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儉


摘 要: 以南梁紅色文化與隴東民間藝術資源為主體核心要素,對其進行深入挖掘,并通過前期的搜集整理和歸納,提取文創設計中所需元素,以分解與重構的藝術手法進行再設計,同時結合實地市場現狀與消費群體結構、社會審美趨勢等調研分析,修正完善實際具體產品的設計方案。設計出包括動漫形象、紅色旅游周邊產品、城市形象宣傳周邊產品、當地博物館文創產品、紅色文化時尚產品、特色農產品包裝設計、紅色主題手作活動等一系列具有相應知識產權和技術專利的文創及周邊產品,并以實踐為基礎提出相應的方法與策略,再按照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初步的產業化開發。項目以互聯網為主要載體,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商業模式。其中線上經營模式主要利用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網店、網站等,線下經營模式以實體店與藝術工作室為主。
關 鍵 詞: 南梁;紅色文化;文創設計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具有強大的支撐和引領作用[1]。而紅色文化是實現中國夢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帶領全體人民進行民族獨立和建立無產階級政權過程中創建的文化精神。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文化繼承與創新為出發點的文創設計項目研究與創業實踐都是極具現實意義的。同時,時代也賦予了它前所未有的優勢與動力。
一、市場環境分析
2000年,我國提出文化產業的概念。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要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提出要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并提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綱領性要求,明確指出到2020年的文化改革發展奮斗目標,將文化產業定位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一重要部署使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得到不斷強化,為文化產業大發展帶來了機遇。
2005~2014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1.3%,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從20世紀90年代起步,在2014年時達到2570個園區的頂峰。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我國文化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基地為龍頭,以省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為骨干,以各地特色文化產業群為支點,共同推動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格局[2]。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金融危機背景下產業結構調整的內在驅動,使得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呈現出了全面發展的態勢,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的發展模式。因此,文創產品的設計與文創產業的開發擁有一個非常良好的發展機遇和生長環境。同時,文創產業的發展逐漸蓬勃,出現了一批極具文化特色又備受消費者喜愛的文創產品,特別是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的火爆,更是將文創產業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里程,也為文創產業的開發研究提供了成功的實際案例。
今天的文化產業在引領社會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們越來越感興趣于文化和文化生活。文化是生產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世界,文化、經濟、政治在世界各國的綜合國力競爭中凸顯舉足輕重的作用。現今,文化建設被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已成為黨和人民的共識,“十二五”期間將是我國文化大發展的緊要機遇期,必將掀起我國文化建設的新高潮[3]。
二、市場需求分析
隨著作為南梁紅色文化發源地的隴東地區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腳步的邁進,急需要一批鮮明而有力的城市名片為其代言。隴東的紅色文化、農耕文化也極具地方特色。然而相應的文化產品卻極為單一,僅停留在傳統的香包刺繡等工藝品的加工制造上,并且這其中也有大量的制造粗濫、簡單模仿、缺乏內涵的商品,市場競爭力薄弱,并且在年輕消費群體中的購買力極弱。因而急需一批既能展現本土文化內涵又與時俱進、符合年輕人審美與喜好的具有新鮮活力的文創產品,來填補當地在此產業上的市場空白。
另一方面,就實地調研結果與現狀分析總結來看,南梁紅色旅游資源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公共設施落后和服務質量不高、吸引力單一,相應的文創和周邊產品設計領域還處于絕對空白。因此,本研究與實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以上現狀,對南梁紅色文化的繼承與傳播,以及宣傳與普及起到積極作用。通過對紅色文化進行設計開發,能夠更加全面地實現紅色文化的教育意義的基礎功能,加強紅色文化與大眾和市場的聯系,增強消費者與紅色文化遺產的互動關系,最大化地開發紅色文化資源,讓大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加了解紅色文化內涵,吸引大眾消費,滿足當前社會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同時,也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具有“名片效應”,在促進本地區文化特色發展的基礎上,帶動消費,順應城市轉型發展需要,與當地紅色旅游相配套,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后補力量。逐步建立起“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的發展模式,可在此基礎上逐漸擴大產業經營范圍、豐富產品形式、增強市場競爭力。
然而,對于隴東紅色文化、農耕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來說,其雖然已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在前,例如故宮博物院文創、中國博物館文創、甘肅博物館文創、敦煌研究院文創等。這些優秀案例開創了一個思路新穎、定位明確且市場效應極好的文創設計與開發之路。但是,就隴東本土來講,擁有著豐厚的人文土壤,有著獨特的紅色文化和農耕文化,卻在文創開發上是一片空白。
三、消費群體分析
四、產品設計
(一)整體設計思路
(二)可開發的產品類型
1.卡通形象
(1)卡通周邊產品:盲盒、鑰匙扣、書簽、布偶玩具等。
(2)網絡表情包:動態、靜態網絡表情。
(3)形象推廣大使:用于公益廣告宣傳片、宣傳冊或景點形象推廣等。
2.辦公用品及文具
政治學習筆記套盒、便簽夾、U盤、手賬本等。
3.潮流時尚新品
棒球帽、文化衫、帆布包、帆布鞋、手繪滑板、手鏈、手機支架等。
4.民俗文化創意手作
結合民間藝術元素與傳統民俗文化的創新再設計:刺繡皮具設計制作、壓驚掃帚掛件、虎頭別針、滿月禮盒等。
5.農副產品包裝設計
6.紅色文化體驗活動
(1)研學活動課:古法造紙、扎染、版畫等。
(2)親子活動課:陶藝、手工手賬本制作、羊毛氈體驗課等。
五、創新性說明
(一)項目特色
1.通過深入發掘分析具有南梁特色的紅色文化符號,對文化符號分析分類再整合,選擇在制作南梁紅色文化創意產品中適合的紅色文化符號,選用合理的形式對文化符號進行設計安排,以南梁特有的文化符號為基礎設計具有南梁特色以及紅色文化內涵的文化創意產品。
2.以具體的設計實踐方案為項目主體,并以初步的受眾反饋與市場活動進行檢驗。
3.針對南梁紅色文化完成不同類型的具體的文創產品實例的設計方案,其可用于實際生產應用,可對南梁紅色文化宣傳、紅色旅游發展起到實際的積極作用。
4.加強紅色文化與大眾和市場的聯系,增強消費者與紅色文化遺產的互動關系,最大化地開發紅色文化資源,讓大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加了解紅色文化內涵,吸引大眾消費,滿足當前社會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5.理論研究與設計實踐相結合,既解決了理論層面的問題,總結規律,研究方法,為提升相關文化創意產品數量、種類、創新等提供實踐操作的經驗積累和相關理論支持,又以具有現實意義的設計實例為理論支撐,同時也有實實在在的產品成果用于實際的產業開發與市場拓展。
(二)創新點
1.以南梁紅色文化與隴東民間藝術為核心要素,這就確定了本項目的出發點與基本原則就是原創性和獨創性,在某種程度上也填補了該方向研究的空白。
2.打破常規,將傳統元素與時尚現代風格相結合,關注現代人消費傾向與心理需求,突出創意。
3.將研究與設計成果用于創業實踐,組建創業團隊、建立工作室,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運營方式,開發相關網絡平臺。[4]
4.充分挖掘鄉土資源,突出作品的藝術特色與風格,傳承民間傳統工藝,公益扶貧與文化傳承雙收。[5]
六、預期效應與發展前景
首先,可以促進隴東紅色文化的傳播。通過對紅色文化進行設計開發,更加全面地實現紅色文化教育意義的基礎功能。
其次,加強紅色文化與大眾和市場的聯系,增強消費者與紅色文化遺產的互動關系,最大化地開發紅色文化資源,讓大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加了解紅色文化內涵,吸引大眾消費,滿足當前社會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最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名片效應”,在促進本地區文化特色發展的基礎上,帶動消費,順應城市轉型發展需要,與當地紅色旅游相配套,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后補力量。逐步建立起“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的發展模式,逐漸擴大產業經營范圍、豐富產品形式、增強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關冠軍,劉慧,王旭東.紅色文化品牌塑造: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19.
[2]鐘蕾,李楊.文化創意與旅游產品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1.
[3]章祺.“紅色文化”文創產品的研究與應用[D].北京印刷學院,2017.
[4]呂鋒,曾憧杰,周越.“互聯網+”語境下文創設計新媒介研究[J].包裝工程,2017,2.
[5]何慧娟,夏曉青,閭輝.地域紅色文化元素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