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武鵬 董 琦 謝國鋒 何浩江 梁金峰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白云醫院心內科,貴州貴陽 550004
急性腦卒中主要是由丘腦下部受損所致腦血管出現急性病變,進而引起神經-體液功能調節紊亂,心臟等功能發生變化,最終誘發腦功能障礙[1]。該病屬于臨床常見且多發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病急、病情發展迅猛等特點,一旦發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損傷,如偏癱、四肢無力、共濟失調、眩暈以及偏身感覺障礙等癥狀,主要與梗死灶的部位及大小有關[2]。而心肌損傷作為急性腦卒中的常見并發癥,受累于中樞神經系統調節紊亂,臨床表現程度不一,隨著病情的持續發展,加重患者的死亡率,嚴重危及其生命健康[3-4]。為此,本研究通過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開展心電圖和心肌酶譜檢測,分析探討腦卒中與心肌損傷的相關性。
回顧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5月貴州醫科大學附屬白云醫院心內科收治的106 例急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疾病類型分為急性腦卒中組和急性腦卒中并心肌損傷組,每組各53 例。急性腦卒中組,男29 例,女24 例;年齡43~80 歲,平均(61.5±1.85)歲;合并類型:高血壓27 例,糖尿病18 例,陳舊性心肌梗死8 例。急性腦卒中并心肌損傷組,男28例,女25 例;年齡44~85 歲,平均(64.5±1.94)歲;合并類型:高血壓25 例,糖尿病19 例,陳舊性心肌梗死9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實驗抽取的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腦卒中診斷[5-6]。排除標準:存在腦疝、肝腎功能不全等疾??;依從性差者。
心電圖檢測:取仰臥位,放松身體,采用日本光電1350 型六道心電儀器動態記錄靜息狀態下患者十二導聯心電圖。
心肌酶譜檢測:取患者次日早晨空腹靜脈血5 mL作為血液樣本進行檢測,儀器選用全自動生化儀(島津CL-700 型)及配對的試劑藥物。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K)實行N-乙酰半胱氨酸法,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實行TRIS緩沖液法。
經心電圖檢測的相關指標異常變化開展比較分析,具體包括復極異常(ST-T 變化、Q-T 延長和U 波改變)和傳導異常(房性期前收縮、傳導阻滯和室性期前收縮)。
比較分析心肌酶譜檢測結果[7],具體指標包括谷草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LDH、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急性腦卒中并心肌損傷組患者的診斷總異常率高于急性腦卒中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電圖異常變化情況的比較(例)
兩組LDH 指標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急性腦卒中并心肌損傷組患者的AST、CK 和CK-MB 指標高于急性腦卒中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肌酶譜檢測結果的比較(U/L,±s)
表2 兩組患者心肌酶譜檢測結果的比較(U/L,±s)
組別例數ASTCKLDHCK-MB急性腦卒中并心肌損傷組急性腦卒中組t 值P 值53 53 56.72±27.32 42.07±20.14 3.142 0.002 233.03±106.51 165.47±77.76 3.730 0.001 639.12±264.64 589.67±249.28 0.990 0.324 388.94±189.89 297.21±126.42 2.927 0.004
急性腦卒中作為臨床高發且多見的一種急性神經系統性疾病,全身內臟器官及功能形態發生病變,心臟功能逐步衰竭,嚴重將危及患者生命。該病癥發病機制雖尚未明確,但可能同血漿兒茶酚胺量升高、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島葉皮質和皮質下纖維損傷以及心腦血管病變病理基礎等有所關聯[8]。
急性腦卒中形成的病理因素目前大致有以下幾點[9-10]:①丘腦下部神經中樞調節功能出現紊亂,下丘腦是急性腦卒中的一個常見影響因素,會促使交感神經處于興奮狀態,并由交感-腎上腺素系統加速體內兒茶酚胺的釋放,過量釋放則會誘發動脈痙攣,致使心肌梗塞;另外,心肌損傷也可能是由于腦部疾病引發的心臟效應。②在原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基礎上生成。因其動脈較為狹窄,急性腦卒中發病后,腦內灌注壓力降低,血流減緩,從而產生缺血缺氧,血液黏稠度上升,同時急性腦循環障礙進一步惡化冠狀動脈血循環,從而造成各類心律失常及心肌損傷并發癥。③顱內壓上升:因發病后患者腦內壓迫造成下丘腦交感神經處在興奮狀態,心律加快,心肌耗氧量遞增,致使患者心肌缺血、缺氧,最終誘發心肌損傷。
急性腦卒中合并心肌損傷臨床特點具體表現為[11-12]:①急性出血性腦卒中合并心肌損傷的發病率遠高于缺血性腦卒中;②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出現心肌損傷具體同梗死灶大小、面積相關,而梗死面積超過多發性急性腦卒中患者,其心肌損傷發生率高于小面積局部梗死灶;③心肌損傷發生與腦部損傷部位有所關聯。實施動態心電圖和心肌酶譜檢測有效提高患者的診斷檢出率,有助于做到盡早確診,為后期治療及預后提供科學依據,進而有效保護患者心臟功能,減少患者發病和病死的概率,可作為急性腦卒中并心肌損傷的一項重要檢測方式。
有研究[13-14]指出,急性腦卒中合并心肌損傷患者在心電圖中具體表現為ST-T 異常(ST 段下移、T 波低平且倒置、Q-T 間期延長)、心律失常、房室傳導阻滯以及室性期前收縮等,而心電圖檢查異常主要是因丘腦下部-內臟神經通路損傷,繼而直接損害患者植物神經中樞以及傳導通路,致使交感神經活動異常,這與本研究結果顯示基本一致?;颊邞岣呔?,及時接受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急性腦卒中并心肌損傷組患者的診斷總異常率高于急性腦卒中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LDH 指標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急性腦卒中并心肌損傷組患者的AST、CK 和CK-MB 指標高于急性腦卒中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急性腦卒中患者顱內血壓上升,直接或間接影響丘腦下部植物神經中樞,進而易誘發心律失?;蛐募p傷,整體預后效果更低。
有研究[15-16]證實,腦卒中患者發病后大多易產生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顱內高壓等并發癥,治療難度進一步增大,因而在臨床治療中需正確且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因心肌損傷而引發的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發癥。故而,保護心功能是挽救生命的一個關鍵措施;若存在顱內高壓狀態時,臨床應用脫水劑治療需慎重實行。
綜上所述,急性腦卒中合并心肌損傷臨床癥狀表現不一,臨床特征以復極、傳導異常、心肌酶譜升高為顯著,故而在早期階段就應采取保護心肌、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避免心源性猝死,從而減少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