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欣


摘 要: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訪談節目已經不局限于電視,而是進軍各大網絡平臺。本文以敘事學的框架為基礎,以網絡訪談節目《十三邀》為例,運用個案研究、內容分析、敘事學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探索在泛娛樂化時代、融媒體環境下如何提高網絡訪談節目的可視性。總結出《十三邀》的三種敘事特點:一是多層次的敘事選擇;二是小說式的敘事文本;三是流動性的敘事情境。
關 鍵 詞: 敘事特色;網絡訪談節目;《十三邀》;可視性
關于訪談的定義,學術界有著不同的討論。在《訪談的藝術》中,美國普渡大學的傳播學教授查爾斯從互動、過程、當事方、目的、問題五個方面出發定義訪談。他提出“訪談是一種融入了交換和分享,在某種層次的系統和架構中進行的、動態的、持續的、不斷變化的變量之間的互動,在互動的進程中含有兩個及以上的當事方,至少有一方是必須為著某個重要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娛樂——以及對于特定問題的關注而進行訪談的,在所有的訪談中問題和回答都十分重要”。[1]
吳郁教授在《主持人的語言藝術》中從分類研究的角度出發,把訪談劃分得更為細致,他依據群言和非群言,把訪談分為專訪和談話。[2]魯健老師認同這種看法,并據此在《電視訪談節目主持藝術》中為“訪談節目”下了定義:“訪談節目,是主持人與一個或多個嘉賓在一定的媒體時空環境中進行談話、討論、交流、溝通、評價、質疑甚至爭辯,從而營造某種適合交流的話語場,通過有效的溝通、深入地探詢,以達到或是分析新聞事件發展脈絡;或是展示人物人生經歷揭示其內心世界;或是探究某些人或整個社會對于某一問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為目的的節目?!盵3]
筆者緊隨時代潮流,在融媒體環境下根據現有的理論基礎,從敘事學的視角出發,研究網絡訪談節目《十三邀》,認為這種訪談節目運用了多種媒介,相較傳統電視訪談節目,在主體上更多樣,文本上更豐富,情境上更流動。
一、主客模糊:多層次的敘事選擇
(一)敘事的多主體
在《十三邀》中采訪者與受訪者的角色會隨時轉換,采訪者更像是以自身為媒介展現受訪者。例如許知遠在采訪陳傳興的時候,陳傳興對他進行了靈魂拷問:“你可不可以講清楚一下你感受到的那個變化?可不可以再講得更進一步?你會不會常做夢?”在平臺播放時,不時有彈幕跳出來,觀眾提出疑惑:到底誰采訪誰?這時候陳傳興變為提問的主體,直接敘述者的身份發生了轉變,形成逐層遞進的敘事交流結構。
在采訪陳嘉映的時候,因為陳嘉映是位哲學家,所以對于普通觀眾來說接受起來不太容易,一不留神節目就變得晦澀,受眾圈層小。在許知遠與陳嘉映的訪談中,許知遠像一個學生請教老師關于人生的困惑,索性讓陳嘉映直接做主體來解答人生困惑,這種困惑可能會引發觀眾的共鳴,提高節目的可視性。他運用主持人的情感互通,通過挖掘陳嘉映讀書、插隊的經歷、哲學學習的思考感悟,他自身的問題也得到解答。
(二)隱藏的敘事者
如果將整個談話節目看作一個媒介文本,那么能夠與受眾形成交流的敘述者就不僅是節目中涉及到的主持人、嘉賓這樣顯而易見的人物了,而是屏幕背后的整個節目的創作團隊。傳統的訪談節目,制作團隊很少出現在鏡頭中,與嘉賓直接交流。在《十三邀》中,隱藏的敘述者有著特殊的體現。制作團隊直接出現在觀眾的視線中,幾乎每一期節目中都能看到許知遠和制作團隊對話,制造了導演、攝影機的“在場”。攝制組作為一種角色參與事件的進程,直接與嘉賓對話,這是主動介入向觀眾坦誠紀錄主體和攝像機的存在,這是一種增加真實感的砝碼,強調攝像機的參與和見證價值。(圖1、2)
(三)主體的符號化
“帶著偏見看世界”是《十三邀》的宣傳文案。符號化是指主題經過抽象思維將客體轉化為符號,并賦予符號意義的活動。[4]符號使用主體賦予了節目特殊的觀看視角,這時候偏見作為一種節目特有的文化符號。
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提出,世界就是由符號構成的,人自身也是一個符號?!妒分械暮诵娜宋镌S知遠就成為了節目的一個符號。他展示的是一個對社會有反思的公知形象,他崇尚著英國18、19世紀的精英主義精神與文化,認為這個時代的碎片化與泛娛樂化是不理性的,他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與節目的“偏見”定位相契合,同樣也展示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形象符號。
二、元素豐富:小說式的敘事文本
(一)要素的完備性
構成訪談節目的核心要素有三個:事件、話題和人物(主持人、嘉賓)。[5]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情節、環境。在訪談節目中事件、話題和人物共同構成了情節。在《十三邀》中,每一期節目都會切換不同的環境,這種環境可以輔助塑造人物以及幫助讀者理解并烘托內容情節,所以看《十三邀》更像是看一本小說。
“人物類訪談,要期望對人物的故事有深層的觸動,就要求主持人必須有追問事實的能力?!盵6]許知遠作為訪談節目的主持人,控制著每期節目的節奏,《十三邀》帶有許知遠鮮明的個人特色。他通過長期對社會生活的觀察與思考,通過追問事實尋找故事,豐富情節,打造立體的人物形象。
(二)戲劇的沖突性
張愛玲說,“是個故事,就得有點戲劇性。戲劇就是沖突,就是麻煩。”[7]在訪談節目中,沖突很能吸引觀眾的目光。比如易立競主持的《立場》,她冷面的表情,嚴峻、直接的冒犯式的犀利提問,成為她鮮明的采訪風格。比如《艾倫秀》中使用頻次比較高的策略是尋求分歧。[8](圖3)
在《十三邀》中,這種矛盾的體現相比前兩個節目更為溫和,主要是一種內存的矛盾,體現在許知遠個人內心的沖突,他對泛娛樂化世界的不理解,帶著偏見去看世界。他與受訪者也會出現觀點上的分歧,比如在提供讀書方面的建議,羅振宇希望將書中的主要內容介紹給受眾,許知遠則認為這種做法會讓知識變得碎片化。這種方式可以全方位展示雙方觀點與態度的差異,促使觀眾去思考訪談中的問題和爭論,拓展訪談節目的深度和內涵。
(三)線索的豐富性
節目有兩條主線索。一是以主持人為主的敘事線索,第三季第五期的《尋找譚嗣同》,許知遠更像一個社會調查者,前往上海、北京、橫濱和湖南,帶領觀眾試圖尋找譚嗣同執意留下的原因,他在最后一幕坐在譚嗣同的墓前發問:“如果1898年的秋天,你逃走了或者沒有被殺頭,你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你恐懼這種選擇嗎?第二種是如果你沒有被殺頭,在你接下來的歲月里,你將如何面對中國的動蕩,你會喜歡這個時代嗎?”
二是以嘉賓為主的敘事線索,《尋找譚嗣同》這一期節目的嘉賓有一些特別,是一位逝去的革命烈士。節目主要是圍繞嘉賓的歷史,與嘉賓有關聯的人物進行展示。
三、交疊變換:流動性的敘事情境
(一)空間的跨越式
傳統的電視訪談比如《非常靜距離》《楊瀾訪談錄》等節目的訪談場景幾乎是固定不變的,都是主持人和嘉賓坐在演播廳里,臺下坐著一群觀眾,進行錄制。網絡訪談節目得益于技術的發展進行革新,使空間變得自由,比如《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就從原來舊式的空間局限訪談轉變為如今的空間流動訪談。
《十三邀》也打破了這種空間的限制,重塑了空間,許知遠更像一個新聞記者,他為了解事實的真相,在不同空間之間穿梭,深入事件現場去調查、訪問、體驗。《十三邀》使用多媒體設備,通過聲音、文字等手段打破空間限制,制作成流動的畫面來為觀眾講故事,也使得節目內容更豐富,嘉賓形象更豐滿。
(二)時間的交錯化
節目使用預序和順序的手法。預序,是指對未來事件的暗示或預期?!妒访科诠澞康拈_頭,有一小段關于整期節目的混剪,其中包含著談話過程中的犀利問題。在融媒體環境中,多元的節目進行競爭,吸引觀眾的眼球十分重要,在一開頭的幾秒內先營造一種緊張的氛圍給觀眾刺激,可以有效吸引觀眾。
使用順序會使故事的邏輯更加完整,觀眾可以較為輕松地接受,從而提高節目的可視性。在第四季的第九期采訪薇婭就是采用順序的手法,在視頻上不斷閃現字幕條播放時間的進度,很清楚地交代時間順序,主要是展現薇婭工作的忙碌,同時也帶給觀眾一種內容上的完整感。
(三)節奏的變化性
節目中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許知遠的沉默敘事,熱拉爾·熱奈特在《敘事話語》中提出敘事頻率,他指的是同一事件在故事中出現的次數與該事件在文本中敘述的次數之間的關系。[9]他將其分為四種形態:一個敘事用于一個故事、不定次敘事用于不定次故事、不定次敘事用于一個故事、一個敘事用于不定次故事。許知遠經常在節目中沉默,有時在提問之后沉默,有時在嘉賓回答問題之后沉默,有時在和工作人員交流之后沉默。
在這個快節奏的“倍速”時代,主持人的突然沉默反而能夠引起觀眾的注意,看似打破了節目的節奏,實則是給受眾留出了更多思考時間。比如在第二季的第一期與馬東的對話中,許知遠在回答馬東每一個問題后都會有幾秒的沉默與停頓。這種留白手法不僅體現出主持人在思考,還表現了敘事的節奏。
四、結語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提到,“思考不是表演藝術,而電視是表演藝術。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不管是什么內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視角,電視上的一切都是為了給我們提供娛樂?!盵10]一檔思辨性節目在這個泛娛樂化的時代,想要拓寬圈層受眾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十三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筆者希望通過研究《十三邀》的敘事特色,分析內在邏輯,為今后創造更多優秀節目提供思路參考。
參考文獻:
[1]美查爾斯·J·斯圖爾特,威廉·B·凱什.訪談的藝術[M].龍耘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1):1-5.
[2]吳郁.主持人的語言藝術[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358.
[3]魯健.電視訪談節目主持藝術[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19-20.
[4]盧珊珊.符號、符號化與符號異化釋義[J].晉中學院學報,2008.25(1):49-53.
[5]魯健.電視訪談節目主持藝術[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23.
[6]魯健.電視訪談節目主持藝術[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52.
[7]張愛玲.論寫作[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195.
[8]常君茹.中美訪談節目中言語不禮貌策略及其娛樂功能的對比研究——以《金星秀》和《艾倫秀》為例[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18:82.
[9](法)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M].北京: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67.
[10](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5):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