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麗 洪 紅
1.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護理部,廣西欽州 535099;2.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廣西欽州 535099
全子宮切除術是婦科臨床常見的一種手術方式,但手術創傷較大,術后患者易發生壓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陰道松弛、失眠焦慮等一系列問題,且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家庭功能也將產生一定影響[1-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上升,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日益升高,因此女性盆底功能障礙也受到更多人們的重視[3-4]。但連續高強度的治療易使患者術后出現不良癥狀,常出現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并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影響[5]。因此,有效的治療與護理措施在行全子宮切除術患者中至關重要。常規護理由于措施單一性,患者護理效果不佳。而盆底康復輔助治療性溝通干預通過聯合盆底康復治療和治療性溝通護理干預,通過有效的治療與護理,緩解患者情緒,利于患者康復[6-7]。為探討盆底康復輔助治療性溝通干預運用于全子宮切除術患者中對生活質量及家庭功能的影響效果,本研究選取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給予盆底康復輔助治療性溝通干預,比較盆底康復治療的效果。現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至12 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行全子宮切除術患者92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6 例。對照組年齡37~54 歲,平均(41.92±8.17)歲;疾病類型:子宮肌瘤15 例、子宮內膜病變8 例、宮頸原位癌9 例、重度子宮脫垂8 例、子宮腺肌癥6 例;文化水平:小學5 例、初中9 例、高中14 例、大學18 例;手術類型:開腹全子宮切除術9 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37 例。觀察組年齡36~53 歲,平均(41.15±8.52)歲;疾病類型:子宮肌瘤12 例、子宮內膜病變10 例、宮頸原位癌8 例、重度子宮脫垂9 例、子宮腺肌癥7 例;文化水平:小學6 例、初中8 例、高中13 例、大學19 例;手術類型:開腹全子宮切除術10 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3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在我院實施全子宮切除術;②家屬知情簽署同意書;③具有正常語言溝通能力。排除標準:①合并生殖系統炎癥、惡性腫瘤疾病(宮頸原位癌除外);②合并精神疾病;③出現嚴重便秘;④臨床資料不完整;⑤存在手術禁忌證;⑥中途退出研究。
兩組均實施盆底康復治療:醫護人員使用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佛山市杉山大唐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對患者進行盆底康復治療。將刺激電流從0 mA 逐步開始增加,至無痛感但有刺激感為止,應用頻率范圍為8~80 MHz,治療時間20~30 min/次,2 次/周。每15 次為1 個療程,持續2~3 個療程,兩個療程之間間隔3 個月。此外,醫護人員協助患者進行盆底肌肉鍛煉,鍛煉內容包括短收縮和長收縮,進行長收縮提肛肌時,叮囑患者堅持3 s 后放松,進行短收縮提肛肌時叮囑患者快速收縮提肛肌到最強程度,并立即放松。兩種鍛煉方式各10 次/d,并可依據患者身體狀況逐步增加。
1.3.1 對照組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醫護人員對患者自我效能、不適癥狀、依從性、情緒狀態進行評估,對患者實施相關運動指導以及飲食指導,建議家屬積極參與治療與護理,不斷鼓勵、表揚患者,追蹤患者的心理狀況,幫助患者逐漸回歸社會和工作。此外,醫護人員以同情、關心、理解的態度傾聽患者訴說,并積極引導患者,減少不良情緒對患者產生的影響,鼓勵患者沮喪時積極與護士溝通。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治療性溝通干預。由本科室護士長、專科護師組成護理干預小組,在干預前接受統一培訓,內容包括治療性溝通的內容、溝通原則、溝通技巧以及心理學等相關知識,并且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探究所遇到的問題,在經護理專家和心理學專家培訓合格后,再進行本研究。(1)干預時間。自患者入院后2 d 實施干預,2 次/周,每次溝通分為3 個階段:一般性溝通、評估性溝通及治療性溝通,每次溝通均于下午4:00-6:00 進行,每次溝通時間為30~45 min。(2)具體干預措施。①一般性溝通:醫護人員在患者入院后第2 天與患者進行一般性溝通,與患者耐心交談,鼓勵患者說出內心感受并傾聽,了解患者心理狀態、文化社會背景、病史以及一般資料,與患者建立信任、和諧的治療性關系。②評估性溝通:醫護人員與患者建立好治療性關系后,與患者積極探討負性情緒產生的原因并鼓勵其說出,并針對個體進行針對性心理護理。若患者人際關系不良或出現家庭矛盾,醫護人員與患者主動接觸,了解患者正常需求,充分發揮患者社會和家庭支持作用,幫助患者解決問題。此外,醫護人員定期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講解疾病相關知識,促使患者了解疾病,幫助患者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提高其治療依從性,配合治療。③治療性溝通:a.改變認知。醫護人員針對患者在對疾病認知上存在的問題,給予正確解答與指導,修正其認知錯誤,告知患者緩解消極情緒以及應對生活中的不良事件的正確方法,叮囑患者以積極的態度處理各種問題,并利用鼓勵、勸導、疏導、情感交流等方式給予患者安慰,引導其正確面對心理壓力,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b.樹立信心。醫護人員傳授患者建立心理防衛機制的方法,如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與感受釋放壓力,建議患者采取聽音樂、讀書看報、與家人交流、體育鍛煉等方法分散焦慮情緒,并傳授患者自我暗示法增強其對焦慮的控制能力。c.社會支持。鼓勵患者家屬積極看望患者,讓患者充分感受到親情的溫暖與關愛,并且幫助患者與病友建立聯系,促進相互間的溝通與交流。
生活質量:運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調查問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QOLI-74)對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進行評分,評分項目共74 個條目,包括物質生活、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4 個維度,每個條目滿分為5 分,分數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8]。
家庭功能:運用家庭功能評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對兩組護理前后家庭功能進行評分,評分條目包括60 個,涵蓋情感反應、溝通、行為控制、角色、情感介入5 個維度,每個條目分數為1~4 分,分數越高家庭功能越差[9]。
負面情緒:運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對兩組護理前后抑郁程度進行評分,評估內容包括自殺傾向、抑郁情緒、工作興趣、睡眠、精神性焦慮等共17 個條目,其中9 項采取4 級評分制,8 項采取2 級評分制,<7 分為正常,7~16 分屬于輕度抑,>16~24 分屬于中度抑郁,分數>24 分屬于重度抑郁[10]。
采取SPSS 19.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物質生活、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兩組物質生活、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評分均較護理前升高(P <0.05),且觀察組各評分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aP <0.05
護理前,兩組情感反應、溝通、行為控制、角色、情感介入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觀察組各評分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各評分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家庭功能比較(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家庭功能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aP <0.05
護理前,兩組HAMD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兩組HAMD 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且觀察組HAMD 評分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HAMD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護理前后HAMD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 <0.05。HAMD:漢密爾頓抑郁量表
全子宮切除術作為婦科使用率較高的手術治療措施,其雖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但患者術后易出現壓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等并發癥及不良反應,對其日常生活質量等造成影響。生活質量指在不同的價值體系和文化中,個體對其期望、標準、生存目標以及對相關生存狀況的感受[11]。盆底功能障礙是全子宮切除術后易發生的一種疾病,對患者身心造成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12]。因此需給予患者有效干預措施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緩解其不良情緒。在本研究中對全子宮切除術患者實施盆底康復輔助治療性溝通干預取得了顯著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生活質量顯著優于對照組(P <0.05)。可見盆底康復輔助治療性溝通干預對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生活質量的積極影響。分析原因主要為,醫護人員采取盆底康復治療措施,利用電刺激療法,使患者通過低頻電流刺激其盆底神經纖維,增強其傳導收縮能力和神經興奮性,提高盆底肌肉收縮力,促進盆底肌功能恢復[13-14]。而通過治療性溝通干預護理人員評估患者心理狀態,與其建立良好、信任的治療性關系,從而提升患者對治療及護理的依從性,從而幫助患者促進機體恢復,改善生理狀況[15-16]。并且在溝通過程中指導患者學會使用正性積極態度面對疾病,并處理各種問題,從而改善其心理狀態,最終促進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家庭功能顯著優于對照組(P <0.05),可見盆底康復輔助治療性溝通干預對全子宮切除術患者家庭功能的積極影響。分析原因主要為,治療性溝通是以醫護人員為主導,以患者和家屬為主體的雙向互動的護理過程。運用整體護理、人際溝通、倫理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依據患者在不同時期的需求,從而確定溝通的主題,為患者解決健康問題[17-18]。通過實施治療性溝通干預,醫護人員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了解患者的一般情況,發現患者在疾病上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指導和解答,糾正其認知錯誤[19-20]。此外,通過實施盆底康復治療,促進患者盆底功能恢復,利于患者與其伴侶性生活和諧,配合默契,減少疼痛,使患者逐步重新開始工作與生活,從而提高家庭功能[21]。本研究中,觀察組HAMD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提示盆底康復輔助治療性溝通干預對全子宮切除術患者負性情緒的積極影響。分析原因主要為,行全子宮切除術的患者易出現焦慮、害怕等不良情緒,對治療與術后恢復產生影響。通過實施治療性溝通干預,加強醫護人員對患者不良情緒的關注,而且為患者提供心理防衛機制,有效幫助其應對應激,并通過與患者耐心交談,尋找其不良情緒的原因,幫助患者以樂觀的心理面對現狀與疾病,并教會患者如何應對并克服情緒障礙[22]。據資料顯示[23-25],社會支持是患者適應疾病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對患者有效保護作用,維護其良好的生理與心理,提高其生活質量。醫護人員通過向家屬強調社會支持的的意義與作用,要求配偶積極關心患者,為其提供充分的物質與情感支持,理解其疾苦,鼓勵其積極配合,充分發揮社會支持的作用,從而緩解負性情緒[26-29]。但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所選樣本量不足,今后應加大樣本量做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盆底康復輔助治療性溝通干預應用于全子宮切除術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家庭功能,緩解負性情緒,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