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唐 雪,高瑞雪,范 琍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北京100029
血液病是原發于或主要累及造血系統的疾病,疾病種類較多,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大部分出血與溶血性疾病,均可嚴重威脅健康和生命。老年血液病占老年人疾病的比重較大,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對于血液病病人來說,充足的營養在維持新陳代謝、增強身體素質、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臨床療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各種原因,臨床病人的營養常常處于不良狀態,嚴重影響疾病的治療和預后。隨著疾病的發展及血液病病人診療的特殊性,病人的營養狀況也在發生變化,病人會出現食欲不振、慢性腹瀉及營養吸收不良等癥狀。同時,器官或組織的逐漸消耗、繼發感染和應激反應等會使病人對能量和營養成分的需求增加,給予合理的營養照護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解臨床老年血液病病人的營養狀況,在疾病治療期間滿足病人合理的營養需求,以增強病人免疫力、促進身體的恢復,本研究分析了老年血液病病人治療期間營養風險篩查的結果,為臨床加強必要的營養照護提供理論依據?,F報道如下。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市某三級甲等醫院因血液病住院的老年病人117例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①住院時間≥1 d;②年齡≥60歲;③醫學診斷為相關血液系統疾?。虎苣芘浜贤瓿蔂I養風險篩查及相關檢查。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其他系統疾病者;②病情危重者。117例老年血液病病人中,男61例(52.1%),女56例(47.9%),年齡60~88(69.24±7.76)歲。
1.2.1 血液營養指標
白蛋白(albumin,ALB)、血紅蛋白(hemoglobin,Hb)、總蛋白(total protein,TP)是臨床上評價蛋白質營養狀況的常用指標[2],也是營養風險評估的重要因素。血液營養指標正常值范圍為ALB 35~55 g/L;男性Hb 120~160 g/L,女性110~150 g/L;TP 60~80 g/L。
1.2.2 病人營養風險評估
采用營養風險篩查量表(Nutrition Risk Screening 2002,NRS 2002)判斷病人是否存在營養風險。該工具由歐洲腸內腸外營養學會(ESPEN)專家組于2002年研發,是迄今為止第一個建立在循證醫學理論基礎上的基于128個隨機對照研究發展的營養風險篩查工具。該量表操作簡便易行,客觀性較強,前瞻性好,敏感性好,臨床適用性強,已得到驗證。其Kappa值為0.67,具有高度一致性,有較好的信效度[3-5]。自 2005年引入我國后,已在臨床廣泛應用,是較為公認的動態營養風險篩查模型。該量表包括疾病嚴重程度、年齡以及營養狀況3個部分,當評分≥3分時表明病人有營養風險,需結合病人情況制定營養計劃;<3分表明無營養風險,住院期間需定期復查NRS 2002[6-8]。
入院和出院評估:由責任護士在老年血液病病人入院24 h和出院當日進行營養風險篩查,并遵醫囑在病人入院時及出院時抽取外周靜脈血送檢,監測血液營養相關指標。關注病人近期飲食情況,充分做好老年病人住院期間身體狀況的護理及評估。


表1 老年血液病病人入院時及出院時血液營養指標比較 單位:g/L

表2 老年血液病病人入院時及出院時NRS 2002評分比較 單位:例(%)
營養風險是指現存的或潛在的與營養因素相關的,可能導致病人出現預后不良的顯性或隱性風險[9]。營養風險篩查是臨床營養治療和護理的重要依據,對有營養風險的病人給予合理的營養照護后,營養風險的發生率會明顯降低,從而提高病人治療依從性、耐受性和生活質量[10]。由于血液病病人會受到化療及并發癥的影響,且病情通常較重,經過長時間疾病的消耗,各器官和各系統的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也逐步退化,營養攝入、吸收和利用能力下降,最終導致代謝紊亂。病人出現營養風險,其并發癥發生的可能性也會加大,致生活質量下降,治療風險增加。在對病人進行篩查營養風險時,應全面評估,為其制定個體化的營養計劃,進行針對性的營養治療與護理,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質量[11]。因此,營養風險篩查對于血液病病人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117例老年血液病病人入院時均存在營養風險。血液病病人營養風險的發生率遠遠超過其他疾病病人[12],使得血液病病人的營養問題變得異常嚴峻,需引起重視。因此,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尤其應當重視血液科老年病人的營養狀況,及時發現營養風險,并予以糾正。在臨床中使用ALB、Hb、TP等血液營養相關指標及NRS 2002評分去綜合評價住院血液病病人的營養狀況是較為可靠的方式,各類指標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病人存在的營養缺陷,這些指標在預測嚴重疾病營養風險上發揮了重要作用[13]。本研究結果顯示,存在營養風險的老年血液病病人蛋白水平較正常值范圍偏低,廣泛存在不同程度的貧血,這會導致病人免疫功能下降,治療耐受性降低,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14]。老年血液病病人出院前血液營養相關指標如ALB、HB、TP水平均明顯低于入院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病人化療后處于骨髓抑制期,血液指標會明顯下降,在化療后10~14 d降至骨髓抑制最低點,在低水平維持2~3 d后緩慢回升,出院時血液指標未恢復正常[15-16]。
血液病起病隱匿,發展時間長,疾病發生至確診往往間隔時間較長。在此期間,病人營養消耗遠大于攝入,加上化療應激狀態及化療后營養補充不足等情況,易導致化療后并發癥發生率增加,預后不良。有研究表明,給予血液病病人合理的營養,補充日常營養需求,可以改善病人自身狀況,維持理想身體質量,提升治療效果,減少或延緩并發癥的發生,改善生活質量[17-18]。本研究結果顯示,入院營養風險評估中,整體調查對象均存在營養風險;出院營養風險評估中,營養狀態逐步好轉,有6例(5.1%)病人無營養風險,出院時及入院時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營養風險的老年血液病病人在接受疾病治療和營養照護后,自身狀況能夠有所改善。目前,住院病人的營養照護在臨床工作中雖已開展,但未規范應用,與疾病治療相比,營養照護的關注度仍然較低,工作的開展未形成系統和規范,臨床上,老年血液病病人的營養照護工作亟須加強。
對于不同情況下的營養照護,首先應當加強宣教力度,強化家屬健康意識,如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及平衡膳食的選用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營養計劃。血液病化療的病人常有厭食、惡心、嘔吐、味覺改變的癥狀,導致食欲不振。應鼓勵病人在疾病治療允許的范圍內,食用自己喜愛的食物并少量多餐。此外,血液病病人通常并發有口腔念珠菌病、細菌性齒齦感染、口腔及食管部位皰疹病毒感染等口腔疾病,導致吞咽困難。在治療血液病的同時,可以根據病人口腔健康狀態,選擇合適的營養途徑,提供適宜的營養制劑。腹瀉也是血液病病人常見癥狀,腹瀉病人多伴有吸收不良、體質減輕。在臨床上應加強電解質補充,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19],重視老年血液病病人營養狀況,進行正確規范的膳食指導和管理,以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提升病人治療狀態。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對老年血液病病人住院期間的身體營養狀況評估,初步證實老年血液病病人存在營養風險。臨床醫護人員應加強實施周密的營養照護計劃,逐步提升老年血液病病人營養狀況,協助病人更好地完成治療,并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