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方麗
徐州市銅山區人民醫院,江蘇221006
合理的手術體位對于手術治療結果及病人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合理手術體位不僅可提高病人手術舒適度,并且可擴大手術視野,利于醫護人員觀察,從而確保手術安全[1]。目前,胸外科手術主要采用側臥位,但因為胸外科手術時間長、術中操作繁瑣,且病人上肢被過度牽拉,因而易發生周圍神經損傷等并發癥[2-3]。有調查結果顯示,約15%的麻醉索賠原因為病人神經損傷[4]。為有效提高手術安全性,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對我院行胸外科手術病人實施不同手術體位,旨在尋找合適的手術體位。
選取2017年2月—2020年2月我院行胸外科手術病人147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3組,各49例。納入標準:①意識清晰;②具有語言溝通能力;③上肢活動正常;④病人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神經系統疾病;②存在肢體殘疾或活動受限或偏癱;③存在慢性運動性損傷;④合并嚴重循環系統疾病;⑤具有骨性關節炎、肩周炎、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A組:男27例,女22例;年齡28~80(58.83±9.42)歲;手術時間2~7(3.28±0.91)h;肺葉切除術34例,食管癌根治術15例。B組:男25例,女24例;年齡26~78(58.91±9.55)歲;手術時間2~7(3.22±0.86)h;肺葉切除術36例,食管癌根治術13例。C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29~80(59.02±9.16)歲;手術時間2~7(3.30±0.95)h;肺葉切除術37例,食管癌根治術12例。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研究人員在手術前1 d觀察病人皮膚狀況,包括彈性程度、完善度等。并向病人及其家屬詳細講解手術及術中體位相關知識、模擬擺放手術體位的方法,使病人熟悉。手術時,A組實施“抱球式”體位。病人取健側臥位,將軟墊墊于病人腋下,圓柱墊固定背部和胸腹部,大軟墊墊于雙腿、兩膝間及骨盆處,小方墊墊于其內踝間。術中病人雙手手臂向前伸展,置于托手架上,保持雙臂與肩同寬,手臂與身體呈90°。B組實施側臥架固定體位。病人雙手手臂放置于側臥架凹槽中,依據病人身高調節側臥架拖手板至相應高度,并旋轉側臥架托手板方向,病人上側手臂稍高,肘關節高于肩關節,雙手臂似抱球狀,下側手臂前伸并固定于托手板上,下肢與軀干擺放與A組相同。C組行“睡眠式”體位擺放。將病人頭部固定于固定架上,上側的上肢肘關節彎曲90°左右,前臂伸向頭側,用軟墊包裹前臂并固定于頭架內側,上臂與身體呈90°,下側手臂呈“睡眠狀”,前伸并固定于托手架上。軀干與下肢擺放方法與A組相同。
①體位擺放時間:研究人員記錄3組體位擺放時間。②并發癥:統計3組術后1周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手臂酸痛、皮膚壓紅、針刺感、手臂發麻等。③病人及醫護人員滿意度:術后向3組病人發放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價,分為滿意、一般和不滿意3個等級。向手術室醫生、麻醉師、護士共42人發放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分為滿意、一般和不滿意3個等級。

A組體位擺放時間為(6.02±0.67)min,B組體位擺放時間為(6.53±0.74)min,C組體位擺放時間為(3.94±0.58)min。3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C組體位擺放時間短于A組及B組(P<0.05)。

表1 3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單位:例(%)
3組兩兩比較,A組與B組病人滿意度、醫護人員滿意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組病人滿意度、醫護人員滿意度高于A組、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表3。

表2 3組病人滿意度比較

表3 3組醫護人員滿意度比較
手術體位的選擇要符合手術操作的需求,不能對病人呼吸功能、體液循環造成影響,盡可能降低病人手術并發癥發生率[5-6]。合理擺放手術體位是評估護理操作的關鍵環節,同時便利的體位擺放也可縮短不必要的手術時間,提升醫護人員滿意度[7-8]。正確使用凝膠墊可幫助病人盡可能減少肢體局部受壓,規范的手術床操作可避免其軀體受壓損傷,而科學、合理的體位擺放是確保手術安全的重要步驟[9-10]。本研究結果顯示,C組體位擺放時間短于A組、B組(P<0.05)。表明“睡眠式”體位擺放可有效縮短胸外科手術病人術中體位擺放時間。分析原因可能為該體位擺放操作便利,且“睡眠式”前臂伸向頭側可使醫護人員操作更為輕便省力[11]。同時能夠去除不必要的角度調節,確保病人上肢能夠處于自然彎曲功能位,從而有效縮短體位擺放時間[12-13]。本研究結果表明,3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可能為,A組術中擺放體位時病人雙手前伸會造成手臂肌肉過度伸展,對關節和韌帶產生牽拉作用,而開胸手術切口通常要求上肢盡可能靠近頭部,手術醫師在操作時身體可能會擠壓到病人上肢,造成肋骨及胸小肌腱受壓而損傷[14-15]。B組及C組的體位擺放中,病人手臂均自然彎曲,促進其上肢、肩部放松。但3組病人均出現少量手臂酸痛、皮膚壓紅及手臂發麻現象,其原因主要與個別手術護士擺放不到位及手術時間過長相關[16-17]。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與B組病人滿意度、醫護人員滿意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組病人滿意度、醫護人員滿意度均高于A組及B組(P<0.05)。本研究表明實施“睡眠式”體位擺放時,手術醫護人員及病人滿意度均較高,分析原因可能為,該體位能夠將重量較大的托手架換為較為輕便的頭架,使病人雙上肢可簡單置于軟墊內。應用頭架時無菌床單下垂至手術床邊緣,從而盡可能避免器械、病人等被污染,降低手術風險[18-19]。此外,“睡眠式”體位擺放更利于手術操作,手術室護士更省力,避免重復勞動,利于手術室醫護人員間團隊合作,因而手術醫護人員及病人滿意度均較高[20]。
綜上所述,“睡眠式”體位擺放應用于胸外科手術中可縮短體位擺放時間,便于醫護人員操作,病人滿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