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周誼霞,2 李 毅 李 委 徐 旭 許鍵煒
1.貴州醫科大學護理學院,貴州貴陽 550004;2.貴州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3.貴州醫科大學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貴州貴陽 550004;4.畢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護理學院,貴州畢節 551700;5.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貴州貴陽 550004;6.貴州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貴州貴陽 550004;7.貴州醫科大學細胞工程生物醫藥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貴州省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中國醫學科學院成體干細胞轉化研究重點實驗室,貴州貴陽 550004
腦卒中是我國常見病之一,每年約有150 萬的新發患者,發病率以每年8.7%的速度增長[1]。腦梗死占各類卒中的75%,是造成成人殘疾的主要原因,臨床上死亡率僅低于心肌梗死和癌癥[2-3]。負性情緒是一種不良情緒體驗,其中焦慮、抑郁最常見[4]。研究顯示,有20%~50%的腦梗死患者存在焦慮、抑郁情緒[5],并且認知和神經功能與其呈明顯負相關[6]。因此,早期對存在負性情緒的腦梗死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至關重要。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能全面分析患者情況,在問題發生前尋找潛在問題并制訂系統的、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主要包括確定主題、組建團隊、分析失效模式、制訂改進措施和效果評價5 個步驟[7]。本研究將FMEA 運用于腦梗死患者,探討其對腦梗死患者負性情緒及日常活動能力的影響。
采用前瞻性研究法,選取貴州省貴陽市某三級甲等醫院2019 年11 月至2020 年8 月就診的無溝通障礙105例腦梗死患者[8],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53例和試驗組52例。排除標準:①患病前確診焦慮癥、抑郁癥或伴有明顯精神異常;②認知功能障礙;③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④存在惡性腫瘤。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知情同意。兩組性別、文化程度構成及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所有研究對象護理措施包括腦梗死相關知識普及、用藥指導、生活指導、病情觀察等。試驗組增加基于FMEA的護理模式。
1.2.1 確定主題 腦梗死起病急、癥狀重,功能障礙、生活方式改變等容易使患者產生負性情緒,嚴重影響預后。因此,本研究確立主題為“改善腦梗死患者負性情緒,提高日常活動能力”。
1.2.2 成立FMEA 小組 1 名主治醫師、1 名護士長(主管護師)、3 名護士(護師及以上)和3 名碩士研究生。所有研究者統一接受FMEA 系統化知識培訓。
1.2.3 失效模式及潛在風險分析 課題組前期發現,腦梗死患者負性情緒主要來源于護士、自身及家庭社會,小組成員采用“頭腦風暴”法找出失效模式、失效原因,分析其產生的影響并逐一討論。優先風險系數計算公式:發生的概率(O)×偵測的可能性(D)×嚴重程度(S),計算每個影響因素的優先風險系數(RPN)。RPN>125 分,表明需及時干預[9]。見表2。
表2 腦梗死患者負性情緒產生的潛在失效模式、原因及RPN(分)
1.2.4 制訂干預措施 ①健康宣教: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強醫護信任感,綜合利用宣傳冊、一對一知識培訓等方式向患者講解本病發病原因、日常用藥的作用及目前的治療現狀,告知治療的必要性、安全性,強調良好的心理素質對疾病轉歸的積極影響。關心、愛護患者,耐心的解答疑問和顧慮,鼓勵其采用合適的方式進行情感宣泄,增強自信,提高治療配合度;②提高患者依從性:出院前,開展多形式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遵醫度;出院后,囑患者嚴格用藥并行健康管理,給予個性化飲食指導,自覺性差的患者建議通過家人監督幫助其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強調健康管理對預防二次卒中的重要性。③康復指導:功能鍛煉不僅可以改善肢體活動能力,還能降低患者疲勞感。護理人員根據患者情況給予肢體功能訓練指導,早期協助翻身及大小關節主被動活動,后期行坐立、站立和行走訓練。待病情穩定后,指導其進行衣褲穿脫、抓握訓練等;隨著活動水平的提高,逐漸過渡到刷牙洗臉、梳頭、進食等,另外開展搭積木、撿豆子等精細活動。④家庭社會支持:建立護士、患者及其家屬的信息交流網,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關注患者情緒,了解其情緒狀況并給予精神支持,有異常及時與醫院取得聯系;指導家屬及時消除負面情緒,營造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有條件者引導親友陪伴患者,與患者有效溝通。
1.2.5 效果評價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10]與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11],兩量表均有20 個條目,粗分20~80,最終得分為粗分×1.25,焦慮、抑郁程度與得分呈正比。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評估采用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12],共10 個評定項,得分為0~100 分,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與分值呈正比。干預期間,觀察兩組死亡及失訪情況。
采用SPSS 22.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均存在死亡及失訪的情況,但兩組死亡及失訪例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死亡及失訪情況比較(例)
干預后兩組SAS、SDS 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分,)
注: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
干預后,兩組Barthel 指數均高于干預前,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5。
表5 兩組干預前后Barthel 指數比較(分,)
表5 兩組干預前后Barthel 指數比較(分,)
FMEA 具有前瞻性,可用定量方法發現和分析潛在問題,并制訂有針對性的措施,具有很高的預防價值[13-14]。大量研究[15-17]表明FMEA 能提高護理質量。目前,針對患者負性情緒的風險管理并不完善。FMEA是一種良好的風險管理方法,若能有效運用FMEA,建立腦梗死患者的負性情緒風險管理方案,對降低患者負性情緒、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擁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將FMEA 與護理相結合,對腦梗死患者進行干預,結果提示基于FMEA的護理模式可有效緩解腦梗死患者負性情緒,改善肢體功能。分析原因可能是應用FMEA模式有防患于未然的效果[18]。
本研究中護士、患者及家庭社會可導致失效模式的出現。潛在的原因可能是護患缺乏有效溝通,患者內心疑問和顧慮無法獲得及時解答,導致對本病發生原因、治療有效性產生質疑[19-20];患者既往無手術史,抗拒本病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加之肢體功能障礙嚴重,病后疲勞感的增加及擔心后期復發喪失治療信心[21-23];家屬長時間受經濟及生活負擔等的困擾導致情緒波動過大,進一步加重患者心理負擔[24-25]。良好的心理狀態是本病恢復的必要條件。本研究通過組建FMEA 小組,從健康宣教、生活習慣、日常活動訓練、家庭社會支持等方面進行干預,增加腦梗死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病發病機制、治療及康復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指導肢體功能鍛煉,促進其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形成,且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密切的溝通聯系,加速患者的康復進程[26-28]。結果顯示,試驗組負性情緒低于對照組,日常活動能力高于對照組,提示基于FMEA的護理模式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利于患者預后轉歸。
綜上所述,基于FMEA的護理模式可有效緩解腦梗死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促進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其日常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