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芳 張寶華 顧 灣
江西省九江市婦幼保健院麻醉科,江西九江 332000
傳統病人自控鎮痛(patient conteolled analgesia,PCA)當前在剖宮產術后鎮痛中被廣泛應用,雖然明顯提升了個體化用藥水平,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患者即使在實施PCA 后也沒能有效緩解痛感,分析主要的原因為產婦無法實時獲取與反饋剖宮產術后鎮痛過程中的關鍵信息,術后鎮痛仍存在不足。當前,智能化PCA(artificial intelligence-PCA,Ai-PCA)逐漸用于剖宮產術后鎮痛中,其是把傳統PCA 結合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結合的新型鎮痛系統,該系統可對術后鎮痛過程進行實時的動態管理[1-2]。有研究指出,術后智能化管理模式(intelligent management postoperative model,IMPA)是麻醉學科鎮痛安全和質量持續改進的根本保證[3]。目前,IMPA+Ai-PCA 用于剖宮產術后鎮痛中的前瞻性研究不多,基于此,本研究探討IMPA+Ai-PCA 在剖腹產術后鎮痛中的應用價值,以期達到高效安全鎮痛與遠程質控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九江市婦幼保健院進行剖宮產術后鎮痛的10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 例。觀察組孕婦,年齡22~35 歲,平均(28.71±1.12)歲;孕齡37~40 周,平均(38.12±0.35)周;經產婦23 例,初產婦27 例。對照組孕婦,年齡23~36 歲,平均(28.65±1.15)歲;孕齡38~40 周,平均(38.15±0.33)周;經產婦22 例,初產婦28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產婦和(或)家屬均知情同意且配合研究。
納入標準:①孕齡≥37 周;②單胎妊娠;③胎位正常;④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為Ⅰ~Ⅱ級;⑤肝腎功能正常;⑥體重指數<30 kg/m2;⑦產婦依從性好;⑧產婦和(或)家屬能夠正確使用智能手機和相關的互聯網知識;⑨免疫功能正常。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血液系統、感染性、心腦血管以及腸道病變疾病;②胎膜早破、前置胎盤;③患精神病或近3 個月使用鎮靜催眠藥、阿片類、精神類藥物;④過敏體質;⑤治療期間使用其他治療方式影響療效;⑥因自身原因不能完成治療;⑦中途脫落。
1.3.1 對照組 剖宮產術后實施PCA 方案,鎮痛泵方案:注射用生理鹽水+枸櫞酸芬太尼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90512、20191206,規格:(以芬太尼計)2 mL∶0.1 mg]0.8 mg+鹽酸右美托咪定[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90511、2019 1204,規格:(按右美托咪定計)1 mL∶100 μg]300 μg稀釋成100 mL 的溶液,靜脈負荷劑量為5 mL,泵速設定為2 mL/h,鎖定時長為15 min,單次給藥劑量為0.5 mL。
1.3.2 觀察組 剖宮產術后實施IMPA+Ai-PCA 方案,建立科室IMPA 鎮痛微信平臺,以圖文、視頻方式重點提供互聯網剖宮產術前、術后鎮痛教育;以圖文、視頻方式介紹“剖宮產自控鎮痛泵+Ai-PCA 鎮痛管理”內涵、意義以及其他輔助鎮痛的手段選擇;提供互聯網剖宮產問卷調查和收集改進意見,提供互聯網疼痛調查評估的數字化工具。選擇Ai-PCA 脈沖泵(江蘇人先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實施鎮痛操作,PCA 藥物配方同對照組,設置Ai-PCA 泵的參數:首次負荷量為7 mL,持續背景劑量為5 mL/h,鎖定時長為15 min,單次給藥劑量為0.5 mL,追加量5 mL/h(<20 mL/h),期間通過無線鎮痛質控系統對自控鍵按壓頻率、評價率、各類報警發生率、信息完成性等信息詳細予以記錄。
兩組均隨訪至出院。
比較兩組不同時間的疼痛程度、鎮痛泵藥液消耗量、不良反應總發生率。
①兩組剖宮產術后不同時間疼痛程度比較[4]。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兩組剖宮產術后6 h 和1、2、3 d 的靜息疼痛程度,總分0~10 分,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重。②兩組鎮痛泵藥液消耗量比較。記錄兩組產婦剖宮產術后24 h 內鎮痛泵藥液消耗量。③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統計并比較兩組剖宮產術后使用靜脈鎮痛后眩暈、惡心嘔吐、尿潴留、嗜睡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三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兩兩間比較采用SNK-q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剖宮產術后1、2、3 d 時的VAS 評分均低于本組術后6 h;術后2、3 d 時的VAS 評分均低于本組術后1 d,術后3 d 時的VAS 評分均低于本組術后2 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2、3 d時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剖宮產術后不同時間疼痛程度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剖宮產術后不同時間疼痛程度的比較(分,±s)
與本組術后6 h 比較,aP<0.05;與本組術后1 d 比較,bP<0.05;與本組術后2 d 比較,cP<0.05
組別術后6 h術后1 d術后2 d術后3 dF 值P 值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 值P 值2.29±0.31 2.82±0.34 8.145<0.001 2.01±0.29a 2.61±0.21a 11.849<0.001 1.71±0.13ab 2.20±0.10ab 21.125<0.001 1.38±0.11abc 1.79±0.13abc 17.024<0.001 146.487 223.115<0.001<0.001
觀察組剖宮產術后24 h 內鎮痛泵藥液消耗量為(45.56±5.55)mL,少于對照組的(53.91±8.88)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638,P<0.001)。
隨訪期間,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的比較[n(%)]
與其他種類手術患者比較而言,剖宮產術后產婦自身的血栓發生風險較高。如果術后鎮痛不足或者阿片類藥物使用較多導致鎮靜過度均會降低術后活動量,這會進一步增強產婦產后血栓發生率。因此,麻醉醫生有責任為剖宮產術后的產婦提供科學、高效的術后鎮痛方案。
在設計剖宮產術后鎮痛方法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到減弱產婦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的軀體痛感,還要考慮能減弱因子宮收縮所引起的內臟痛感。因為接受剖宮產的產婦因子宮收縮以及腹部切口疼痛的影響,產婦會在術后出現持續性疼痛,因此制定術后鎮痛方案時不僅要考慮能減弱產婦術后短期的急性痛感,還要考慮能有效預防產婦可能引起的長期慢性痛感[5-6]。因此,剖宮產術后鎮痛要最大程度上實施以阿片類藥為基礎的多模式鎮痛方法[7-8]。本研究中對照組實施PCA方案,觀察組實施IMPA+Ai-PCA 方案,結果顯示兩組剖宮產術后1、2、3 d 時的VAS 評分均低于本組術后6 h,術后2、3 d 時的VAS 評分均低于本組術后1 d,術后3 d 時的VAS 評分低于本組術后2 d,且觀察組患者術后1、2、3 d 時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將IMPA+Ai-PCA 用于剖宮產術后鎮痛中,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分析其原因為,在IMPA 管理模式下建立起科室IMPA 鎮痛微信平臺,以圖文、視頻方式重點提供互聯網剖宮產術前、術后鎮痛教育;以圖文、視頻方式介紹“剖宮產自控鎮痛泵+采用Ai-PCA 鎮痛管理”內涵、意義以及其他輔助鎮痛的手段選擇;并可提供互聯網剖宮產問卷調查和收集改進意見,提供互聯網疼痛調查評估的數字化工具,能有效為患者提供必要的人文關懷,進而有效提高產婦的配合度,方便后期Ai-PCA的實施[9-11]。并且在實施Ai-PCA 期間,能夠通過動態的工作體系記錄查房評價等信息,可以有效簡化醫務人員的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實現PCA 的智能化、遠程監控及高效鎮痛管理,利于根據產婦的疼痛情況實時調整鎮痛藥物給藥方案,利于改善孕婦的疼痛程度[12-13]。本研究中,觀察組剖宮產術后24 h 內鎮痛泵藥液消耗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將IMPA+Ai-PCA 方案用于剖宮產術后鎮痛中,可有效降低鎮痛泵藥液消耗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分析其原因為,智能化自控鎮痛模式下可通過實時智能監控及時調節給藥劑量,在保證較好鎮痛效果的同時,可有效降低鎮痛泵藥液消耗量,減少阿片類鎮痛藥物的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鎮痛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14-15]。因此,IMPA+Ai-PCA 作為一種智能化管理模式在不斷地完善與發展,該模式可將數據集成和臨床關注結合起來規范疼痛在線教育、監測和治療,通過網絡技術解決鎮痛教育和在線疼痛工具評估,利于實現新型多模式鎮痛,進而有效提高剖宮產鎮痛效果和人文關懷,是從根本上持續提升鎮痛安全與質控的高效手段,具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將IMPA+Ai-PCA 智能化自控鎮痛用于剖宮產術后鎮痛中,在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減少鎮痛泵藥液消耗量,降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方面能取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