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冬仔 林觀毛 李賢勇
江西省上饒市人民醫院頭頸乳腺科,江西上饒 334000
乳腺癌是一種危害女性身體健康的常見疾病,主要發生于乳房腺上皮組織,臨床主要表現為乳房異常腫塊、皮膚表面有橘皮樣觀、乳房部分凹陷、皮膚潰爛等癥狀[1]。目前,臨床中多采用化學藥物治療、內分泌治療等多種手段,而手術治療是目前的首選治療方案,根據對患者的乳腺癌分期與身體狀況選擇保留乳房術、全乳房切除術等。乳房切除術的手術切除范圍較大,進而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2];而保乳術可達到與常規根治術相同的治療效果,且可保留乳房,進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3]。本研究旨在探討保乳手術與乳房切除術治療乳腺癌的效果。
選取上饒市人民醫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60 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30 例)與試驗組(30 例)。所有患者均為女性。對照組中,年齡33~50 歲,平均(42.39±5.24)歲;腫瘤直徑1.42~2.64 cm,平均(2.09±0.24)cm;臨床分期:Ⅰ期17 例,Ⅱ期13 例。試驗組中,年齡32~49 歲,平均(42.13±5.07)歲;腫瘤直徑1.31~2.59 cm,平均(2.12±0.36)cm;臨床分期:Ⅰ期19例,Ⅱ期11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上饒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統一審定并批準。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5版)》[4]中關于乳腺癌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經比較與上述診斷標準基本保持一致者;②所提供的臨床資料及相關數據均完善者;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等。排除標準:①有明顯的淋巴結轉移征象者;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術前存在上肢功能障礙者;④患有重要臟器功能損傷或依從性較差無法耐受手術者等。
對照組行乳房切除術治療,根據病灶位置做相應的橫梭形切口或縱行切口,使用電刀由上至下、由內至外將乳腺分離并到達腋部,充分暴露胸大小肌間的淋巴結并進行清除,過程中保護胸前神經的內外分支,根據患者病情及自身意愿清除腋窩淋巴結。試驗組行保乳術治療,在腫瘤學無瘤無菌前提下于腫塊表面作1 個切口將腫瘤及周圍正常腺體組織切除,術中冰凍病理切緣呈陰性,使用滅菌水沖洗創面,鈦夾定位瘤床,縫合切口并作適當整形以保持雙側乳腺基本對稱;根據患者病情及自身意愿清除腋窩淋巴結。兩組均于術后隨訪4年。
①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主要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生存質量,使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5]評價兩組患者術前、術后4年的生存質量,主要包括環境狀況、心理狀態、生理狀態及社會功能4 個方面,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生存質量越高。③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主要包括上肢水腫、皮瓣壞死、傷口滲血等。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轉化后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或百分率(%)表示,數據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住院時間(d)對照組(n=30)試驗組(n=30)t 值P 值60.74±6.13 35.02±4.16 19.016<0.05 80.62±8.23 60.01±5.02 11.710<0.05 25.67±1.64 8.09±0.59 55.247<0.05
兩組術前的環境狀況、心理狀態等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4年的環境狀況、心理狀態等生存質量評分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4年的環境狀況、心理狀態等生存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比較(分,±s)
與同組術前比較,aP<0.05
組別環境狀況術前術后4年心理狀態術前術后4年生理狀態術前術后4年社會功能術前術后4年對照組(n=30)試驗組(n=30)t 值P 值13.99±1.51 14.12±1.62 0.322>0.05 15.03±2.23a 20.11±2.00a 9.289<0.05 15.01±1.16 14.71±1.37 0.915>0.05 16.28±2.50a 20.96±2.29a 7.561<0.05 12.83±3.14 13.01±2.23 0.256>0.05 16.02±1.08a 21.19±2.01a 12.410<0.05 15.13±2.14 15.49±2.23 0.638>0.05 17.02±1.08a 21.49±2.01a 10.730<0.05
試驗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的比較[n(%)]
乳腺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其通過腫瘤細胞局部浸潤與淋巴道的轉移而發生血行擴散,反復人工流產、精神壓力大、長期服用避孕藥物、過量飲酒等因素均可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風險,發病率及復發率均處于較高水平[6]。乳房切除術作為一種常見治療手段,可有效清除病灶,但手術操作需切除整個乳房,嚴重破壞患者的形體美觀,進而對其心理狀態造成負面影響,預后較差[7-8]。
保乳術將惡性腫塊所在象限的乳腺腺體進行完全切除,并完成淋巴結清掃操作,具有手術創傷小、痛苦輕的優勢,且其切除的乳腺組織較少,對患者的創傷較改良根治術小,患者術后能夠更快地恢復,其可對腫瘤病灶進行有效切除,降低轉移和復發的可能性[9-10]。另一方面,對于切除腫塊后導致的乳房外形偏差等問題,其可通過局部腫瘤整形技術進行轉移修復及外形調整,減少雙側乳房的不對稱性,可保留患側乳房大部分腺體組織及身體的完整性,提高乳房美觀度。保乳術不僅能夠促進患者軀體的恢復,且形體的破壞程度較小,同時對其產生的心理影響也相對較小,進而可提高患者的接受度與自信程度,使其保持積極的心態,有助于術后恢復,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與常規的根治術的治療效果及患者的后續生存期無明顯差異[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的手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縮短,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且術后4年的各項生存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實施保乳術可有效提升乳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能夠促進其術后恢復進程,提高遠期生存質量,與蘇彬等[13]的研究相符。常規的根治術在手術操作過程中的切除范圍較大,進而對患者造成較大創傷,術后恢復進程緩慢,可出現上肢水腫、傷口滲血等并發癥。保乳術在有效切除病灶部位并控制病情的同時,亦可減少創傷性切口,進而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實施保乳術可有效減少乳腺癌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進而促進康復,與呂以東等[16]的研究相符。
綜上所述,實施保乳手術可有效加快乳腺癌術后患者的術后恢復進程,提高遠期生存質量,同時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和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