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聰 楊斐 王佳春 姚震宇

摘 要: 本文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設計出發點,通過分析現代國內外優秀椅類家具設計作品,對設計師的設計理念進行延展,提取其創新設計思路。著重研究非遺元素與現代椅類設計的創新融合,設計了具有非遺元素的現代椅,以期為中國現代椅提供新的設計思路,賦予中國非遺文化新的生命力。
關 鍵 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代椅;創新設計
一、概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幾千年文明長河中孕育出來的民族特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與發展,如今,非遺文化已聚集成為文化寶庫。而將這些非遺文化元素運用在現代設計之中不僅能夠傳承我國的文化精髓,還能夠體現產品的創新性,將傳統的非遺文化以一種符合現代生活方式的形式體現出來。
本文主要針對非遺文化進行深入探討,提取典型的非遺元素融入現代椅類設計之中,借鑒中國明式椅類家具和國際上知名椅類設計的造型所體現出的美學造型法則。將現代椅設計具體落實在對非遺元素的拆解與組合上。運用比例與尺度、對稱與均衡、變化與統一、對比與調和、節奏與韻律等具體的造型法則進行設計[1],使非遺文化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二、現代椅優秀設計案例
所謂“椅”是一種有靠背、有扶手的坐具,能讓人持續進行創作和休息,且方便人站起來。而現代椅的定義不僅局限于“坐”這一種單一功能,同時也追求美觀時尚,并賦予更多創新點。本文所討論現代椅的時間范疇是以1851年英國水晶宮博覽會召開為起點,在此之前的椅類設計多以煩瑣奢華的裝飾為椅的設計要點,水晶宮博覽會召開以后,激發了人們對于產品形式與功能之間關系的再思考。于是更具特色與實用的現代椅設計形式逐漸多元化,包括新型材料的運用、傳統技藝的結合、科技手段的加入等等。
日本設計師黑川雅之曾說:“住宅是建筑的原點,而椅子是家具的起點。”椅子融合勞作與休息的功能,其風格確定之后,整個家居的格調便會隨之產生。然而在現代,對于絕大多數機械批量生產的椅子來說,其中的文化因素越來越趨于平淡,側重強調椅子的實用功能,強調研究其中的物質舒適性和商業價值,忽略其文化作用[2]。著名設計師朱小杰設計了一款“錢椅”,其寓意“取象于錢,外圓內方”,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藝術。在造型上表現出一種形而上學的思想,整體造型體現出明式圈椅的精髓之處。纖細的實木扶手與金屬材料坐面相襯下,既有現代簡約的設計特點又不失傳統設計韻味。
著名美籍華人石大宇設計師認為:“好的設計作品應該能夠傳達出社會責任感,而好的設計師不僅要成為行業的翹楚,更要在行業內有一定的影響力,并推動設計向前發展。”而他設計的“琴劍竹椅”,正體現出他對于社會現狀的反思。椅子的原料是選自中國臺灣南投縣竹山鎮的孟宗竹及桂竹,而這兩種原材曾是日本竹劍生產的原料加工基地,曾風行一時,但后來由于傳統文化的沒落以及經濟重心的轉移,讓這里的制竹產業陷入蕭條。竹山鎮的竹子無論是在韌性還是環保等角度來說,都是非常好的設計原材料,從這一點來說就深深地吸引了設計師石大宇,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設計讓竹山鎮的制竹產業恢復曾經的風光,于是“琴劍竹椅”問世,而這把竹椅帶動了從種植、加工到文化創意這一整條產業鏈,這是設計的力量。
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設計元素提取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非物質文化可細分為民間文學類、傳統音樂類、傳統舞蹈類、傳統戲劇類、曲藝類、傳統體育和游藝與雜記類、傳統醫藥類、民俗類、傳統技藝類、傳統美術類等。
非遺文化自身具有一般文化不具備的文化特殊性與傳承價值[3]。重新認識非遺文化,逐漸成為當下創意設計的熱門趨勢,通常可汲取圖案裝飾題材、形式構成、象征意涵等元素[4]。通過前期資料整理及分析優秀作品的設計理念,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提取特定的非遺文化元素:
第一,技藝元素。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藤編技藝、陶瓷制作技藝,藤編工藝、傳統榫卯技藝等,將這些技藝運用在椅子設計之中,既豐富其層次感,也更有創意性。
第二,視覺元素。如非遺圖紋,顏色和外形等,例如四大名繡、少數民族圖騰等等,非常適合設計軟包類椅子,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此類“非遺”傳統文化中的視覺元素也能帶給人們某種情懷[5]。
第三,傳統材料元素。指在非遺技藝中常用的一些材料,如:木材、瓷器、竹藤和絲織品等,這些材料在使用時更能體現一種質樸的回憶感。
四、基于非遺元素的現代椅設計實踐
(一)設計元素
1.藤編非遺工藝元素
中國擁有源遠流長的藤編文化,藤編技藝如今已經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能夠傳承這門技藝的手藝人也越來越少。縱觀藤編產品,在品類上還是以日用品為主,對于編織技藝的傳承受到局限,也很難讓傳統的藤編技藝走向國際視野,將藤編元素運用到家具設計上使兩者能相得益彰。
2.陶瓷非遺工藝元素
陶瓷種類繁多,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就有:景德鎮傳統青花瓷制作技藝、建窯建盞制作技藝、鈞瓷燒制技藝等。陶瓷受到很多陶瓷收藏者的喜愛,由于很多陶瓷沒有經過適當地保存,一些有價值的陶瓷是殘缺的,但是殘缺也有一種別樣的美,具有獨特的時尚感。特別是在首飾設計中設計師經常會對陶瓷碎片進行重新運用。鑒于此,本設計將碎瓷片與椅子設計相結合,既有現代的制作工藝又有非遺元素的古典美感。
(二)設計理念
本設計主要以非遺元素為設計要點,采用藤編工藝以及陶瓷碎片等非遺元素來完成。底部的造型上借鑒中國傳統明式椅類家具的設計特點,而靠背部分的設計打破了傳統所強調的對稱,賦予不對稱的現代風格。結構上采用榫卯連接方式,既有現代美感又不失傳統韻味。“藤之印”座椅家具設計,如圖1所示。
五、結語
正如《營造法式》中所說:“有定式而無定法。”非遺文化是設計可持續發展的源泉,隨著國家對于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力度持續加大,使中國的非遺文化更加系統化、深入化、規范化,這為椅類家具領域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本文通過分析國內外優秀現代椅類家具作品,對設計師的設計理念進行延展,提取其創新設計思路。著重研究非遺元素與現代椅類設計的創新融合,非遺元素與椅類設計創新融合的關鍵點在于設計師對于各設計要素之間的合理搭配,對復雜的非遺文化進行抽象概括,既讓椅子融合了中國特色,同時也確保椅子的合理使用功能,讓非遺文化在家具設計領域中以另一種姿態活躍起來。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編號為2017SJB0491;金陵科技學院教育教改研究項目:新時代《文創產品開發與營銷》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為2019-14,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宋玉英,王逢瑚.淺談明式椅類家具的造型法則對現代家具設計的啟示[J].民營科技,2010(5):106-106.
[2]林曉雅.基于北京民俗文化研究的椅子開發應用設計[D].無錫:江南大學,2008.
[3]錢錦.非遺元素在當代文創設計中的運用研究——以秦淮燈彩為例[D].南京:東南大學,2019.
[4]蘇專.傳承與拓展——淺談東莞非遺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J].美術觀察,2020(8):158-159.
[5]吳玲玲.“非遺”傳統文化元素在當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美與時代(上),2018(1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