評價因子(圖1)。

圖1 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活力評價體系
(2)公共空間活力因子權重
基于上述評價體系,本研究采取咨詢業內人士與實行公眾調研相結合的方法確定各項準則以及各項評價因子的權重。具體步驟為:①本著易于操作的原則,本研究依據李克特五點量表法制作調研問卷,供受訪者對每項評價因子進行打分,分數越高表明受訪者對該評價因子的關注度越高,也即認為該項評價因子對公共空間活力的影響程度越大;②一方面通過“問卷星”網站進行網絡調研,將調研問卷定向投放給南京地區各校建筑系研究生,以保證受訪者均具有相關學科背景知識從而使得調研結果具備參考價值。另一方面通過走訪社區發放調研問卷,邀請社區居民作為受訪者;③經過篩選,共回收有效調研問卷122份,其中網絡調研問卷72份,線下調研問卷50份;④根據有效問卷結果計算各評價因子的平均分值,之后對各項評價因子的平均分值進行兩兩比較計算差值從而確定各項評價因子的相對重要程度,并依據層次分析法中采用的九分標度法通過判斷矩陣形式導入層次分析法軟件Yaahp12.4進行計算,對各項評價因子進行加權,并通過了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比例<0.1即為通過)。最終評價因子權重計算結果參看表1。

表1 公共空間活力因子權重表
根據《南京市棚戶區改造和老舊小區整治行動計劃》的規定,至2020年底,基本完成全市現有棚戶區改造,以及主城六區(玄武區、秦淮區、建鄴區、鼓樓區、棲霞區、雨花臺區)2000年以前建成、尚未整治的非商品房老舊小區整治,即全市完成1500萬m2棚戶區改造和936個老舊小區整治[12]。經過前期調研,本研究最終選取作為南京市老舊小區整治對象的共青團路社區、文體社區和瑞金新村社區共3個老舊社區作為評價對象,社區概況參看表2和圖2~4。

圖2 共青團路社區平面圖

圖3 文體社區平面圖

圖4 瑞金新村社區平面圖

表2 老舊社區樣本基本概況
本研究于2020年5月份對上述3個老舊社區內的居民開展公共空間滿意度問卷調查,問卷同樣依據李克特五點量表法對公共空間各項評價因子從高到低進行滿意度賦值(5分對應非常滿意、4分對應比較滿意、3分對應滿意、2分對應不太滿意、1分對應很不滿意)。本著隨機抽樣的原則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整理后獲得有效問卷共256份,其中文體社區87份,共青團路社區95份,瑞金新村社區74份。之后將問卷分值按照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數據矩陣和相應指標權重向量計算,得到各老舊社區的公共空間滿意度在目標層和因子層的分值。
從公共空間滿意度綜合評價結果來看,瑞金新村社區(3.50分)>共青團路社區(3.22分)>文體社區(2.67分)。表明瑞金新村社區公共空間的居民滿意度最高,而共青團路社區和文體社區在各評價因子方面表現出特定的現實問題。具體來看,從各評價因子居民滿意度的分值(圖5),可得到以下分析結果。

圖5 老舊社區公共空間評價因子居民滿意度分值
①在基礎設施方面居民有著較高的關注度,其中瑞金新村社區內部的休閑廣場提供了充足且良好的公共空間,因此該社區在市政公用設施、休閑體育設施及戶外植栽綠化方面均表現出最高的滿意度(圖8右)。而文體社區在休閑體育設施方面的滿意度為2.35分,介于“不太滿意”與“滿意”之間,經實地調研發現該社區建筑布局緊湊,公共空間狹小因此缺乏座椅及健身器材等基礎設施(圖7左)。此外,居民對戶外植栽綠化的關注度較高,三個老舊社區在該評價因子方面的滿意度相差不大,均介于“滿意”與“比較滿意”之間。
②在交通出行方面,居民對泊車空間的關注度較高。共青團路社區在該方面的居民滿意度最低,介于“很不滿意”與“不太滿意”之間。由于該社區內部有地形高差,公共空間較為破碎且路面大多凸凹不平,導致泊車困難(圖6左)。文體社區在該方面的居民滿意度介于“不太滿意”與“滿意”之間,主要由于該社區內道路較窄且缺乏停車位管理,表現為泊車混亂的問題(圖7右)。同樣為老舊社區的瑞金新村社區內部道路較窄,然而清晰劃分了停車位,且管理得當,因此居民滿意度較高(圖8左)。在道路連續性與社區出入口評價因子方面,3個社區公共空間滿意度均介于“滿意”與“比較滿意”之間,未表現出顯著差異。

圖6 共青團路社區內狹小的泊車空間(左)與簡易商店(右)

圖7 文體社區內休閑健身場所(左)與道路上無序停放的各式車輛(右)

圖8 瑞金新村內道路停車位劃分(左)與休閑廣場(右)
③居民普遍對環境與衛生的關注度較高,其中垃圾清理評價因子尤為重要。而文體社區和共青團路社區在該評價因子方面表現不佳,具體表現為路旁垃圾堆積嚴重,居民滿意度均介于“不太滿意”與“滿意”之間,因此屬于典型的“高關注度-低滿意度”表現類型。此外各社區在綠化維護與空間侵占方面的居民滿意度分值相差不大,均介于“滿意”與“比較滿意”之間。
④在活動參與方面受到的居民關注度不高,而各社區居民在該方面的滿意度均處于“滿意”等級以上,因此屬于典型的“低關注度-高滿意度”表現類型。其中在節慶活動評價因子方面,共青團路社區的居民滿意度最高,介于“比較滿意”與“非常滿意”之間,體現出該社區比較注重節慶活動的組織,在文化因素方面提升社區公共空間活力。
⑤居民對管理與服務方面的關注度普遍不高。其中各社區居民對治安管理的滿意度相差不大,均介于“滿意”與“比較滿意”之間。文體社區內部有著成熟便利的臨街商鋪,因此在商業服務方面的居民滿意度最高,然而在醫療服務方面表現不佳。此外,共青團路社區在商業服務方面的居民滿意度不高(圖6右)。對于管理與服務方面表現出的“低關注度-低滿意度”問題,需要長期的時間進行漸進提升。
結合以上老舊社區公共空間居民滿意度分析結果,本研究在探討公共空間多重屬性的基礎上提出相應活力營造策略。公共空間具有多重含義且其功能往往是動態變化的,為“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提供場所是公共空間的基本屬性[13]。一方面,與傳統公共空間依存而生的是生動復雜的鄰里關系,居民的自發行為創造出公共空間的多重生活方式,對于公共空間的活力營造具有積極意義。因此需要注重居民與空間的互動關系,根據居民的生活需求、現存問題以及行為特征等方面營造具有活力的老舊社區公共空間。另一方面公共空間具有集聚意義,體現為向心性、尺度宜人、可達性強等特點。中國古代傳統村落以及中世紀歐洲城鎮均包含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谏鲜鰧部臻g的認知視角,從老舊社區公共空間的需求導向、問題導向與發展導向出發,本研究分別從小微空間利用、交通組織優化和社區居民自治等方面,提出老舊社區公共空間的活力營造策略(圖9)。

圖9 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活力營造策略
在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各社區內存在眾多閑置的小微公共空間,可經過改造以滿足社區居民對休閑體育設施和非機動車停放空間等方面的需求。此類公共空間改造策略成本較低且易于操作,因此鼓勵整合閑置資源,增加公共空間綜合利用的價值。
此外,由于老舊社區內公共空間資源非常有限,因此倡導共享利用的理念。例如共青團路社區內部包含共青團路小學,可在周末和寒暑假時期對公眾開放,以滿足社區居民在休閑健身和泊車空間方面的需求。瑞金新村社區內部的小廣場可以分時使用,平時作為社區居民的休閑健身場地,周末或節假日可打造為市集空間,引入臨時商業,以提升社區公共空間的商業服務價值。
交通擁堵且停車空間不足是各社區共有的問題,可通過提升社區開放性得到緩解。如共青團路社區面積較大且內部空間割裂嚴重,缺乏足夠的社區出入口??蛇m當貫通社區內部各層級道路節點,提升道路連續性,同時注重社區內部路網與外部城市道路形成有效銜接。對于文體社區而言,其社區內部路網較為密集,然而道路較窄,需要通過流量管制以及拓寬道路等措施以保證道路通行效率。
交通組織優化措施同樣需注重綠色出行理念,構建社區內部不同層級的慢行交通系統,保障以老年人為主體的社區居民的出行權益。此外在構建慢行交通系統的同時可結合小微空間的綜合利用配置小尺度駐留空間節點,以完善人性化空間格局。
老舊社區具有各自特色鮮明的社區文化,而圍繞公共空間活力提升的居民參與過程本身也是社區文化的建設過程。如文體社區作為南湖新村的一部分,在20世紀80年代為了安置拆遷居民和“下放戶”而建設,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社區居民有著較強的自治意識[14]??蛇M一步借助社區居委會的引導,搭建社區公共參與平臺,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此類措施對于上文提到的環境與衛生、交通出行等方面問題的解決均具有積極意義,從而探索發展導向的社區公共空間活力提升長效機制。
本研究運用AHP-模糊綜合評價法,構建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活力評價體系,并以南京主城區3個老舊社區為例,探討了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活力的營造策略。主要有以下研究結論:
①在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活力評價體系中,居民及業內人士對基礎設施、交通出行、環境與衛生等空間因素的關注度較高,對活動參與、管理與服務等非空間要素的關注度較低。表明對于南京主城區的老舊社區而言,人們更加關注空間本身所體現的活力程度。
②通過對南京主城區3個老舊社區公共空間的居民滿意度進行評價,對比發現瑞金新村社區的居民滿意度最高,而共青團路社區和文體社區在各評價因子方面表現為特定的問題。從公共空間的關注度與滿意度匹配關系來看,文體社區和共青團路社區在泊車空間和垃圾清理兩項評價因子方面均為“高關注度-低滿意度”表現類型,同時,這兩個社區在管理與服務方面均為“低關注度-低滿意度”表現類型。
③公共空間具有多義性且其具體功能是動態可變的,基于這一認知本研究提出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活力的營造策略:需求導向的小微空間利用、問題導向的交通組織優化、發展導向的社區居民自治。這些策略對現存老舊社區公共空間的活力營造及提升具有普適性的借鑒意義。
由于研究時間有限,本文在構建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活力評價體系方面所涉及的評價因子不一定全面細致。此外,本研究實地調研涉及的老舊社區樣本偏少,可能會影響結論的可信度。當前可通過網絡開放數據源的方式構建包含更多因子的評價體系及大批量獲取調研樣本,進而完善相關研究結論。此外,本研究留有如下疑問:老舊社區公共空間中的非空間因素(社會因素、文化因素等)受到的關注度較低,是否反映出居民對老舊社區內特定的社會及文化環境感到習以為常,覺得很難改變非空間因素的現狀因此保持著較低的關注度?上述問題值得深入思考,也將是本研究下一步探索的方向。
資料來源:
表2:數據來自社區居委會。
文中其余圖表均為作者自繪、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