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鵬 胡勇文
摘 要: 構筑人際關系交流的機構最早始于村落聚集,研究鄂東南地區宗族血緣型村落建筑的分布特色與成因,并以此來探索村落景觀的新模式、新方法。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關系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最穩定也是最具有向心力的群聚關系,受此方式影響下,形成了以血緣宗親為主體的一系列獨特的建筑布局與特色造型。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探尋在不改變建筑特色的前提下通過景觀改造達到新舊傳承完美銜接是本課題研究的目的。
關 鍵 詞: 血緣型傳統村落;民居建筑;耦合模式
一、湖北宗族血緣村落建筑產生
“族者,湊也,聚也。謂恩愛相流湊也。上湊高族,下至玄孫。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為親。生相親愛,死相哀痛。有會聚之道,故謂之族?!薄白谡?,尊也,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通過宗族血緣來進行維系人際關系的模式在中國世代沿襲,具有極強的族人穩定性與向心性。
湖北傳統村落中最主要的一個特征是“一村同姓”,同一個姓氏的族人長期甚至世世代代定居在此,經過長時間的勞作交融,形成了牢固的以宗族血脈為紐帶的宗族血緣式群落。家族祠堂一般是當地村落最重要的建筑,不僅僅象征著家族的繁榮昌盛,更能團結宗族、追本溯源。
村落重要的祈福祭祀以及表演都是通過宗族祠堂舉行。祭祀,自中華民族有史以來就是最重要、最莊肅的儀式,是祈求上天給予風調雨順的寄托,也是溝通逝去家先的哀思。宗族血緣制度最核心的是家長制,家庭的家長是父母,所謂“父母命,不可違”。宗族的家長是族長,族長是宗族的最高權力體現,但族長的權力行使是受到制約的,只有通過宗祠才能行使族長權力。最初的小戶村落中心建筑基本都是由宗祠開始,以宗祠為中心向四周進行擴散,分布到其他公共建筑 [1]。
二、鄉村景觀與村落建筑耦合模式探究
在中國廣袤的鄉村大地上,因為當今區域及各地現代化程度的區別從而出現了不同地域之間村落變化多姿多彩。在現代化程度不斷加快的今天,鄉村因為城市化的原因導致諸多方面受到了沖擊。其中包括了對鄉村景觀以及村落建筑產生的影響。不少的外出務工人員導致了農村大量的勞動力流失,同時城市化的沖擊讓不少有特色的古建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感的,沒有特點的建筑樣式。
對于建設美麗鄉村,其重點在于完好繼承保留中國優秀傳統的同時,還要融合現代村落模式,來創造傳統且不失美好生活,將二者相統一的耦合模式。
(一)政策層面的體現
自改革開放延續至今,湖北省當地農村人口經濟收入不斷上升,不少外出務工和在外打拼的村民掙錢后因為種種原因進行老屋的翻新和重建,越靠中心的房屋建筑越老舊,少人居住??拷蹇冢苓吂穬蓚却A⒅芏喱F代化的建筑,當今人口劇增、經濟化水平不斷增長,鄉村勞動力大量流失,呈現出一種由聚集轉為向外轉移的“人口遷移”的現象。
針對這些現象,在當今“鄉村振興”的步伐下,國家將經濟建設的主要精力投放到農村建設中,由政府單位牽頭,對多個地區的村落進行試點活化改造。改造的要點在于村落活化過程中,如何更好地保存鄂東南地區傳統村落的文化脈絡。
現今湖北傳統古村落面對最大的挑戰之一便是“空心化”嚴重的問題,政府的資金投入只能在暫時在物質上將問題得以暫緩,并不能徹底解決“空心化”問題的根源。很多古村落的改造過于注重改善居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往往忘記了村落聚集源于千百年來扎根于中華兒女心中的宗族觀念。在改造的過程中,不斷被“一刀切”代替原有中國古建筑的獨特風味,使得改造后的村落“千篇一律”、家家雷同。
村落的改造應符合當下時代的變化,既要提升物質生活,也要保證精神生活的豐富,保證村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各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印記,同時讓宗族血緣村落的居民能夠加深對家先文化,宗族文化的認同感。湖北傳統村落中宗族血緣型古建筑、古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不單只是限于它的材質解構及皮囊,同時也是對宗族文化、血緣文化的認同與繼承[2]。
(二)經濟層面的支撐
隨著當下倡導的振興鄉村進程不斷地發展,現代旅游業也開始源源不斷地進軍鄉村市場,打造了不少現代農村旅游熱點的成功案例。同時鄉村旅游也不再僅僅是開發農家樂產業等體驗模式,而是開始致力于去挖掘鄉村文化、鄉村建筑特征、鄉村景觀風貌等更深層次的財富。
由于不少湖北古村落村民對村落本身的文化認同感不強,不少村民自建住宅的行為無疑是對當地建筑風貌產生了難以挽回的損失。根源的解決辦法是要讓村民能夠產生對村莊文化的認同感,同時讓居民能從中了解到村落的歷史價值還能多元呈現旅游價值。具體的做法包括盡可能保留傳統建筑的風貌,以及在后續景觀設計當中圍繞這些特點進行放大,保持景觀與建筑的一致性和趣味性。
鄉村旅游的出現是因為鄉村景觀在現下是一個有前景的可用資源。具有經濟價值,能夠吸引資本的注入。這一方面是現代城市化對鄉村以一種更為緊密的形式侵入,同時另一方面也為鄉村景觀和村落建筑提供了現實基礎,討論兩者之間的契合程度則需要進行更多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創造性實踐。
(三)明確文化層面的核心地位
村落文化是作為維系村落最重要的紐帶,對湖北傳統村落中宗族血緣型村落而言更顯重要,很多古村落的改造過于注重改善居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往往忘記了村落聚集源于千百年來扎根于中華兒女心中的宗族觀念。在改造的過程中,不斷被“一刀切”代替原有中國古建筑的獨特風味,使得改造后的村落“千篇一律”,容易產生家家雷同的現象,失去了傳統民居古建的特色。
村落的改造應符合當下時代的變化,既要提升物質生活,也要保證精神生活的豐富,保證村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各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印記,同時讓宗族血緣村落的居民能夠加深對家先文化,宗族文化的認同感。最后再深入挖掘出更深層次的村落文化,并吸引資金的注入,將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才能在根本上留住村子當中的年輕人。湖北傳統村落中宗族血緣型古建筑、古文化的傳承保留不僅僅只是對建筑的外皮和材質構造的保留,同時也是對宗族文化、血緣文化的認同與繼承[3]。
三、鄉村景觀與村落建筑高耦合度案例探究
九十年代起,國內學術界的研究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其中關于宗族血緣型村落的研究也進入了新的階段,接連地出現了許多大篇幅的巨著,徐楊杰先生在《中國家族制度史》中就給人們細致說明了古往今來家族制度的興衰。
“杭州富陽東梓關回遷農居”的鄉村改造案例很好地將帶有現代審美的景觀形態與原有村落建筑特點進行了合理的結合,面對同樣由人員流失導致的嚴重空心化問題,通過將基本個體進行排列規劃得到復雜多元的古村落聚集分布,并形成了規劃合理的院落組團模式,相較于古代的行列式組合結構而言更加節約土地的使用面積,建筑院落的個人私密性、豐富性上都有了大大提升。東梓關回遷農居的建筑改造保有了徽派建筑青磚白面馬頭墻的建筑特點,再結合大面積的全景玻璃來提升采光通透性,改善了以往建筑內部光照不足,空間閉塞的問題。
位于安徽石臺的徽派古建筑“奇峰村史館”改造,是將原有廢棄的生產大隊公共用房進行修復和改造,而不是搶占居民用房或者大興土木地擴建。因為隊屋的外墻面有著深深的歷史印記,設計師為了保存下這些印記,在改造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將其避讓開來。
改造后的村屋,呈現出來的感覺,是乍一看不見任何改造痕跡,無論是建筑自身或是建筑周遭的環境設施,都相互融合在古村落中,其中建筑體本身以及內部空間方面的功能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通過兩個成功改造的村落案例,對研究湖北傳統村落中宗族血緣型民居建筑特色與村落景觀導向耦合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現實可行性的方向引領,耦合程度高的模式一定是建立于自身情況上,對現有建筑及環境的改良,保留建筑的特點并能夠切合地將村落景觀進行改造[4]。
四、結語
宗族,在中國傳統意義上而言,是一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并融合宋以來新的宗族組成模式,通過選立宗族族長等手段進行的宗族血緣型村落的新整合。湖北宗族血緣型民居建筑改造要在保留其原有的建筑特點前提下,融入宗族血緣觀念到村落改造的方方面面,并在民居建筑與村落景觀中體現出來。在改造的過程中要符合建筑改造的合理性,不盲目地為了建而建,合理地利用閑置資源,以可循環價值為導向,統籌所能利用的合理資源,探索出與景觀村落高耦合度的血緣型湖北民居村落。
基金項目:本文得到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鄂東南宗族血緣型村落宗法文化演變與聚居藝術形態研究”的資助;項目編號為 20YJA760084,此文為該項目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張興艷.鄉村振興背景下村莊規劃與傳統村落保護及利用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24):13-14.
[2]晏雪晴.張谷英村聚落景觀空間形態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2.
[3]劉沛林.中國傳統聚落景觀基因圖譜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北京大學,2011.
[4]晏雪晴,廖秋林,王薇薇,等.張谷英村聚落景觀公共空間類型及組成要素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0):28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