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書林
建筑結合地域性進行設計的概念提出由來已久,但時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意義。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筑界在高速建設進程中迫切尋找具有中國特色的自我認同[1]。在現代建筑發展日益成熟的今日,地域性體現的更多是對歷史、文化、地域特征的發揚和表現。潛江市民之家是潛江市的重點民生項目之一,是兼具辦事、休閑、展示等功能的城市客廳。作為“市民之家”,建筑本身應具有標志性、景觀性、公共性等特質。潛江市民之家設計將地域性融入建筑之中,兼顧自然氣候、場地環境、城市歷史文化、傳統建筑特征等方面,設計符合潛江市定位的市民之家。

圖1 項目區位
潛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臨近北緯30°位置,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夏熱冬寒,四季分明[2]。潛江還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號稱“天下第一臺”的東周楚靈王離宮章華臺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地理環境上,潛江多湖泊,多河網,樹木郁郁蔥蔥,有“水鄉園林”之稱。
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潛江需要有一處新的市民之家,其功能包括市民之家業務大樓、規劃展示館和大數據中心。項目位于潛江市東荊新區,用地北抵華月路,南至紫月路,西至長渠東路,東至規劃道路(龍展路)。用地西側隔長渠東路為紫月湖中央公園,與西側規劃文化中心隔公園相望,東側和北側隔道路分別為大體量建筑龍展館和水系三支渠。交通便利,位置良好,景觀優勢明顯(圖1)。項目場地形狀基本規則,場地較為平整,用地范圍內無需要保護的民居古建及古樹名木,具備開發建設條件。
潛江市民之家作為綜合性服務平臺,兼具展示、培訓、休閑、政務服務等多種功能,是潛江對內服務人民,對外展示風采的重要窗口。設計融合荊楚地域特色,立足潛江市,突顯潛江市城市精神和城市管理理念,是政府服務企業、聯系市民的窗口和紐帶。設計旨在使潛江市民之家成為政務服務平臺、文化展示窗口、市民休閑樂園和城市綠色花園,更好地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提升市民生活質量。
潛江市民之家是從“地里生長出來”的建筑,設計實現了建筑與場地的對話。市民之家以項目場地為出發點,綜合考量項目地形、交通、環境、新老建筑關系,深入分析地域文化并轉譯為建筑語言,在形體、立面、材料等方面進行體現,兼顧現代城市文化加以深化和提升[3],形成“一臺一水一公園”的設計構思(圖2~3)。

圖2 總平面圖

圖3 西南角鳥瞰效果圖
一臺,意即對荊楚建筑文化成就的結合。潛江是歷史文化之城,也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潛江境內發現了“天下第一臺”——東周楚靈王行宮章華臺遺址,被列為“2000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高臺基是楚文化建筑的重要特征,設計提取高臺基的基本形式,結合項目功能需求進行變體,形成具備現代建筑特征的“高臺建筑”,把市民之家打造成為現代風格的文化高臺。
一水,意即對潛江市水文化的展現。潛江,“潛”——潛力無限;“江”——奔騰如江,寓意潛江在新時代浪潮中的發展和潛力、宛若奔騰如江之勢。潛江被譽為“魚米之鄉”,有“二湖、兩河、一江”等眾多水文資源,其人文根系,水鄉文化已經發展為自身的特色。項目重視對潛江城市文化的結合,在設計中運用水元素形成宜人、多樣的建筑空間和環境,利用本身獨有的文化氣質,演繹潛江新象,將市民之家建設成為一張展示潛江水文化生態的名片。
一公園,意即對周邊環境和生態條件的重視,強調的是建筑與地域生態的平衡,是對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貫徹,突出建筑設計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4]。場地西側的紫月湖公園為項目提供了優越的景觀環境,設計最大化地保留原有場地環境,并通過場地設計使市民之家與公園無縫連接,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公園為市民之家廣場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娛樂環境,成為潛江市民活動休憩的場合。此外,建筑結合相應綠色技術,設計為綠色三星級建筑。
地域性建筑的基本特征包括對當地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地回應;對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術地運用;對當地建筑文化成就地吸收;具備其他地區不具有的地域性并兼顧經濟性[5-6]。潛江市民之家是潛江城市精神面貌的展示窗口,設計提煉并運用潛江地域特征中的自然與社會因素,旨在通過市民之家展現城市的整體形象,體現獨特的地域城市特色。
影響地域建筑設計的自然要素包括建筑所處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地形地貌、場地環境等。不同地區由于自然條件不同,對建筑設計有著不同的要求,而建筑風格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也是由自然和地域氣候環境的特異性形成的。建筑只有符合當地的風土氣候,才能呈現出優良的地域建筑特色[7]。
市民之家項目位于湖北潛江,湖北有“千湖之省”之稱,潛江亦是水鄉城市,可見其水資源豐富的特點。在設計中強化此特征,在場地及建筑空間設計中加強對水元素的運用,能夠反映湖北潛江特色[8],加強人們對潛江水文化的認識。
此外,項目場地原有自然環境要素豐富:西面紫月湖中央公園、南面規劃公園、三支渠、綠地植被等景觀元素眾多。眾多自然環境要素圍繞設計場地分布,通過合理利用并規劃原有場地水資源和林被資源,不僅增強建筑與場地的整體性,同時在水環境和綠色植被的影響下形成良好的建筑微氣候,在提升建筑環境的同時豐富空間形態。
因此,倚仗先天優越的自然條件,市民之家項目在景觀設計上采取地域性景觀設計的理念,包括對項目用地的生態設計,即是設計結合自然環境的思想理念。利用原有自然景觀構成設計特色,最大程度保護原有場地生態環境,形成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9]。整體上考慮西側紫月湖中心公園和北側三支梁沿河綠化帶的景觀優勢,采用借景、造景的設計手法,利用拾級而上的大臺階觀景平臺形成立體景觀。局部上則形成圍合內庭院及屋頂綠化,自然景觀貫通建筑內外,建筑與場地環境融為一體。
對市民之家地域社會要素的提煉包括對地域建筑文化、城市精神和人文風貌等設計影響因素的綜合分析。
首先,對地域建筑文化的運用摒棄了單純的形式上的模仿和拼貼,尋求現代建筑文化與傳統建筑文化之間的有機結合[4]。市民之家設計在地域建筑文化的運用上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在對地區文化進行研究的背景下,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因素并進行提煉升華,賦予其時代屬性[10]。潛江作為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楚建筑的豐富成就為設計提供了靈感來源。在整體布局上,楚建筑主要有一主兩翼、十字對稱、軸線式等。而形態樣式上,則呈現出對線條的優美和韻律的重視,主要特征為重檐、多層、高臺。建筑造型上,楚建筑重視用簡單的外表表現豐富的內涵,設計手法上注重對曲線的塑造,活潑而富有生命力[11]。在市民之家設計中,項目在整體布局、形態樣式和造型設計上都吸收了楚建筑的特色,并結合項目要求進行提煉,融入現代建筑設計之中。
再者,市民之家作為潛江市民生建筑,是民眾的辦事大廳和城市客廳。市民之家應該是具有標志性、景觀性的地標景觀建筑。其地域性設計延續荊楚地區傳統文化的同時注重和現代城市人文相結合,運用現代的建筑語言和形式來組織設計,滿足市民對現代建筑的審美需求[11]。在建筑整體地域性設計的把控下,局部結合當地市井文化進行點綴,使市民之家更具親民特征,也是對當地市民文化的呼應[12]。
用地整體規劃上統籌場地條件,充分考慮道路、植被、水系、公園等影響因素,使建筑與場地形成一個整體。基地南、西、北三側被周邊的紫月湖中央公園、三支渠水系、城市綠化帶環繞。設計最大程度保留原有景觀條件,在場地規劃和布局上將主要道路設置為圓環形道路,結合彎曲的景觀小路,在整體場地平面構成上加強與周邊自然景觀的呼應和聯系。
西側展示館的形體也順應環路的勢而形成了弧形,以柔和的弧面來面對西側的紫月湖中央公園,避免了與公園景觀的沖突。展示館周邊環繞綠地和淺水池,人們可以沿開放式的大臺階盤旋而上,一覽對面的公園景觀(圖4)。同時,淺水池兼有收集雨水,解決景觀綠化灌溉的作用,增加資源的有效利用。

圖4 景觀視線分析
考慮到市民之家業務大樓和大數據中心存在數據采集和交互共享需求,設計將二者整合到一個功能區塊,并將規劃展示功能獨立成另一功能區,整體形成東西兩大功能區塊的布局。兩大功能分區通過中部大平臺連接一體,形成東西向橫軸線——“文政空間軸”。另結合場地設計貫穿廣場、水池、平臺、綠化等多種空間序列的南北向縱向主軸線——“文化景觀軸”。兩軸在匯集交于中部大平臺空間。建筑和場地通過兩條軸線形成統一整體(圖5)。

圖5 軸線與空間分析
市民之家建筑空間設計上吸收荊楚地區傳統建筑文化成就,通過提取傳統建筑形式的設計特色,結合現代建筑設計手法,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間設計。高臺建筑是楚文化建筑的重要類型,其明顯特征便是高臺基。在現代建筑的運用中,通過類型轉化,可以演化為諸多子形態[8]。市民之家在建筑空間上,利用大平臺連接東西兩大功能區,平臺向東承接市民之家業務大樓及大數據中心,向西延續規劃展示館并盤旋而上,形成建筑依托于平臺之上的組合,文化景觀軸和文政空間軸在此交匯,平臺的設計靈感來自于“天下第一臺”——位于龍灣附近楚靈王離宮的章華臺,建筑整體形象體現荊楚地區建筑地域特色。
潛江所處地區為夏熱冬寒地區,在氣候適應性設計上,當地傳統建筑中的天井、天斗、院落空間具有通風隔熱的作用。西側展示館中庭設計利用湖北建筑特色——天斗原型,綜合現代建筑功能進行變形并應用。天斗是高出檐口,覆蓋在天井上的一種屋面構造。湖北建筑天斗的出現是為適應氣候,解決采光通風問題[13]。西側展示館的中庭設計將傳統天斗的平面形式轉化為圓形,簡化傳統的坡屋頂形式,改為現代玻璃屋頂,使其轉化為現代建筑的中庭空間。玻璃屋頂帶來充足的采光,豐富室內光影變化,為中庭展示空間提供良好氛圍(圖6)。東側市民之家業務大樓及大數據中心之間則形成內部院落空間,院落種植適應地區生長的植被樹木,形成良好的建筑室外空間環境。

圖6 中庭剖面圖
市民之家形體組合及布局方式從楚文化建筑中提煉、簡化生成設計元素,結合建筑功能需求和目標定位,將楚文化與現代建筑需求相結合,形成以軸線統籌布局整體結合建筑形體局部變化的方式營造市民之家親民、公共的城市客廳形象。
通過對現有資料考察表明,楚建筑多為對稱式布局,包括十字對稱、品字形對稱、中軸對稱等組合布局形式[11]。在現代建筑的傳承運用上,一方面提取楚建筑對稱布局的形式;一方面兼顧市民之家作為民生建筑要求親切、親民的建筑性格,最終采用由軸線統籌整體,并順應周邊環境形成對應形式的建筑形體。即整體通過東西-南北兩條軸線形成一體,建筑西側順應自然環境形成沿中心環繞,螺旋狀盤旋而上的曲線形體,弧形的設計也是對楚文化造型藝術中多采用優美的曲線來表達和創作的回應[11]。東側則兼顧原有建筑龍展館,采用硬朗直線和中軸對稱的建筑形體(圖7)。二者形成鮮明對比,打破一般市民之家建筑“官式、對稱、嚴肅”的建筑形象,重新定義生成“親民開放”的潛江市民之家。

圖7 形體對比效果圖
建筑立面設計的靈感來自于楚文化建筑裝飾及器皿造型手法。楚建筑及器皿的造型特征在設計手法上具有重復的特點。通過對相似或者相同的基本元素的排列組合、疊加漸變具有強調的作用[11]。西側規劃展示館在建筑立面上采用水杉樹元素等反映城市特色的設計元素,通過重復漸變的排列方式,形成富有韻律的建筑立面,對西側公園及水杉意向進行強調(圖8)。同時,在“水杉樹立面”周圍設計淺水池,水波倒影形成水池之上水杉挺立的建筑意向。整體立面設計簡潔大方,色彩淡雅,運用隱喻的手法體現建筑的地域性。東側市民之家和大數據中心立面則采用豎窗立面元素,與東側的龍展館相呼應,新老建筑達成協調統一(圖9~10)。

圖8 水杉元素提煉

圖9 豎窗元素提煉

圖10 立面圖
地域性設計的概念自提出以來便不斷發展和完善,在今天的設計中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地域性設計的探究有利于重拾地區傳統建筑的靈魂,弘揚優良傳統建筑文化,推進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有機結合。市民之家項目的地域性設計是立足于現代建筑理論的基礎上,融入地域特色和傳統文化的探索。統籌兼顧湖北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場地環境、荊楚文化和歷史人文,設計符合潛江市城市精神的市民之家。在潛江市民之家的設計探索之中,充分體現出現代建筑地域性設計的必要性。其一,現代建筑結合地域性的設計是對傳統地域建筑成就的再現和升華,傳統建筑具備的優良品質在現代建筑中以另一種形式得以延續和發展。其二,地域性設計包含對地區自然環境及條件的充分尊重,建筑通過尊重地域環境的設計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綠色而健康的設計理念,符合當代建筑發展的方向。其三,在世界各地建筑文化發展繁榮的今天,地域性設計使地區建筑具有特異性,是體現城市文化和精神,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窗口。
資料來源:
圖8~9:結合網絡圖片繪制;
文中其余圖片均為作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