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 劉久英 李斯娜
摘 要: 在當前的時代中,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是一種主要的趨勢。發展具有地區特色的文化產業,能夠創造出新的旅游關注點。同時,旅游產業發展帶來的經濟收益,也能夠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持續提供經濟支持。可以說二者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共贏關系。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結合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各自特點,說明雙方之間存在的具體內在聯系;探討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機制,探討融合發展的關注重點。本文基于此展開探究。
關 鍵 詞: 文化產業;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一、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特點、聯系
(一)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特點
文化產業與大眾文化之間有著嚴格的區分,文化產業形成與發展符合于當前消費市場的特性。可以說,文化產業對大眾文化中的經濟價值進行了有效的整合,通過適當的技術手段進行文化產品生產,并且通過經營管理的手段,將相應的文化產品向市場進行推廣,通過這種行為能夠使得文化產業產生直接的收益。需要重視的是,文化產業并不一定能夠推動大眾文化水平的體系,其本身帶有的商業化特性更為明顯。
旅游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構成部分,參與旅游服務的主要是旅游公司以及旅游經營管理部門,地區中的交通行業、餐飲行業以及零售行業等,也會從旅游產業的發展中受益。在不同的經濟水平下,旅游產業所呈現出的特點有所差異,需要應用能夠吸引大眾的旅游產品,維持旅游產業的發展。地區中旅游產業的發展水平,會受到地區綜合旅游資源狀況的影響。在目前,通過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突破旅游資源所帶來的限制,制造出具有地區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吸引更多游客[1]。
(二)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內在聯系
在現代經濟的發展中,各個產業之間幾乎存在一定的必然聯系,可以分析產業間的相互影響程度,了解其聯系的深度。
在以往的社會歷史中,絕大多數的地區都未形成成熟的旅游產業,然而人們卻有著較為常見的旅游行為。以商業往來為基礎的旅游行為是常見的形式,相對而言商業交流的頻率具有規律,在商業往來中被動或者主動旅游行為,都使得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得到了交流與傳播。如著名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中,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來往,就促成了許多直接、間接的文化交流。可以說,在旅游行為的初始階段,對區域的文化交流發展就有所促進。在現代社會中,經濟發展水平提升,交通的通達性更高,旅游成為一種大眾娛樂行為。在旅游的行為中,人們一般不能獲得經濟收益,同時需要通過消費的行為維持在旅游區域的生活與娛樂。相對一般的生活狀態,處于旅游行為中的人往往更為放松,因此多數人的消費行為也會隨之增加。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之間的關系,正如旅游行為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彼此能夠相互影響。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地區中的旅游吸引力增強,旅游業得到發展,旅游業的收益,又會反作用于文化產業,雙方將長期處于一種相互促進發展的關系中[2]。
二、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機制
(一)建立起有效的政府協調機制
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需要借助于政府的協調管理。在不同地區中,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中的聯系程度并不一致。通過有效的政府協調機制,能夠使得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通過引導、管理等,實現初步的融合以及持續的發展融合。
為此,各級政府部門需要總結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管理需求,突破現有的管理體制模式,建立起適合于產業融合的管理服務體系。需要認識到,在不同的地區中,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需求有所差異,政府部門的融合引導需要根據其差異選擇適當的方式。如一些地區中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旅游服務能力強,因此具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游客的數量較多。然而,成熟的歷史文化資源相對有限,該地區難以對游客形成深度的吸引力,這造成游客回訪率不高、旅游評價口碑不佳等問題。面對這種情況,管理部門需要強化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需要重視現代性的歷史文化資源。同樣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借助地區的發展歷史建立起相應的文化產業鏈,提升地區旅游產業的文化吸引力。再例如,對于我國更多的地區來說,歷史文化遺存豐富,旅游服務水平卻相對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也會受到影響。集中表現在:文化產業的競爭激烈,存在一定的野蠻生長狀態;許多文化產品空有噱頭,缺乏實質性的文化內涵,難以對游客形成持久的文化吸引力。與此同時,與文化產品同步開發的旅游產品也呈現出粗制濫造的特點,游客整體的游覽體驗不佳、旅游花費較高,造成地區旅游產業口碑下降。為此,需要進行旅游服務的重點管理,提升服務的水平;對于文化產業的管理,要重視產業的整合,促進文化產品的成熟發展。
(二)進行產業信息的收集與整合,建立統一市場
借助于信息化手段以及統一的信息平臺,能夠實現對文化產業以及旅游產業各項具體信息的收集,有助于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找準產業中的發展定位。
首先,需要建立起信息收集的平臺。政府部門需要作為信息收集平臺建立的主導者,根據地區中的旅游產業以及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建立起多個信息收集的渠道。如文化產品的銷售狀況、文化產品的研發狀況,各個旅游景點的游客人數、信息反饋等。需要進行定期的信息收集以及周期性的信息對比整合,尋找地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中存在的問題[3]。
其次,需要根據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統一市場的規劃。例如,許多博物館都推出了博物館文創產品,這些產品不僅能夠增加博物館的經濟收益,也能夠起到文化宣傳的效果。如實用類的文創產品,印有博物館的名稱、著名展品等,購買者的使用過程就是一種強化的宣傳過程。旅游參觀與文創產品的銷售,成為了一個統一體,并且產生相互促進的作用。
(三)培養綜合人才,進行多角度的人才引導
在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中,具有高度綜合素養的人才,是產業融合的關鍵。為此,各地區都需要重視人才培養,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
首先,需要通過高等教育,培養專業的旅游文化方向人才。當前,我國許多高校都開設了相關的專業,就學生的實際就業情況而言,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科體系的構建與社會實際的用人需求之間存在差異,在一些高校中由于課程體系設置不當,學生不具有深度的文化認識能力,也缺乏文化認識的基礎;同時學生服務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也存在不足。面對這一情況下,高校需要強化校企結合模式的應用,根據具體的用人需求制定出培養策略,提升人才的綜合文化旅游素養。
其次,需要重視在實踐中培養人才。例如,相關的就業管理部門以及文化旅游部門,可以進行適當的合作,通過合理的創業引導,進行文化旅游產業的人才培養。
三、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中需要關注的重點
(一)重視歷史文化的深度挖掘與整合
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此,需要重視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與整合。必須區分大眾文化與文化產業之間存在的發展差異,重視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當中的經濟要素。為此,仍舊要關注對相關信息資源的收集,有效利用歷史文化中的熱點因素,進行文化產品的開發。例如,借助于影視作品的熱度,進行文化產品與旅游產品的開發。
(二)充分應用本地的工商業發展資源
我國具有良好的工商業發展基礎,商業基礎主要是商業模式與商業網絡,工業基礎則包括手工業以及其他的制造業基礎。在商業基礎的借鑒中,可以依托商業品牌的連鎖模式,進行文化產品文旅綜合產品銷售,擴大銷售量與市場份額。工業模式中,要重點關注手工業的生產模式,手工產品與歷史文化之間具有更為深刻的聯系,也能夠增加當地的就業與居民收入[4]。
(三)持續推進宣傳與推廣,擴大文化影響力
文化形象與品牌的樹立,需要借助于持續的宣傳推廣。為此,要制定出長期的宣傳推廣戰略,保持廣告的投放量以及文旅產品的曝光度。在當前,廣告推廣的模式更為多樣化,需要尤其重視網絡宣傳陣地,提升品牌效應與地區的旅游口碑。
四、結束語
產業融合的現象,普遍發生于當前的時代中,在信息技術與市場經濟的雙重推動作用下,各個產業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其中,能夠產生共贏互利的關系,出現了明顯的融合發展趨勢。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是產業融合的代表。為此強化對于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的管理,原先我國的文化部與國家旅游局職能整合,成立了文化和旅游部。由此可見,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是一種必然的趨勢,需要給予更多的研究與重視。
基金項目:肇慶市課題、文旅融合背景下肇慶星湖旅游景區+文創產品設計研究(21GJ-51)。
參考文獻:
[1]范建華,秦會朵.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理論詮釋與實踐探索[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72-81.
[2]李先躍.中國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研究進展及趨勢——基于Citespace計量分析[J].經濟地理,2019,39(12):212-220,229.
[3]方忠,張華榮.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發展的實證研究——以福建省為例[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39-45,169.
[4]姜永常.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動力,機制與策略研究——以文化旅游業為例[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