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川
摘 要: “地方戲曲”是在舞臺上用傳統戲曲方式展現出地方的民俗風情與民間故事,象征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也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現當代主流文化中,動畫占有一席之地,中國動畫走上品牌化發展道路的必要流程,是將地方戲曲文化和精神情感添加到動畫作品中。本文將以高職院校動畫教育為研究中心,以中國本土的傳媒生存土壤與創作力源泉,讓動畫創作元素中的地方傳統戲曲在新時期充滿了可拓展性,地方傳統戲曲元素能夠對動畫創新作出貢獻,同樣帶有地方傳統戲曲元素的動畫作品能為地方戲曲提供新的生命力與延展力。
關 鍵 詞: 地方傳統戲曲;戲曲元素;動畫教學
一、動畫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狀態
地方戲曲與動畫相結合的作品目前市場上有,但卻并不多見。戲曲動畫創作一般主要以中國戲曲為藍本,進行舞臺戲曲的動畫化轉變為多。而現階段中國動畫發展速度較快,且動畫題材多樣化,受到動畫傳播方式多維度多平臺渠道的影響,動畫觀眾已經從青少年擴展至各個不同年齡階段,觀看群體開始變得龐大。
中國動畫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這是我國動畫作品的顯著特征,中國動畫發展不能“只喊口號”,不能只流于形式,而是要進行實踐活動。由于動畫教學受到傳統文化影響的時間較短,中國動畫民族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較多,在動畫教學創作過程中,運用地方傳統戲曲元素后帶來的靈感,可以在動畫教學中繼續深入到制作階段,這類型的教學方式雖然國內研究時間較短,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論研究成果,均從不同角度深入分析研究中國動畫中傳統文化的運用情況和表達方式及動畫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實際應用情況。如今動畫作品越來越多,動畫產業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動畫創作的研究范圍越來越廣,擁有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與實踐研究也將越來越豐富。
二、地方傳統戲曲文化與動畫教學模式的關系
地方傳統戲曲文化與動畫教學模式的關系需要在高職院校在讀的動畫專業學生及教師中進行維系。從傳統戲曲文化元素角度出發,動畫專業學生學習專業課程時,對傳統戲曲文化元素的利用情況和創新思路,能夠開辟全新的動畫教育路徑,為國家輸送創新能力較強、熱愛民族傳統文化、重視文化傳承和專業素養較高的動畫人才。需要在實踐教學中探索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路徑和方法,讓學生感悟到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感,同時讓傳統文化迸發出全新的生機和活力。
首先,整理分析國內外與戲曲傳統文化元素運用、元素圖像使用對開展創新型動畫教育方案、培養動畫創新能力的影響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立足于心理學、藝術學等理論,指出在高職院校動畫教育課程中使用地方傳統戲曲元素是培養學生創新性動畫思維、開展創新型動畫教育方案、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的理論依據,指明動畫教育課程的未來發展方向,也就是將地方傳統戲曲元素融入動畫教育體系中。
其次,從地方傳統戲曲元素角度出發,結合中國高職院校的動畫教育實踐情況和未來發展前景,深入分析研究動畫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使用地方傳統戲曲元素的具體情況和地方傳統戲曲元素的新時代傳播特征,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從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兩個路徑,明確現代動畫的創新教育思路,從而提高動畫人才的創新能力。
最后,地方傳統戲曲元素中所含元素眾多,目前學術界尚未統一地方傳統戲曲元素的具體定義,可以從不同角度(如文化語境等)深入分析地方傳統戲曲元素的內涵。論證在動畫教學活動中運用地方傳統戲曲元素的實踐可行性,提出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實現二者的有效結合。
三、地方傳統戲曲元素融入動畫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地方傳統戲曲元素內涵包羅萬象,如形式特征、文化基礎和色彩搭配等,針對地方傳統戲曲元素和動畫教學的影響機制,從動畫教學角度來看傳統戲曲元素設計的界定范圍,分析不同動畫角色的風格特點,探索動畫教學活動中運用地方傳統戲曲元素,提出在動畫設計中將主流設計思路和地方傳統戲曲元素相結合的實踐方案。
(一)傳統戲曲元素在動畫劇本創作教學中的應用
一部動畫的雛形是依據一個優秀的動畫劇本來拍攝的,所以劇本是動畫片創作的根基。據調研,98%的優秀動畫作品均來自于文學作品改編,這其中有部分來自于中國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或歷史故事,如《大鬧天宮》《鐵扇公主》《大圣歸來》改編于《西游記》;國外的動畫作品也有來自中國民間故事的,例如《花木蘭》《功夫熊貓》等,正是這些故事中加入了傳統文化元素或者民族元素使得畫面更加有代表性,顯示出了獨有的韻味。在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保存民間習俗以及喚醒歷史記憶等方面,這些動畫毫無疑問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動畫劇本的編寫與小說的編寫有著些許區別,最大區別在于描述方式,小說描述的是意境、場景、各種設定多方面的合體,因為它是通過“文字”來表現的,僅僅是文字構建的故事。而動畫劇本最終呈現的是畫面,在動畫劇本教學上要采用畫面先于文字的構思方法,讓學生理解動畫劇本是根據文字制作出來的畫面。了解戲曲故事及故事背后的歷史背景,在此基礎上進行核心價值的提煉,掌握戲曲故事的編排方式,引導學生在動畫劇本的最初構思階段,多觀察、搜集與地方戲曲有關的元素,例如地域特征、色彩、裝飾材質等方面入手,尋找劇本的特色,要遵循視聽藝術的基本原則,吸收民間藝術的寶貴養分,靈活地提煉內置的美學,創作出包含戲曲元素的精彩動畫劇本。
(二)傳統戲曲元素在動畫角色塑造教學中的應用
動畫角色設計的方式有多種,一般運用夸張、變形、擬人等手法將現實的人物或者動植物轉化設計成更具表現性的動畫形象。為了能讓動畫形象富有生命力,更容易被觀眾接受,表達的情感得到共鳴,一般動畫角色在設計前期會參考許多具有象征性的資料,例如照片、書籍或是其他藝術形式中的形象。藝術形式包羅萬象,其中就有戲曲這一傳統藝術形式。例如中華神話中的熱門大IP超人氣角色——哪吒,常以現代化的通俗方式呈現于世。自古流傳的“哪吒鬧海”經典故事家喻戶曉、代代相傳、老少皆宜,是中國動畫史上經典的里程碑。創作者在進行哪吒的形象塑造時,強調線描和色塊的卡通形式,整部動畫挖掘了多種民間藝術形式:繪畫、民俗、壁畫,又融入了戲曲,兼收并蓄,使動畫達到了一種全新的境界,民族藝術感極強,從而奠定了哪吒的經典藝術形象。[1]
在動畫角色教學課堂中應該讓學生明白,早期中國動畫角色造型的成功之處在于大量借鑒了本民族的各種藝術形式,并融會貫通。例如,借鑒了年畫造型的哪吒;取自于敦煌壁畫的九色鹿;以及各種傳統水墨的動畫形象。[2]在動畫角色的前期課程中,例如美術基礎、色彩構成、美術鑒賞等課程中將地方傳統戲曲的舞臺表演及造型元素進行學習鑒賞以及摹畫。讓學生較早的對于地方戲曲有一定認識,并且能夠從中提煉出有效的具有特色的元素,將元素進行概括并用于動畫的創作中,達到傳統文化與時尚并進,戲曲視覺與潮流融合的生動的動畫形象。
(三)傳統戲曲元素在動畫聲音教學中的應用
在動畫聲音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畫面上的戲曲元素只是表現出了一方面,在動畫創作中聲音的創作與設計同樣需要有鮮明的戲曲藝術特色。戲曲中一切器樂都是為了劇本主題的體現、戲劇矛盾的開展、人物性格的塑造、思想感情的抒發和舞臺氣氛的渲染等而設,在動畫音樂的創作中同樣也可以與之融合,例如嗩吶、二胡、洞簫和箏等,在聽覺上都給人以不同的情感體驗,可以利用戲曲中的表現手法來展現環境、渲染氣氛、調節與控制節奏等。在國產動畫作品中已有不少作品利用戲曲器樂來進行動畫聲音創作了,例如《驕傲的將軍》中戲曲鑼鼓的出現成為了整部動畫片的點睛之筆,民族聲樂的應用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表達出了濃濃的地方戲曲的韻味,展現了一個全新的戲曲視覺體驗;《三個和尚》中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除了在造型上進行了區分,創作者在不同人物行動上配上了不同的民族配樂,讓觀眾在看的時候能夠對角色行為進行更好的理解,這里民間樂器的運用讓動畫形象更加生動有趣;《牧笛》里加入了笛子配樂,將大自然的景色、水流聲、鳥叫聲、風吹草動的聲音通過竹笛全部活靈活現地展示了出來,動畫作品中水墨風情一覽無余;《山水情》把中國筆墨情趣與古琴聲、鐘磬聲、風雪聲、溪流聲、鳥鳴聲、猿啼聲交相融合,百轉千回,聞者為之動容。[3]由此可見,中國動畫中對于傳統音樂的應用很好地傳達了民族的風格,將傳統的元素發揚光大,通過聲音對外展現別樣的中國文化。
四、結語
通過有效地整理地方戲曲元素在動畫創作及動畫教學中的借鑒意義。擴大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加深現代動畫與傳統戲曲的鏈接與合作,加強傳統戲曲文化在動畫作品中的活力與藝術創作潛力。結合文化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將不同學科的理論知識交叉融合后,提出一種全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大。不同的學科引入動畫教學研究中,不再單從教育角度開展相關研究,研究角度更加多元化,有助于豐富教學模式,提供多種多樣的動畫教育思路,指導和促進高職動畫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玉,路合香.民間藝術在動畫教學中的應用探微[J].藝術科技.2016(4).
[2]賀珂.湖南戲曲元素在動畫創作中的應用[D].湖南師范大學,2014.
[3]康修機,王萬興.動畫片中聲音的民族化特征分析[J].電影評介,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