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燁
摘 要: 《小提琴協奏曲》是阿爾班·貝爾格的最后一部完整作品,不僅僅是為了紀念他朋友的孩子——少女瑪儂病逝的悼亡之作,也是為自己所作的安魂曲。本文旨在通過對《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背景、所詮釋的人文寓意、所展現的形式與內容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從而歸納性地對小提琴協奏曲的演奏風格與意境進行分析。
關 鍵 詞: 小提琴協奏曲;演奏風格;意境;人文寓意
在傳統認知中,序列作曲技術通常被簡單地看作是一種數學式運算或數字式的游戲,而貝爾格以其《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成功向世人證明,系列作曲技術能夠與調性音樂相結合。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夠與重大題材在表達上相結合,高度風格化的民間音樂也能夠與系列作曲技術進行一個好的融合。小提琴協奏曲包含著獨特的創作體會與別具一格的創作風格,演奏風格上與其他的同時期的曲子有很大區別。而《小提琴協奏曲》濃郁的抒情風格與深厚的情感表達使其很受聽眾歡迎。
一、貝爾格《小提琴協奏曲》的人文寓意
貝爾格小提琴協奏曲是一部純音樂作品,但是其中蘊含著很強的敘事性,作品本身所描繪的故事畫面感極強,通過作品能夠很清晰地看出作品中所要刻畫的少女瑪儂的形象以及她從無憂無慮到病逝整個過程。同時也不乏戲劇性,人文寓意強烈,給聽眾以共鳴和沖擊。
(一)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是由瑪儂病故激發靈感的協奏曲。寓意生與死,蘊含著貝爾格對生與死的解讀,表達了對瑪儂的追憶之情,將人文寓意與情感內涵直接關聯。
(二)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貝爾格將許多隱晦的私人情感蘊藏在音樂中。是他一生情與愛的綜合表現。關于貝爾格的情愛,這些信息是通過許多學者進行考證得知的,很大程度上無法通過聆聽來獲取。
(三)第三樂章
在第三樂章中能夠看出貝爾格飽含悲觀情緒。悲觀情緒使得音樂作品表現出來的感情很沉重。在這一樂章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貝爾格心中是無盡悲哀的,他所經歷到的生、死、情、愛,不斷地沖擊著他的內心。他的身體狀況以及社會環境大背景都在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貝爾格在長期飽受煎熬和譴責之后,心理防線逐漸趨于崩潰,悲觀情緒逐漸上漲。
(四)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是整部作品情感的升華,使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得以拔高。這一樂章,寓意著慰藉,其中描繪了貝爾格面對宿命拼命搏斗,不低頭不放棄。同時又對死后的靈魂世界懷著憧憬,希望少女瑪儂死后靈魂歸于天堂。在這樂章中體現了他的宗教情懷,包含著對自身靈魂的慰藉,肉體雖死,靈魂不滅。
二、小提琴協奏曲的結構設計得異常精致
大體分為雙重二部構造。四個樂章在速度和節拍上都對稱明顯。
(一)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包含十小節的“前奏”,沒有厚重的織體與成型的曲調,同時在高音部分沒有連續的陳述完整的高音序列。[1]前奏整體給人的感覺是寡淡呆滯。以中間段G為例,中間段在第一樂章中篇幅最大,這一段主要是刻畫了一個青春活力的少女形象。少女形象的成功刻畫離不開這一中間段在結構上的巧妙。獨奏聲部充分發展、與其他樂隊交相呼應。其中還包括含有重復關系的四個階段。
(二)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主要是表現瑪儂朝氣蓬勃的青春生活,更進一步刻畫瑪儂的個人形象。在這一樂章主要通過三個獨立的主題互相作用,相互對比突出,來達到效果。將三個主題依次來看,[2]貝爾格在總譜上明確標記的第一主題為“詼諧曲”,主要建立在全音階動機之上。主要是由兩只單簧管與獨奏小提琴交替演奏,單靠兩只單簧管與獨奏小提琴還不夠,所以貝爾格安排了低音弦樂器撥奏音型來起到襯托作用。在B部分之后,便是第二主題,在第二主題內,高音弦樂器與獨奏小提琴先后奏出,五度循環關系是主要運用的音高。“維也納風格”是貝爾格表明的風格。第二主題過后緊接著便是第三風格,這是它第一次出現,它是“鄉村風格”,由倒影序列Ⅰ第1—9號音構成。單挑出“民歌主題”部分來說,在最開始的四小節內,圓號在低音區獨奏,與此同時相隔八個度以上的高音區還有小提琴在遙相呼應,除了這一對遙相呼應,薩克斯管也與小提琴互相襯托,一個音色朦朧緩緩入耳,一個極具穿透力。
(三)第三樂章
第三章的演奏風格是強烈的、狂暴的、讓人神經緊繃的,但同時也是充滿戲劇性的,他與前面的音樂風格存在很大反差,幾乎完全顛覆了之前的含蓄婉約風格。在第三樂章體現了貝爾格飽含悲觀情緒。這種悲觀情緒以一種非常強烈的形態噴薄而出。第三樂章可以分為兩部分,以第一部分來分析,第一部分的風格可以概括為“自由而華彩”。[3]具體來說,在第1小節,序列原型的5-12號音分成四個大、小度的層次,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依次進入,緊接著第二小節接入獨奏小提琴。整個小節由低到高的順序節奏將基調定在了強烈痛苦。以這種形式展現了瑪儂生病時候的痛苦,同時在另一方面體現了貝爾格內心的痛苦掙扎。
(四)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的整體風格是莊嚴端莊肅穆的。巴赫原作的歌詞“我心已足!主啊,如果你愿意,就讓我去安息!”被貝爾格附在了總譜的相應位置,同時還在獨奏小提琴聲部上加了B大調的調號以此來強調沒有任何規則可以來局限音樂表達,也就是說音樂內容的表現可以不必拘泥于任何規則。單獨拿出第199-213小節來說,這幾小節相當于第四樂章的小結尾,在這里少女瑪儂的形象得到了升華,速度更慢、風格更沉靜的演奏讓基調慢慢變緩。第214-230小節是真正的尾聲,在這里力度變得更加弱,“圣詠主題”被反復引入,最后的小提琴獨奏結束全曲。
三、貝爾格《小提琴協奏曲》的意境分析細述
(一)標題性情節創造浪漫主義氛圍
在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音樂中,對于主觀感情的崇尚度很高。作曲家在進行音樂創作的時候,都會注意在曲子中加入自己主觀空想的因素,主要是為了表達自己某一種思想感情。所以,從貝爾格的《小提琴協奏曲》中可以看到,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標題性情節顯得很是突出。為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表達自己對18歲少女瑪儂的思念與痛惜,作者所安排的情節表現出來的是偏向19世紀浪漫主義氣息的故事安排。從第一樂章來看,通過在節奏上的一慢一快,分別表達了少女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少女遭受疾病折磨的痛苦,在深層次上表達作者對于逝者的深情思念與痛惜。這都創造出了不折不扣的浪漫主義氛圍。
(二)音樂素材充滿浪漫主義氣息
貝爾格在12音序列的作曲手法上開拓創新,既得到了勛伯格的真傳又開辟出了新的領域。在小提琴協奏曲中直接運用了兩個具有明確調性的傳統音樂素材,在發展空間上將十二音音樂進行延伸。這兩個傳統音樂素材給小提琴協奏曲注入了不一樣的音樂精華,將宗教神話中特有的浪漫灌入到音樂中去,可以說傳統音樂素材與曲子本身互相碰撞,帶來了不一樣的聽覺感受,使觀眾更能感受到其中深厚的感情與極具浪漫的氣息。這兩個傳統音樂素材分別是《李樹上的小鳥》與《這就夠了》,前者的運用是為了表現少女前期無憂無慮的生活,表達少女對于未來生活的美好盼望。后者是為了表現作者對于少女美好的期望,祈求少女靈魂進入天堂。通過傳統素材的引入,小提琴協奏曲的主題動機、調性傾向更加穩定,旋律更加連貫、流暢、優美,不再是支離破碎的片段式旋律,更易于讓聽眾接受。
(三)美學立場營造浪漫主義氣質
在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中,主觀情感是小提琴協奏曲的主要內容和表達。而作者所使用的每一個創造性說法都應該圍繞想要體現和表達出來的主觀情感進行。可以說對情感進行表達就是浪漫主義音樂藝術的本質所在,而這樣的觀點和浪漫主義時期對于音樂藝術的美學理念在其本質上基本上都是相同的。貝爾格在小提琴協奏曲中,所展現的是不折不扣的浪漫主義情懷。他渴望通過表達自身情感來得到觀眾的理解和認可。他既表達了對少女的懷念,同時還抒發了自己處于病痛面前的一種無奈和痛苦;既表達了對年輕少女的無限哀悼之情,也表達了對自己不久便要死去的悲傷。[4]因為他渴望這些情感能夠得到廣大聽眾的共鳴,他的小提琴協奏曲,能夠將19世紀的創造性作曲技巧和藝術表現手法和浪漫主義風格的藝術表現手法有機地融入其中,促使他的藝術表現手法更加具有了雙重性。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使得《小提琴協奏曲》在整部音樂曲子里面都營造了一種浪漫主義的意境。
四、結束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得,貝爾格的小提琴協奏曲的演奏風格與意境都是有著很明顯的特色。在題材內容的選擇、傳統音樂素材的應用、節奏把握、整體構造上都與浪漫主義時期的特色相近。在情感表達上也有著很深刻的內涵,第一章至第四章有著不同的意義,其情感也在不斷地升華,所表達的主題也不斷變化,但最主要的主題依舊是為了表達對少女瑪儂的懷念與對自身的安眠曲。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別寓意生與死、情與愛、悲哀、慰藉,深厚的人文寓意與獨特的演奏方法意味著貝爾格的《小提琴協奏曲》全曲都在一種很浪漫的意境中。
參考文獻:
[1]高航.貝爾格《小提琴協奏曲》過程描述與細部指要[J].北方音樂,2020(20):55-57.
[2]袁源.淺談貝爾格小提琴協奏曲[J].大眾文藝,2017(13):152-153.
[3]胡禹.貝爾格小提琴協奏曲動機設計的歷史性源起[J].戲劇之家,2017(11):63-65.
[4]伍翩翩.“雙重”的鏡像結構與“交織”的細節處理[D].武漢音樂學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