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詠梅 谷紅蓮 張 梅 林 瑩 葛明潔
1.安徽省淮北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一科,安徽淮北 235000;2.安徽省淮北市人民醫院護理部,安徽淮北 235000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種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類型,臨床主要表現為長時間胸痛、胸悶,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能迅速恢復冠狀動脈供血功能,改善臨床癥狀。但術后仍有再發心絞痛、心肌梗死的風險[2-4]。心臟康復訓練是多種協同的綜合干預措施,能夠有效保護心臟功能[5-6]。但標準訓練量難以滿足患者個性化的康復需求,需要早期強化康復訓練支撐[7-8]。本研究分析早期強化心臟康復訓練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選擇2017 年5 月至2018 年8 月安徽省淮北市人民醫院收治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8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ST 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9]相關診斷標準;②發病12 h行PCI術;③年齡<70歲。排除標準:①合并認知障礙;②伴嚴重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③合并心臟瓣膜病或急性肺栓塞;④合并嚴重循環系統、呼吸系統、腦血管疾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同意后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均給予急性非ST段心肌死PCI術后患者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健康宣教、心理干預、用藥管理、并發癥預防等。根據《中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康復程序(試用稿)》[10]制訂早期心臟康復計劃,對照組給予標準運動量的早期常規心臟康復訓練,干預組在循序漸進的原則下,采用早期強化心臟康復訓練,見表2。同時嚴格控制早期心臟康復訓練暫停指征:①訓練中出現氣促、胸痛、心悸、嚴重心律失常;②活動后收縮壓上升≥30 mmHg(1 mmHg=0.133 kPa),或 舒張壓下降>10 mmHg;③心電圖ST段下移>0.2 mV,或上移≥0.1 mV;④伴有Ⅱ~Ⅲ度房室傳導阻滯。
表2 兩組早期心臟康復方式
①心功能:干預前,隨訪6 個月,采用彩色多普功檢測儀(美國ALT 公司APOGEE800型)測量左心室收縮期容積(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室壁運動積分指數(wall-motion score index,WMSI)。②終點事件:統計兩組惡性心律失常、心絞痛、心力衰竭、猝死等發生率。③生活質量:干預前、隨訪6 個月,采用心肌梗死多維度評估量表(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scale,MIDAS)[11]測評,包括軀體活動等7 維度共35 個條目,每條目評分0~4 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差。量表Cronbach’s α=0.852。隨訪6 個月,心功能檢查及生活質量測評均通過上門隨訪完成。
采用SPSS 21.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LVESV、LVEDV、LVEF、WMSI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隨訪6 個月,兩組LVESV、LVEDV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LVESV、LVEDV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LVEF 較干預前升高,WMSI較干預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組LVEF 高于對照組,WMSI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比較()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比較()
注:LVESV:左心室收縮未期容積;LVEDV: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VEF:左心室射血分數;WMSI:室壁運動積分指數
兩組均未發生猝死。干預組終點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4。
表4 兩組終點事件比較[例(%)]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隨訪6 個月,兩組生活質量評分較干預前降低(P <0.05);且干預組軀體活動、情緒反應、依賴性、飲食、MIDAS 總分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5。
表5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5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MIDAS:心肌梗死多維度評估量表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內膜下發生心肌缺血損傷,及時PCI術可通過恢復心肌血供挽救瀕死心肌,但仍有8%~38%患者未能恢復正常心功能[12-13]。早期心臟康復訓練能改善患者缺血心肌血供、減少心血管事件,降低心肌梗死后死亡率[14-16]。
對于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常規早期心臟康復訓練目的在于保證早期心臟康復訓練的安全性,但也存在訓練強度不足的弊端[17]。如何設計個體化心臟康復程序以保證早期心臟康復效果,是醫護工作者共同關注的課題[18-20]。韓煦等[21]通過對102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PCI術后患者對照研究中,報道強化心臟康復訓練可改善患者LVEF,降低主要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本研究中,干預組從術后第1 天開始就增加雙側肢體主動活動訓練,第2 天開展床上活動及病房慢走,從第4 天開始訓練方式比對照組提前2 d,第8 天后,病區行走量大于對照組。結果顯示,干預組LVEF 高于對照組,WMSI、惡性心律失常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早期強化心臟康復訓練有效性與安全性都值得肯定。
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生活質量整體水平低下[22-25],MIDAS 是評估心肌梗死特異性生活質量的工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1]。本研究中,干預組情緒反應評分、依賴性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早期強化心臟康復訓練更容易被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所接受,并增強康復訓練依賴性。多項研究[26-30]指出,早期強化心臟康復訓練還可通過拮抗冠心病炎癥浸潤、調節糖脂代謝等途徑,恢復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體力,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這也可能是干預組、飲食、MIDAS 總分低于對照組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早期強化心臟康復訓練應用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中,能夠促進其心功能恢復,降低術后主要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需要注意的是,應當嚴格把握早期心臟康復訓練的納入標準并嚴格控制康復訓練暫停指征,以免訓練不當反而加重心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