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鶴斌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藥學部,廣東廣州 510180
中成藥多數提取自天然動植物,以往被認為具有較少的毒副作用而被廣泛應用。中成藥需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則,按照嚴格的配伍、質量標準要求生產,以方便服用、易于保存為特點。而隨著醫藥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中成藥的研究在不斷深入開展,臨床治療中中成藥的使用率不斷增加[1]。然而,近年來,由于各種因素導致的中成藥不良反應發生率也不斷增加,并且在不同醫療機構中成藥的使用數量、種類存在一定差異性。中成藥使用說明書上需要增加更多的“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兒童用藥”、“不良反應”“藥物相互作用”“藥物過量”“藥理毒理”“三致性”(致癌性、致突變性、致畸性)“藥代動力學”這些嚴格的試驗和臨床數據。因此,在臨床用藥期間,開展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工作,能夠為中成藥藥品的臨床應用安全、有效提供可靠的數據[2]。本研究就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2019年收集的115例中成藥不良反應數據報告表進行分析,統計分析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回顧性分析2019年1—12月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收集的115例中成藥物不良反應數據報告表。納入標準:所有患者資料均完整;患者使用中成藥并發生不良反應。排除標準:給予其他西醫藥物治療;過敏體質者;合并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分析患者所用中成藥種類、藥物給藥途徑、藥物不良反應的主要臨床表現等,做好分類統計,并對此進行分析。采用原衛生部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監測中心的ADR 因果關系判斷標準[3]評價藥物不良反應,具體如下。①分析不同年齡段患者中成藥不良反應情況;②分析不同中成藥藥物種類不良反應情況;③分析不同中成藥給藥途徑不良反應情況;④分析不同系統、器官受累情況及臨床表現。
采用Excel 表格整理不良反應數據報告表,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115例中成藥不良反應數據報告表中,男47 例,占比40.90%,女68 例,占比59.10%,患者年齡18 個月~84 歲,≥60 歲患者74 例,占比64.40%(表1)。

表1 中成藥不良反應患者的年齡分布
主要涉及6 類藥物,共25 個藥物品種,其中心血管類藥物共36 例,占比31.30%,位居第一(表2)。

表2 不良反應涉及的中成藥藥物種類(n=115)
115例中成藥不良反應數據報告表中,注射給藥途徑25 例,占比21.74%,口服給藥途徑78 例,占比67.83%,外用制劑給藥12 例,占比10.40%(表3)。

表3 出現不良反應的中成藥給藥途徑及相關藥物(n=115)
中成藥不良反應涉及系統、器官中,占比最多為皮膚及其附件,共48 例,占比41.74%,患者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皮疹以及皮膚瘙癢(表4)。

表4 不良反應涉及系統、器官及主要臨床表現(n=115)
本研究顯示年齡≥60 歲患者中成藥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分析其原因,老年人機體功能退化,藥物吸收、代謝能力降低,且對大部分藥物反應較為敏感,因而增加了中成藥不良反應發生率,基于上述情況,在臨床治療期間,應遵循個體差異性,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制定合理的給藥方案,減少中成藥不良反應發生率[4-5]。中成藥是由不同的中草藥制成,有寒、熱、溫、涼性能不同,表現出不同的功效,而病情又有寒、熱、虛、實、表、里的不同,若使用的中成藥對病卻不對癥,不僅起不到好的療效,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本研究顯示在中成藥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的藥品種類中,心血管類藥物居于首位,其次為呼吸類中成藥,這與姜辰[6]的研究結果相近。這主要是由于心血管藥物通常作用于患者血管靶細胞上,因此,極易產生較多副作用。其次則為呼吸系統藥物,醫生在為患者開具中成藥處方期間,存在無明顯指征用藥、預防用藥、療程過長等問題,極易導致患者服藥之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增加[7-8]。基于上述情況,在臨床治療期間,需強化臨床醫師的專業素質水平,合理用藥,提高對活血化瘀類藥物的重視度,避免發生無指征用藥、超劑量用藥等問題。
本研究顯示,在中成藥藥物不良反應中,主要引起不良反應的給藥途徑依次為口服給藥、注射給藥、體外外用給藥,這與劉洋等[9]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在于,一是由于采用靜脈注射給藥的方式為患者給藥,藥物不會經過患者肝臟,而是直接進入患者血液,藥物濃度較高,加上受到藥物pH 值、內毒素及滲透壓等因素影響,藥物的藥理作用以及不良反應均更加明顯;二是由于采用注射方式受到影響因素較多,例如輸液配伍不當、注射劑成分復雜以及給藥速度快等。基于此,臨床治療期間,醫生需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選擇合適的給藥方式[10-11]。基于上述情況,醫師在臨床治療期間不僅要注意提高注射藥劑的質量,同時還應當控制臨床用藥合理性,避免輸液配伍不斷、成分復雜以及給藥速度快等現象發生,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中成藥不良反應發生率。
本研究在中成藥藥物不良反應中,涉及系統、器官主要是皮膚及附件損害,臨床癥狀表現多為皮疹、皮膚瘙癢。而出現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為與其他系統相比較而言,皮膚及其附件在臨床上受到的損害更易于觀察[12]。其次不良反應累及胃腸系統,主要是由于部分中成藥對胃腸刺激較大,尤其對老年患者來說,胃腸道反應較重。基于上述情況,在臨床治療期間,必須要加強對其他器官、系統的不良反應監測工作,及時發現不良反應給予相應的措施加以處理,最大程度上減輕不良反應的程度[13]。
“國粹”中藥源于天然,傳統認為安全無毒副作用,成為許多患者的首選藥物。隨著中藥的廣泛使用,其發生不良反應的機會也相應增加。中成藥是將中醫學相關理論知識作為基礎,對中藥材進行加工,生產為制劑,現階段臨床治療中,中成藥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同時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也在增加[14-15]。本研究對中成藥不良反應進行分析后認為,臨床治療期間,醫師在為中老年患者使用中成藥注射劑時,應做好相應的監測工作,避免為患者給最大劑量藥物;同時在用藥前因明確患者的疾病病史以及過敏史,避免由于錯誤用藥而導致的不良反應;醫師在為患者給藥期間應嚴格遵照說明書為患者用藥,合理選擇溶媒,控制藥物使用劑量以及藥物滴速;除此之外,還應積極完善藥物說明書,確保各種中成藥注射劑中的不良反應以及禁忌證均明確標注;不斷完善醫院的不良反應上報系統,確保在日常用藥中能夠提高醫師的合理用藥率。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2016年12月25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為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了方向,但中藥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尤其是大部分中藥缺乏完整和充分的安全性數據。因此,醫療機構、生產企業和藥品監管部門需加強監測中成藥所致的ADR,建立健全中成藥信息收集與反饋機制,加強上市后藥品安全性研究工作,對說明書安全性信息進行及時修訂,切實保障公眾用藥安全,推動中醫藥事業進一步發展。
綜上所述,中成藥存在較多不良反應,主要與高齡、藥物種類、給藥途徑密切相關,因此,應采取針對性措施提高臨床合理用藥率,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臨床醫師對中藥藥學知識的專業認識,加強藥師對不合理中成藥處方點評處罰作用,規范報告中成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制度,從根本上加強中藥及其制劑的合理用藥、安全用藥及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