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鵬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醫院乳腺外科,安徽亳州 236800
乳腺癌是在乳腺上皮細胞在多種致癌因子的影響下而出現的一種增殖失控的情況,是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的腫瘤類疾病。此病發病初期主要表現為:腋窩淋巴結腫大、乳房腫塊及乳頭溢液,晚期則表現為癌細胞發生遠處轉移,機體會出現多器官的病變,危及女性患者的生命安全[1-3]。目前,臨床多采取手術來治療乳腺癌,較多數患者經過積極治療后,能獲得良好的預后,但由于手術對機體的創傷較大,對治療效果有一定的影響。因此,預防術后切口感染對手術效果有積極的意義[4-5]。為此,本研究選取安徽省亳州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切口感染患者與未感染患者的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凝血功能指標檢測及臨床意義。具體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 年6 月至2020 年10 月收治的125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6]中乳腺癌的診斷標準;②切口感染參照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7]制訂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劑;②肝腎功能障礙;③合并炎癥性疾病;④不能主動配合本研究;⑤精神狀態不正常。根據患者術后是否發生切口感染將其分為感染組(65例)和未感染組(60例),感染組年齡25~66歲,平均(44.96±6.55)歲,未感染組年齡27~68歲,平均(47.49±6.64)歲。研究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采取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方法:術前,對患者的乳房形態及腫瘤位置進行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合理設計手術切口,將乳腺以縱梭狀切開,并分離乳腺深面的胸大肌筋膜。術中,對胸大小肌行常規牽拉,再清掃淋巴結。
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檢測: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分離血清,離心轉速為3000 r/min,離心半徑為10 cm,離心時長為10 min,完成后,置于-60℃的冰箱保存。選用CL-1000i 全自動化學發光儀(武漢盛世達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檢測PCT水平,選用EA3017 蛋白分析儀(北京利曼科技有限公司)檢測CRP水平,檢測步驟需嚴格根據說明書進行。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并比較兩組手術前后PCT、CRP、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APTT)、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變化。
選擇SPSS 18.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表示。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感染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長于未感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及住院時間比較()
表1 兩組手術及住院時間比較()
兩組術前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術后PCT、CPR、IL-5水平與術前比較均升高,且感染組高于未感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手術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 <0.05。PCT:降鈣素原;CRP:C 反應蛋白;IL:白介素
兩組術前凝血功能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術后APTT、PT水平與術前比較均升高,FIB 均降低,且感染組APTT、PT水平低于未感染組,FIB水平高于未感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手術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 <0.05。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PT:凝血酶原時間;FIB:纖維蛋白原
近年來,我國乳腺癌的發病率高且呈逐年上升趨勢。據有關調查顯示[8],早期乳腺癌的5 年生存率通常能夠達到100%,而中晚期乳腺癌的5 年生存率較低,30%左右。作為臨床多發惡性腫瘤類疾病,此病的具體發病因素尚不清楚。但已有研究發現[9],乳腺癌發病的諸多高危因素包含遺傳因素、月經的初潮年齡和絕經年齡、肥胖等。目前,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為治療乳腺癌的主要術式,此術式不僅能有效切除患者的乳腺組織,同時也能最大限度降低對乳房的損傷。但實施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術后,患者極易出現切口感染,不利于其恢復。因此,積極預防、提早預測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對病情的轉歸顯得尤為重要[10-13]。本研究選取切口感染和未感染的患者,旨在分析兩組患者PCT、CRP、凝血功能指標檢測的意義,為臨床提供理論依據。
本研究對兩組患者的手術及住院時間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感染組患者手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較長,提示以上兩個指標可能是影響乳腺癌改良術患者出現切口感染的關鍵因素。主要在于:患者的手術時間越長,其局部組織直接暴露的時間也會相對增加,進而增加手術室內致病菌侵襲患者的風險。此外,住院時間長,院內患者多,空氣中的致病菌也會增多,故更容易發生切口感染[14]。血清PCT 能反映全身炎癥反應的活躍程度,當其受到嚴重真菌、細菌、寄生蟲感染的影響時,其在血漿中的水平會明顯升高。目前,PCT 在診斷細菌感染及非細菌性感染方面得到較好的應用;CRP 是組織受到損傷時血漿中急劇上升的蛋白質,能在自身免疫病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IL-5 是由活化的Th2 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能對嗜酸性粒細胞生長的分化產生刺激作用。本研究中,感染組術后PCT、CPR、IL-5水平均比未感染組高[15-17]。提示血清PCT、CPR、IL-5 指標可以作為診斷、預測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術后發生切口感染的有效依據。
APTT 屬于凝血功能檢查指標,能用于篩查測定內源途徑凝血因子的缺陷,也可用于出血疾病的初篩診斷;PT 是反映血漿中凝血因子活性的指標,其測定可以檢查機體外源性凝血系統功能有無障礙;FIB 是由肝細胞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質,是血漿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是一種能判斷疾病狀態的標志物[18-20]。本研究中,感染組術后的APTT、PT水平均較未感染組低,FIB水平較未感染組高。提示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患者的高凝狀態得到緩解,但切口感染阻礙了其術后凝血功能的恢復進程。有報道指出[21],病原微生物作用可能會導致切口感染患者的凝血功能恢復較差。近年來研究證實[22-28],無論是全身性血液感染、局部的肺部感染或病毒細菌引起的感染,均會致使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礙。同時也提示臨床醫師應密切關注術后發生切口感染的患者,對其凝血功能障礙進行積極糾正,以確保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感染組術后的血清PCT、CPR、IL-5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組患者,且感染組術后的APTT、PT水平均較低。因此,血清PCT、CPR 及凝血功能水平可以作為預測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切口感染的有效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