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義

摘 要: 黃楊木雕藝術在中國已經有著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它是一項國家級的非遺項目,是具有中國特色和地方本土特色的一項手工藝。黃楊木雕以立體圓雕為主,具有多點透視相融合的構圖,內容豐富,層次多樣,色澤淡雅,具有樂清黃楊木雕獨有的特色。但是隨著我們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黃楊木雕行業也有了新的發展,帶給傳統手工藝的是一種新的沖擊和威脅,黃楊木雕的傳承和創新邁入了一個新的困境之中,出現了一定的局限性。本人對現代新形勢下的黃楊木雕藝術的傳承和創新也有了一些屬于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希望通過本文與諸位分享。
關 鍵 詞: 黃楊木雕;非遺;傳承與創新
黃楊木雕來自浙江溫州樂清,是我國一項以其材料而取名的木雕品類。關于黃楊木雕的材質特征本文就不做詳細的介紹說明,本文主要是想表達自己從藝近30年來,對該行業的未來傳承和創新之路表達自己的體會和感想。
一、黃楊木雕的現狀與現有的問題
黃楊木的材料本來就是比較難得的,這就是為什么黃楊木雕能在具有欣賞價值的同時還能被各位收藏愛好者投資收藏。但是隨著高科技和大數據時代的發展,各類手工技藝正在逐漸消失,也包括了我們的黃楊木雕。黃楊木雕是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雕刻藝術,隨著高科技與大數據的應用,大量的機器操作代替了手工制品,這讓它漸漸地失去了它特有的藝術性和生命力,也失去了它固有的文化價值,讓它越來越處于社會文化的邊緣。[1]
(一)“木雕大師”之爭越來越激烈
對于“木雕大師”這個稱呼,有人表示支持,也有人持有反對態度,對于類似的榮譽很多人都是費盡心機去得到,然而這大大背離了他們一開始的初衷。怎么評定一位大師,大家都是各執一詞,但至少在藝術上應該有造詣的人,而且是被大家所尊崇的人,這是比較官方且大家公認的一種說法。也就是說,想要成為大師,至少在手藝上或這門理論學問上的造詣不能太淺,還有就是看一個人的品行。好的品行,人們自然更愿意去接近他,也更能從他的作品中得到體現。
(二)因為行業競爭的關系,也造成了很多作品知識產權的糾紛
目前,溫州的黃楊木雕主要分布在溫州、樂清、永嘉等地,也是算保護現狀較好的三個地區,三地的發展淵源基本源自樂清。經常會因為一些作品的產權問題發生一些糾紛,有很多作品都是互相抄襲,稍做改動,就批量生產,這也大大影響了同行之間情誼的深交,本該可以互相學習交流,這樣反而影響了同行之間學習的機會,形成了不良的氛圍。
(三)手藝人囊中羞澀,缺乏經濟支持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市場上很多的木雕都是機雕產品,在價格上占了一定優勢,從而影響了很多純手工制作的藝人。他們的作品一件價格在幾千甚至上萬的,這樣就大大影響了他們的銷量,有的藝人一年都賣不了幾件,而政府又沒有政策去支持手藝人,無疑是個不可忽視的難處。
二、黃楊木雕的創新與發展
現代社會在以非常快的速度發展,很多工藝品都能用機械去成批地制造出來,比如大量的機雕黃楊木雕工藝品。純手工雕刻與機雕形成鮮明的對比,現在市場上機雕的手工藝品越多,純手工雕刻的木雕工藝品也越來越顯得珍貴,猶如奢侈品。[2]
現代人的生活被忙碌與周而復始的工作占據著,沒有過多的時間與精力去關注手工藝這種傳統技藝。作為一種古老的非遺手工技藝,我們對木雕其實從未陌生,小時候家里的長輩就有做木工的,經常會制作一些手工木雕家具。然而事實上,作為承載著千年文化底蘊的非遺木雕,其背后的故事遠不止于此。
雕刻的藝術是用刀與木頭表達思想、賦予木頭全新生命的過程,一件好的作品要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選材是首要的,所做的作品要體現材料的美,尊重木頭本身的物理結構,不能因為創作而去創作。一件好的黃楊木雕作品,要有形、有意、更要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筆者用了30年去感悟一刀一刻,從中體會到木雕中獨特的魅力,在一次次的減法造型中,不僅能體會到作品“脫殼而出”的快感;甚至會因操作不慎削減過多,而感到懊悔不已;但也常會經過深入思考并創新,處理得當也可以獲得意外的驚喜。就這樣筆者沉浸在木雕的自我的雕刻與創新之中。
幾年前,筆者雕刻的一盞壺——《茶道》,在溫州市第三屆職業技能大賽暨“王統防雷杯”首屆木雕技能大賽上,榮獲大賽特等獎。
這次比賽的意義,對筆者來說,與其說是一次榮譽的收獲,更重要的是對創新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并開啟了自己創新、創作的高峰。《茶道》這件作品是按照提梁壺的造型創作的,這件造型給筆者帶來了名氣和榮譽,但筆者并沒有局限在這件作品中一成不變,而是通過創意,陸續創新了更多的以壺為題材的作品。筆者創作的以壺為主題的作品有《壽桃壺》《松子壺》《根意壺》《梅花壺》等等。主要根據他們各自原有的造型特征進行創新而創作的,與第一件壺相比,采用了圓雕、鏤雕、浮雕等多重技法的融合,呈現了立體的視覺效果,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動態美。
很多木頭在別人看來也許只是一塊丑陋的木頭,但在筆者眼里它就是一塊寶。在筆者的個人展廳里還有很多個人覺得比較滿意的作品。多年的雕刻經驗,讓我懂得一塊好的木頭能夠成就一件好的作品。
有一次筆者在福建尋找木材時,發現一個潮濕的雜木,上面布滿了苔蘚。“如果把木材橫著放,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精美的藝術品。”邂逅的第一眼,本人的腦海里就浮現出了對該作品大體的構思。在日常生活中,筆者常常會對著木頭思考,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美感。一次回老家,筆者看到老家的石磨后旁邊睡著一只貓,一下子就有了感覺。幾經雕琢,創作了黃楊木雕作品《春曉》,盤發的古典美女坐在石磨上,手里輕輕搖晃著扇子,神情微笑著注視前方,身邊,一只懶洋洋的小貓酣睡正香。另一塊相同的木頭,筆者創作了《平湖秋色》,與之前不同的是,把木頭做成了拱橋,讓美女坐在橋頭欣賞湖面的秋景。這是兩種不同材質的木頭的融合,也是一種創新,形成了一種視覺的反差,產生了藝術的美感。
藝術來源于生活,筆者的大部分作品都來源于生活中那些點點滴滴的小事,花鳥魚蟲,飛禽走獸,都給我的創作帶來了靈感,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學會讓作品說話,讓消費者接受。
《吉祥滿堂》是本人近兩年來創作的較為滿意的作品,作品采用根雕的形式,通過S線造型,表現3個小朋友攀爬在樓梯上,采摘葫蘆的童趣景象。尤其是攀爬在最上面的小孩,伸手采摘后褲子掉落,露出大半個屁股,讓人忍俊不禁。這塊木頭原材料很美,唯一的缺陷是上半部分60厘米長卻只有6厘米厚,并不適合雕刻,這也是圓雕處理上比較尷尬的。苦思冥想了很久,發現上半部分創作樓梯最適合,但一張樓梯顯得太靜態,需要一些動態元素的補充,讓畫面更有活力。于是《吉祥滿堂》得以面世,耳目一新的作品被收藏家看中,以高價收藏。
筆者之所以能夠在黃楊木雕領域一步步走向成功,能夠不斷有所創新、有所拓展,這與虛心好學、兼收并蓄有著很大的關系。本人常常深入田間地頭采風,尋找創作的源泉,虛心向大家請教,彌補自身的不足。現在的青年人很難再靜下心來創作,加大了黃楊木雕技藝傳承的難度。為了讓木雕技藝走進校園,讓更多的孩子從小就接觸這門技藝,筆者愿意將這門技藝傳授給他們。作為傳承人,就要盡到傳承人的義務,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盡責地把我們如皋的黃楊木雕手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年輕人走進木雕行業,讓這種古老藝術重煥異彩。
參考文獻:
[1]黃新珍.傳承國粹,書寫新篇——淺談木雕藝術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之路[J].天工,2017(6):158-159.
[2]王振北,趙利濤.嵩山木雕在中原民居中的精彩體現[J].黃河.黃土.黃種人,2016(12):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