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能力是一種高級行為能力。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客觀要求。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在培養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綜合改革。在培養目標層面,重點解決“要不要”的問題,把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作為優先目標;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方面,解決“會不會”與“愿不愿”的問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與創新型人格;在教育制度層面,解決“讓不讓”的問題,通過改革學生考試評價制度和學生管理制度,為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良好制度條件。
關鍵詞:創新能力;教育目標;課程;教學方法;教育制度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新時代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引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人才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基礎資源,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必須加強創新人才培養。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教育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激發好奇心、想象力,培養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善于奇思妙想并努力實踐,以創造之教育培養創造之人才,以創造之人才造就創新之國家。
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客觀要求。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在培養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綜合改革。
在培養目標層面,重點解決“要不要”的問題,把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作為優先目標
創新能力(Creativity)也稱為創新性、創造力、創造性,創新能力是一種高級行為能力,是人類心理機能的高級表現。進入21世紀,國際創新能力的競爭更為激烈。在世紀之交興起的高等教育改革運動中,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地把培養創新人才作為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
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首先要解決觀念與認識問題,高校要充分認識到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價值:一是對于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全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以創新為動力與引擎,國家高質量發展尤其是國家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必須以創新能力為支撐。二是對于人的高質量發展的價值。人是理性的動物,能思維有思想,創新能力是人的最高級的認知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是促進人的自我實現的必經之路。三是對于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一些高校依然在致力于培養“會考試的人”而不是“會創造的人”,并沒有把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放在突出位置。以培養應試能力為核心的教育沒有國際競爭力,也不利于大學生個體的發展。高等教育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真正把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作為重要目標,而不只是放在口頭上。當前需要痛下決心,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從“分數掛帥”轉向“創新為王”,切實解決“唯分數”“唯升學”(如本科學習只是為了考研)的頑瘴痼疾。
創新能力是能夠培養與提升的。研究表明:創新潛能并非某些學生所獨有,在一定條件下,學生的創新潛能可以發展為創新能力,已有的創新能力也可以得到提升。而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學生的創新潛能則會被壓制,這說明“教育既有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壓抑創造精神的力量”。[1]
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不可隨意而為,要根據創新能力的概念框架、圍繞創新行為的影響因素,有理有據有序展開。創新能力是多維度的,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與結果,是人創造出新穎且有用的理念、想法、程序或者事物的能力。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受三個因素影響:一是創新性思維,創新成果是思維的產物;二是創新型人格,如動機、興趣等,為創新行為提供動力;三是創新型環境,外部環境對于人的創新型人格、創造性思維會產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其中,創新性思維涉及“會不會”創新;創新型人格涉及“愿不愿”創新;環境因素涉及“讓不讓”創新。
因此,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除了在教育目標層面,解決“要不要”創新能力的問題外,還要重點關注以下問題:在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層面,研究如何通過具體的課程與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與創新型人格,解決“會不會”與“愿不愿”的問題;在教育制度層面,改革評價、考試、管理制度,為學生創新性思維與創新型人格的培養提供激勵,為學生創新性思維與創新型人格的施展、為學生創新性行為過程的生成提供激勵,并對創新性成果予以激勵,核心是解決“讓不讓”的問題。
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方面,解決“會不會”與“愿不愿”的問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與創新型人格
創新性成果是創新性思維(Creative Thinking)的產物,創新能力的核心成分是創新性思維。創新性思維并非神秘莫測、無規律可循的思維類型,是可以通過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改革予以培養的。培養創新性思維,主要是培養發散性思維和聚合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元認知能力等思維類型。
發散性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又稱輻散思維)的基本性質是形象思維,其思維基礎是想象和聯想能力。它不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也不追求問題解決的唯一正確答案,它試圖就同一問題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聚合性思維(Convergent Thinking,又稱輻合思維)以邏輯思維為基礎,它十分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一種有條理、有范圍的收斂性思維。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一種理性的、反省的思維,它用于分析各種論爭、識別各種謬誤和偏見,根據證據得出結論,是人們應對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錯覺、欺騙、迷信的保證。
創新性思維是一個認知過程,既然如此,元認知能力(Metacognition)就將作為它的基礎并對其產生影響,創新性思維過程中應當有一系列加工新信息和使用原有知識基礎的元認知策略。元認知能力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對于思維的思維,即在認知活動過程中,及時評價、反思、監控思維活動的進展、策略、不足與效果。
創新性思維訓練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一是能使用多種“觀念創新的技巧” (Idea Creation Techniques),如學會使用發散性思維方法之一的頭腦風暴法。二是能提出新穎且有用的觀念。三是能運用元認知技巧,詳述、改進、分析與評價自己提出的觀念,使創新性最大化。[2]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第一,通過開設“專門”的思維課程,培養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就要求在課程結構中,給予思維訓練課程以一席之地。國家層面應該開發相關課程標準,并編寫相關教材。通過專門課程,盡可能系統地介紹發散性思維和聚合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元認知能力的相關技能技巧,提供具體的案例或范例,并提供機會讓學生充分訓練與應用這些技能。
第二,在各門學科的課程與教學中,“融入”創新性思維的訓練內容。這種方式更加易于操作,也更有實效性。將思維訓練和學科教學結合起來,使思維的培養更加具體化和現實化。這就需要改造傳統學科課程的內容結構與教材的呈現方式,在傳統課程的建設中有意識地滲透和融入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素材,使傳統課程舊貌換新顏,真正轉變為可以培養創新性思維能力的融合課程。[3]
在課程內容選擇與實施教學時,不要把知識學習與創新能力培養對立起來;不要把記憶能力與創新能力對立起來。沒有一定的被記住的知識為基礎,創新性思維的靈活性和跳躍性、廣度和深度都是很難實現的。結構化知識(知識網絡)、通過問題情境獲得的知識、能夠學以致用的知識,都是能夠促進創新能力發展的知識。而碎片化的知識、通過死記硬背獲取的知識、應付考試的知識,則無此功效。
第三,通過改進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品質。大量研究證明:“精心設計的訓練項目,亦即那些聚焦于培養創新性思維技能的、基于真實情境的專題研究項目,最有可能提升創新能力”。[4]例如:“以問題為本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以及“項目化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也簡稱PBL)與傳統教學不同,強調問題情境創設與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尤其有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深度思維外,還要鼓勵學生提問題,在培養思維能力方面,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創新型人格(Creative Personality)為創新活動提供內在動力,是創新行為的“發動機”,包括高度的自覺性和獨立性、強烈的求知欲與好奇心、濃厚的興趣與動機等。在創新型人格特征中,動機尤為重要。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的主要特征為對活動本身的興趣,而外部動機的主要特征為關注外在的獎懲。動機是使人們從事創造性活動的內驅力,可以驅使個體專注于所從事的創造性活動,促使個體在創造性過程中提高對特定事物之間聯系的敏感程度,拓展自身可利用的資源范圍,尋求各種潛在的幫助,愿意承擔風險去嘗試問題的不同解決方式。研究表明:如果被試喜歡所干的工作,會表現出較高的創造性;內部動機取向的被試會表現出更多的創造性。[5]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型人格,關鍵是改革教學方式,要點如下:一是保護并激發好奇心。鼓勵學生提問題,善待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其好奇心得以釋放與呵護。二是盡量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通過課題研究、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保護和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三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鼓勵學生提出與眾不同的個人看法與見解,給學生留出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四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自我效能感。創造力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身完成特定創造性任務所具備的能力與信心的自我評價。簡而言之,就是個體在創新能力方面的自信心。要增強學生在創新能力方面的自信心,可以通過表揚、鼓勵等方式。
在教育制度層面,解決“讓不讓”的問題,為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良好制度條件
制度是社會的博弈規則,是人為設計的、塑造人們互動關系的行為規范。通俗講,制度主要關注的是“讓不讓”問題,即制度安排“讓不讓”人去創新,能否為創新行為提供激勵與約束、提供動力與壓力。
當前,大學生評價考試制度和管理制度嚴重束縛創新性思維和人格的發展,他們被“考(烤)糊了”“管死了”,沒有時間空間也沒有內在動力去創新。因此,為解決“考(烤)糊了”和“管死了”兩個突出問題,就要大力改革評價考試制度和管理制度。
第一,改革評價和考試制度,用好評價考試這個“指揮棒”,不再只“以分數論英雄”,把學生創新性思維與創新型人格作為重要考評內容。不能過于重視書本知識的掌握、過于重視記憶能力的訓練,要由考知識向考能力轉變,尤其向考創新能力轉變。要重點加強大學生創新性思維、創造型人格、創新性成果的評測。此處主要介紹發散性思維測驗、遠距離聯想測驗、創新型人格測量、創新性成果測評。
發散性思維測驗要求被試對開放性問題進行回答,盡可能多地羅列答案,如“列出有輪子的物體”等。其假設是:個體創新能力越高,越能從多角度思考并解決問題。發散性思維測驗分為語言測驗、圖形測驗以及動作測驗。發散性思維測驗適用于各個年齡段,是應用最為廣泛的創新能力測驗形式。遠距離聯想測驗(Remote Associates Test,RAT)基于的假設是:創新性思維的本質是聯想,個體有聯想等級的差異,創新能力高的個體能夠聯接距離更遙遠的要素。遠距離聯想測驗一般由30個項目構成,每個項目包括三個詞匯,要求被試根據所呈現的三個詞匯進行聯想,填入與之相關的新詞。遠距離聯想測驗更著重于聚合性的創造力品質。創新型人格方面的測量主要針對態度、興趣等心理品質。例如:“探究興趣問卷”測量獨立性、冒險性、好奇心、幽默感、興趣和愛好等。此類測量他評形式與自評形式都有。創新性成果測評是對成果的新穎性和有用性程度的評價,有專家評價法和自我評價法兩種形式。其中,自我評價法對于引導學生主動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很有價值。自我評價法采用各種創造力成就問卷、創造力行為清單等。[6]
以上關于創新能力的評測,可以廣泛應用于包括學生評價考試在內的教育情境之中,“廣而言之,發散性思維與遠距離聯想測驗經過改進,可以融入課程內容之中去,也可以為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提供方法和技術支持。創新性成果測評和發散性思維測評都可用于高利害情境中,如可以用于升級、入學測試,或者英才學生的安置。而自我評價對學生的自我發展與自我導向特別有價值。”[7]大學生的評價與考試,需要積極吸收這些測評成果,增加對于學生創新性思維、人格、成果的考察內容。另外,還要加強對于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考評,提高其理性思維水平。
第二,改革針對學生群體的教學與管理制度,推進民主管理與教學民主,建立民主型師生關系,營造自由、寬松的校園和課堂氛圍,為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與文化環境。調研表明:學生認為在課堂中教師“耐心解答,共同探討”“肯定學生的想法,鼓勵大家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視時間是否夠用而定,如時間不夠,下課再討論”屬于民主型師生關系;而“認為這是搗亂,加以訓斥”和“為保住‘面子,自圓其說,為自己辯解”屬權威型師生關系;而“不予理睬,繼續講課”和“敷衍過去,說‘下課再研究”則屬于放任型師生關系,其中,只有民主型師生關系才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8]
改革學生管理制度。改變學生管理的目標,由“關注秩序”轉向“追求卓越”,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學生管理的核心目標。改變“唯分”“唯書”“唯上”“老實聽話”就是好學生的觀念,熱愛和鼓勵那些善疑好問、愛發表自己獨立見解的學生。對那些富有創造性的學生偶爾表現出的某些不守規矩的個別言行要容忍,并加以正確引導。[9]促進學生自主管理、自主發展,堅決反對以管卡壓為特征的“虐辱管理”,這種管理會對個體的創新能力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10]
如果說,學生評價與考試制度是直接針對學生發展“結果”的;但是可以倒逼教育教學“過程”的變化。那么,針對學生的民主管理與教學民主則是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學“過程”并使之富有生機與活力的。評價考試制度給過程變革提供“拉力”,民主管理與教學民主帶來“活力”。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在教育目標、教育教學過程、教育制度等方面同時發力,解決“要不要”“會不會”“愿不愿”“讓不讓”等問題,通過綜合改革實現培養效能的最大化。
本文系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自主選題資助項目“21世紀我國教育發展方式轉變與教育管理改革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上海師范大學外國教育研究室,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79:205
[2]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P21 Framework Definitions[EB/OL]. [2021-08-17].http://www.p21.org/ about-us /p21-framework.
[3]褚宏啟.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整體設計與策略組合[J].教育研究,2017,38(10):21-28,58.
[4]ISAKSEN S G,TREFFINGER D J.Celebrating 50 years of reflective practice: Versions of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J].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2004,38(2):75-101.
[5]薛貴, 董奇, 周龍飛,等. 內部動機、外部動機與創造力的關系研究[J].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1(1):6-11.
[6]CARSON S H,PETERSON J B,HIGGINS D M.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Creative Achievement Questionnaire[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005,17(1): 37-50.
[7]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What We Know About Creativity: Part of the 4Cs Research Series[EB/OL]. [2021-08-17].http://www.p21.org/our-work/4cs-research-series/creativity.
[8]六城市中小學生創造力培養聯合調研組,傅祿建,王維虹,等.六城市中小學生創造力發展現狀調查報告[J]. 上海教育科研, 2010(6):4-9.
[9]俞國良, 侯瑞鶴. 問題意識、人格特征與教育創新中的創造力培養[J]. 復旦教育論壇, 2003(4):11-15.
[10]貢喆, 劉昌, 沈汪兵. 有關創造力測量的一些思考[J]. 心理科學進展, 2016, 24(1):31-45.
(作者系北京開放大學校長)
[責任編輯: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