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潤田

摘 要: 版權保護是激發創作主體創作熱情、增強美術作品在市場體系中流轉安全性的基礎。本文結合目前美術作品版權保護機制不完備、創作主體版權意識薄弱、作品版權登記與溯源維權困難等現狀問題,結合區塊鏈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信息開放透明等技術特征,研探區塊鏈技術下美術作品版權保護思路,分析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美術作品版權保護現狀、要點及意義。
關 鍵 詞: 區塊鏈;美術作品;版權保護
一、美術作品版權保護發展現狀
在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為代表的現行法律體系中,著作權的表述主要針對圖書、音像、文字作品等形態的文化藝術作品展開,針對美術作品的條款較少。《著作權法》界定的著作合理使用情況可簡單概括為:在以個人學習或研究為目的的情況下使用他人已發表的作品;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服務部門,為陳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在這兩種情況下,可以不經作品著作權人同意,也不用支付報酬就可以復制使用該作品。但隨著互聯網科技的迅速發展,文化藝術傳播途徑的轉換與開拓,使得原本的法律限定條件、界定范圍無法真實適用于現存社會語境,相關人員可參考的法律依據不足。在侵權行為發生時,創作者往往遭遇維權困難等困境。
傳統美術作品版權登記需要向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提出登記申請,經過遞交作品登記申請書、作品登記表、作品權利保證書及申請人身份信息、作品說明書等資料,等待申請受理與核準發證流程結束后才可獲得作品版權備案證明,歷時約60天,因其手續復雜且資料繁瑣,未廣泛被藝術創作者所重視并使用。創作主體版權意識的薄弱,版權備案流程的繁瑣,侵權后維權申訴行為的困難等問題,促使美術作品版權保護并未普及,制約著美術作品的傳播推廣、限制著美術工作者的創作熱情,桎梏著美術作品市場化運營。
二、區塊鏈技術在美術作品版權保護中的應用
(一)區塊鏈技術在藝術作品版權領域應用現狀
區塊鏈是Dorian s.nakamoto于2018年在其論文《bitcoin:一個點對點的電子貨幣系統》中首次提到的技術,當時他將區塊鏈技術描述為:一類分布式賬簿,將價值互換及買賣分成通過bit coin或其他信托工具進行的交易,利用密碼學的信用機制為基礎,在網絡中記錄所有交易,且任何人無法更改記錄[1]。從區塊鏈技術應用階段分析,其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區塊鏈最重要的指標是可編程貨幣(PIB),這是區塊鏈技術第一次在互聯網上的價值流通;在第二階段,區塊鏈主要用于可編程的區塊鏈金融領域,包括股票和債券,點對點交易、登記、認證、智能管理等范疇;在第三發展階段,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除金融部門之外的其他領域。區塊鏈技術在文化藝術領域的應用屬于第三發展階段發展進程中的探索,技術本身所具有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強加密型、開放性、匿名性、自治性等特點,使得區塊鏈天然具有原創作品版權保護優勢。
德國Ascribe公司自2015年建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應用區塊鏈技術,為藝術作品進行版權登記、版權交易、所有權轉讓交易、授權交易、委托交易等領域。該公司利用區塊鏈技術對知識產權進行實踐標記并且為數字作品乃至其他數字媒介創建可持續所有權結構。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在2018年7月公布的新專利申請信息稱,允許藝術家使用區塊鏈技術和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建立的所有權轉讓管理系統用來維護藝術品的信息來源[2]。美國MineLabs公司采用一項以區塊鏈技術為依托的協作性聯合媒體元數據協議對數字圖片進行版權保護,包括新作品的版權認定、版權所有者的加密簽名等,目前已為超過200萬的原創數字圖片創建元數據保護記錄,歐洲和美國的數字圖書館都已成為其用戶。
中國版權保護中心于2010年正式發布數字版權公共服務DCI體系,該體系以區塊鏈及人工智AI為技術核心,通過互聯網對版權主體提供確權、授權、和維權等基礎性公共服務,解決版權產業因權屬證明和信用缺失而造成的一系列問題,推動版權保護領域由“事后糾紛處理機制”向“事前利益分享機制+版權快速維權機制”的轉變,從而推動“共建、共治、共享”的版權服務生態的構建。
眾多理論和實踐成果都驗證了區塊鏈技術在數字版權交易上具備的可行性及技術優勢,如何將區塊鏈技術進一步應用于美術作品領域,解決美術作品版權備案登記成本高、登記時間周期長及流轉溯源不明晰等問題,亟待相關專業研究人員進行探究。
(二)區塊鏈技術下美術作品版權保護要點
基于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開放透明、全程留痕、可追溯的技術特點,在進行美術作品版權登記時,首先需抓取美術作品數字化“指紋”身份信息,以增強美術作品“身份”鑒定能力。結合不同種類作品特性,現存基于區塊鏈的美術作品“指紋”信息類型為圖像特征、點云特征及材料特征三類,將作品的“指紋”信息、原創者信息、創作時間信息以及其他必要信息,運用加密算法抽象成縮略數字的知識產權信息,并將其寫入區塊鏈中形成公有鏈,經過時間戳加蓋后具備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完成美術作品版權數據區塊集成。借助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分布式特性,區塊鏈技術下美術版權備案技術,可生成美術作品信息溯源鏈條,切實增強美術作品版權登記便捷度,讓美術作品版權鑒證溯源等功能的實現成為可能,形成有效證明美術作品原創性與獨特性的版權登記方式。(圖1)
以美術作品圖片特征、點云特征和材料特征的采集作為特征標準加以錄入區塊鏈版權存證體系的方法成為區塊鏈+美術作品版備案的技術要點之一。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形式的美術作品,可采用一種或多種“指紋”信息抓取方式。美術作品因其多為視覺體系內的藝術創作,所以作品圖像特征采集的方法為美術作品版權備案操作中最為基本的登記依據及備案主體;點云特征針對以三維立體空間造型為作品主要存在物理形式的美術作品而研發的特征采集類型;材料特征是指藝術作品在制作過程中、儲存時空中其材料所自然呈現的獨一無二的微觀結構特點,如陶瓷工藝品燒造過程中產生的釉面氣泡、微裂紋等[3]。
區塊鏈技術在美術作品版權備案領域的應用,使得美術作品的唯一特征信息得以絕對保存,構建了鏈上數字化作品信息和現實物理作品間的物理錨定,可實現美術作品唯一性特征的采集、存儲、傳輸和校驗[4]。美術作品版權保護因美術類作品的屬性、價值特點及保護要點不完全等同于文學作品、音樂作品等藝術體類,依據不同美術作品種類需求,分別研究其“指紋”信息抓取技術側重于方法,成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美術作品版權保護研究要點。
三、區塊鏈技術下美術作品版權保護的意義
較于傳統的美術作品版權登記方式,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極大地降低了美術作品版權登記的時間、經濟成本,增加了美術作品網絡傳播的安全性。同時,使美術作品得以更為有效地吸引組織產業鏈中各角色機構加入,在不改變各角色機構職能分工的基礎上推進相關領域的發展進程。作為新興金融科技創新的典型代表,區塊鏈技術在文化藝術領域的應用仍處于不斷摸索與完善的階段,其在美術版權體系的入駐,為藝術創作者、藝術消費者及藝術產業鏈中間環節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成為對標產業鏈條中藝術品版權化、藝術品資產化、藝術品資本化直至藝術品證券化發展的奠基環節,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產業金融體系發展的高度。
縱觀國際發展大勢,技術革命浪潮已遍及各個領域,區塊鏈技術在文化藝術領域的應用已成為推進產業變革、重塑產業力量的重要推動力。
參考文獻:
[1]Nakamoto S.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EB/OL].http://www.Bitcoin.org/bitcoin.pdf.
[2]張倩.構建高校藝術檔案區塊鏈管理系統的可行性研究[J].檔案建設.2019(10).
[3]余峰,李超,陳婧,等.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陶瓷藝術設計版權交易平臺的重構[J].陶瓷學報.2020(6).
[4]江鵬飛,劉軍.“區塊鏈+見證溯源”在藝術品保稅展示交易中的應用[J].中國口岸科學技術.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