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芬

作業改革是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做作業的過程,是學生從教師指導下的課堂教學向沒有教師指導的自主學習過渡的過程,需要學校和教師給予充分重視。“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作業改革將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
“雙減”政策的落地是重塑全民教育價值觀的過程,是教育機制體制重建的過程,是讓全社會越來越尊重科學教育規律的過程,是讓學生回歸正規學校教育的過程。如何切實發揮學校作為教育主陣地的作用,給學校教育的內涵建設、專業發展與質量提升帶來更高挑戰。
作業占據了學生大量的時間,甚至不亞于課堂學習的總時間,是學生鍛煉獨立學習能力,理解、內化課堂知識的重要工具,無疑是學校教育內涵建設、專業發展的關鍵領域。作業是折射學校教育價值觀和專業水平的“名片”,是“教學”與“評價”相結合的支撐點,是學校、社會和家庭的連接點,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負擔和成績的關鍵點。
但長期以來,存在一系列關于作業的誤解:誤以為作業問題很小,不值得研究;誤以為每個教師都會布置作業,不需要指導,多年來放任教師個人隨意布置;誤以為作業越多越好,導致“用作業數量替代作業質量”,學生睡眠時間越來越少,學習效率越來越低,身心健康狀況越來越差;誤以為教師不需要自己設計作業,只要依靠校外教輔或別人設計的試卷即可,導致“依賴心理”和“拿來主義”盛行,很多教師作業的設計能力、命題能力每況愈下……
做得最多,了解最少,一系列關于作業的誤解導致作業問題積重難返,讓教師和學生每天都必須面對的作業成為教育研究中亟須開墾的“荒原”。隨著“雙減”政策、五項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很多學校都意識到要實現高質量的教育就必須關注作業,但后續學校作業改革還面臨一系列挑戰。
挑戰一:讓作業成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長期以來,大家普遍認為作業是對課堂知識的鞏固和對學習成果的診斷,做作業是評價學生的過程,所以很多老師習慣于給學生下發試卷作為作業,誤以為做作業就是做試卷,但實際上作業并不是如此簡單。
學生做作業的過程中,可以查閱工具書、教科書和筆記,可以上網查資料,還可以詢問家長或同學,所以完成作業的結果不能在嚴格意義上證明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發揮評價診斷作用。
做作業的過程,本質上是學生從有教師指導的課堂教學,過渡到沒有教師指導的自主學習的過程,是學生依靠自身的能力去理解、內化和掌握學習內容的過程,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就要有意識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架設思維支架,提供參考資料和必要的學習方法指導等。比如,預習批注的方法、記憶單詞的方法、閱讀策略、整理錯題的策略等,這些都是現有作業設計中非常欠缺的。當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反復運用這些方法,就可以將其逐步內化為自己的學習習慣,更高效地學習。
挑戰二:建構以校為本的高質量學校作業體系
為什么要建構高質量的學校作業體系?因為單獨的幾條好作業,或者幾個單元的好作業都無法發揮系統效應。很多學校并不缺少校本作業,但是缺乏高質量的學校作業體系;很多教師也能設計出好的作業題,但是缺乏設計高質量學科作業體系的意識與能力。
目前很多學校所謂的校本作業,只是傳統作業題的簡單累加,在作業內容的縱向結構、難度結構、類型結構、水平結構等方面都缺乏整體設計,這就容易導致學生學習的重復,也會導致作業與教學、評價之間的脫節等一系列問題,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學業負擔。
高質量的學校作業體系有三方面基本要求:一是每一門學科都要基于課標要求,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系統設計不同年級作業內容,確保作業難度、要求、類型等方面縱向序列的科學性,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和無效的作業負擔;二是同一年級不同學科之間的作業體系要相互關聯,形成呼應;三是每一門學科從作業設計到批改、講評、輔導之間都要有系統思考。
挑戰三:跨學科作業的探索與實踐
跨學科作業主要是指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中的觀點和思維方式整合起來,突出學科知識與真實問題的關聯,以此為基礎設計相關學習任務??鐚W科作業強調情境性、開放性、綜合性,相比較抄寫、背誦、書面練習等傳統作業,更注重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問題解決能力、元認知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堅持性、責任心和合作能力等。
無論是跨學科作業,還是學科內的綜合實踐類作業,都需要考慮科學性、可行性和必要性??鐚W科作業要根據實際需要設計,不能“為跨而跨”;跨學科作業要真正有價值意義,而不能流于形式;跨學科作業與學科作業的數量比例要合理,形成有機的整體。
挑戰四:真正發揮差異性作業的有效性
無法根據個體差異布置作業,是當前學校作業體系最大的問題之一。要提升作業的針對性,實現作業個性化,就需要發揮差異性作業的有效性。差異性作業要求教師在作業的設計、批改、講評與輔導過程中,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知識技能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認知風格、智能傾向等各方面差異,因材施教。
作業的差異性具有兩個維度的含義,一是同一時間段內不同學生的差異;二是同一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差異。一般來說,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實現作業的差異:一是通過作業的難度或者作業的數量不同體現差異,讓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達成符合自己現階段學習需求的目標;二是通過不同作業類型滿足學生的學習風格或興趣差異,激發學生對作業的興趣;三是通過給學生提供不同的結構性材料或者輔助性學習材料體現差異,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時間、步驟來完成作業,實現同一知識的內化,縮小學習成果間的差距。這幾種方式各有優劣勢,教師在設計差異性作業的時候可以根據內容靈活使用,而不必局限于某一種方式。
挑戰五:實現“教學-作業-評價”一體化
除作業以外,學校日常的教學和考試評價與學生緊密相關,也是學校內涵發展中最重要的專業工作。如果說,教學是通過師生互動,解決“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那么作業就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解決“如何學得更好”的問題;考試評價則是通過書面測試等方式,解決“學得怎么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