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美國科幻小說中的疫疾想象

2021-09-26 18:47:47胡曉巖李保杰
社會科學研究 2021年5期

胡曉巖 李保杰

〔摘要〕 疫疾想象是美國科幻小說的經典主題。這一文類的作品聚焦于美國乃至全球的衛生危機與醫學災難,展現出美國社會各個階層對傳染病的態度,承載了科幻文學對于美國公共衛生體系和治理體制的深沉憂慮,以及對疫病中人民處境的深切觀照。瘟疫主題的美國科幻小說關注助長瘟疫肆虐的政治體制、生命在瘟疫中的脆弱、疫病后社會的創傷與重建,將傳染病對人類生存的影響具象化,發揮著重要的警世作用,對當代美國文學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 美國科幻小說;疫疾想象;瘟疫書寫

〔中圖分類號〕I561.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21)05-0190-0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美國當代少數族裔傳記文學中的生命政治研究”(20BWW06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青年項目“當代美國非裔小說中的生命政治書寫研究”(20YJC752008)

〔作者簡介〕胡曉巖,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研究生;

李保杰,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濟南 250100。

疫疾書寫是西方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從6世紀初黑死病、天花和肺炎等在歐洲的相繼肆虐,到20世紀的流感大流行,瘟疫對西方世界的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政治格局與歷史進程產生了直接且深遠的影響,并在文學作品中留下了深刻印記。薄伽丘的《十日談》(The Decameron, 1353)、笛福的《瘟疫年紀事》(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 1722)、卡佩克的《白瘟疫》(The White Plague,1937)、加繆的《鼠疫》(The Plague, 1947)等作品均涉及瘟疫書寫,既刻畫了瘟疫流行期間的社會圖景與生活狀態,又以合理的文學想象凸顯傳染病對人口安全的威脅,以此觀照人類的生存,在文學史上展現出持續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在科幻文學中,突破時空閾限的故事情節充分釋放文學想象之潛能,更加徹底地傳承了瘟疫書寫的文學傳統。西方科幻文學先驅瑪麗·雪萊(Mary Shelly, 1797—1851)在19世紀初歐洲霍亂流行期間創作了《最后的人》(The Last Man, 1826),小說描繪了大瘟疫中人類命運的興衰,成為科幻文學中書寫疫疾災難的經典作品,對后世末日文學流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降,美國成為西方科幻文學創作的重要陣地,科幻作家繼承了這一文學傳統,把現代醫學對于疫疾的認知模式引入科幻小說,將其置于美國科學發展與社會環境變遷的語境,產生了豐碩的作品,成為當今疫疾主題科幻文學的代表。疫病主題的科幻小說更為直接地聚焦于美國乃至全球的衛生危機與醫學災難,觀照疫疾中人類的生存,承載了文學對于美國公共衛生體系和治理制度的深沉憂慮。塔爾(Clayton Tarr)認為,文學中的疫疾想象既關注瘟疫的毀滅性影響,又呈現出對社會的療愈功能,是“對抗傳染病的解藥”和“不可替代的平衡器”。①他強調科幻小說的警世作用,認為這類作品受眾廣泛,可作為持久的信息源廣泛傳播,有助于預防未來傳染病的爆發。帕林德(Patrick Parrinder)同樣強調科幻小說具有對現實的推演意義,它作為“我們時代的‘思想機器(thinking machine)或‘想象機器(imaginationmachine)”有助于人們反思現實、籌謀未來。②

的確,科幻小說借助于故事情節,將潛在的傳染病威脅與人類在瘟疫面前的脆弱性具象化,發揮著難以替代的警世作用。《地球永存》(Earth Abides, 1949)、《仙后星座》(The Andromeda Strain, 1969)、《白瘟疫》(The White Plague,1982)、《幸存者之歌》(Survivor Song, 2020)等作品是美國疫疾主題科幻小說的代表,獲得了批評界的高度評價和廣泛關注。宏觀梳理該主題的美國科幻小說發現,這些作品往往指向嚴肅的社會問題,具有深入的研究空間。有學者已經關注到科幻文學中瘟疫想象的“真實魅力”,認為虛構的瘟疫可以是“對現實的隱喻”,“思想實驗”是其重要價值。③也有學者關注疫情題材在電影文學中的意義,從生態批評的角度,探討此類災難影片通過宗教質疑、科學反思和權力批判對全球化時代生態危機的反思。④但目前對于美國科幻小說疫疾書寫的系統研究成果仍不多見,而小說中疫疾想象背后的價值指向,譬如助長瘟疫肆虐的政治體制、瘟疫中的脆弱生命以及瘟疫后的創傷與重建,均具有深刻的意義。探索這些作品對疫疾的多維度想象與審視,對當代外國文學與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助長瘟疫肆虐的政治體制

縱觀美國科幻小說的疫疾書寫,疫病多為顯性主題,深層次的敘事指向更多在于諷喻社會制度的不公與官僚主義,這已經成為自愛倫·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以來的典型價值取向。愛倫·坡的《紅死病的面具》(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1842)可謂疫疾書寫的經典之作,講述了統治集團自業自得的故事。在“紅死病”瘟疫肆虐全國之際,以“快樂、無畏而睿智”⑤的普羅斯佩羅王子為首的統治階級棄人民于不顧,龜縮在與世隔絕的工事內繼續驕奢淫逸的生活,導致疫情極度惡化,民眾成為政治昏庸的犧牲品,最終王子及其隨從也未能逃脫死神的追蹤。受到當時醫學認知的局限,小說中的瘟疫書寫帶有較濃重的超自然色彩,但也清晰地揭露了政治腐敗與瘟疫肆虐的因果關系。愛倫·坡之后的另一科幻文學先行者杰克·倫敦(Jack London, 1876—1916)也創作了系列瘟疫主題小說,其中《猩紅瘟疫》(The Scarlet Plague, 1912)是早期科幻文壇最負盛名的末日小說之一。小說中的衛生體系表面發達、實則脆弱,醫療資源儲備看似富足、實則貧乏,借始自美國、波及世界的“猩紅瘟疫”,反映工業化初期繁榮表象下的人類生存危機;繼而詰問疫情暴發與社會分崩離析的深層原因,體現了對當時美國政治內在價值范式的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降,隨著科學技術與認知水平的飛躍發展,美國科幻小說步入新的歷史階段,疫疾相關的文學想象與書寫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但是作為其深層內核的價值取向并未發生根本改變,其中政治因素在流行病中的角色,依然是重要的考量。威廉·麥克尼爾在《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 1976)中將寄生在人體內部的細菌、病毒稱作“微寄生物”(microparasites),將同樣以民眾作為宿主的猛獸、苛政稱作巨寄生物(macroparasites),民眾處在二者的雙重侵害之下。⑥這兩個平行的概念諷喻了病菌和專制所構成的復合寄生關系:黑暗的政治摧殘社會秩序,嚴酷地荼毒民眾的生命,與疫病侵蝕人體的機制是相似的。混亂低效的政治體制與疫疾失控之間的勾連,是美國科幻小說中疫疾想象的焦點,許多作品借由瘟疫書寫,描繪如同瘟疫般侵擾民眾的社會問題。

邁克爾·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 1942—2008)的《仙后星座》是此類小說的杰出代表,其以冷戰初期美國急于扭轉相對落后的太空競賽形勢為背景,描寫由于政治集團的窮兵黷武而導致“天外來菌”的故事。小說中美國空軍為了開發大規模殺傷性生物武器,假借增進醫學研究之名,向太空發射大量衛星以捕獲地外微生物。其中一枚衛星表面的微生物在太空變異成為病菌“仙后星座”,隨著衛星意外墜毀,“仙后星座”在小鎮散播開來。軍方將幸存者與衛星殘骸帶回秘密基地進行研究,未料系統故障導致病原體再次泄漏。在基地即將自毀的千鈞一發之際,“仙后星座”意外變異為無害的生命體并逃逸回太空,歷時五天的“仙后星座危機”也暫告一段落。小說結尾時“仙后星座”再次變異,吞噬了載人航天器的隔熱涂層并導致其墜毀,而當局為掩蓋真相、轉移公眾視線,聲稱“事態無法掌控”⑦并炒作蘇聯陰謀論。小說的諷喻立場由此充分凸顯:唯技術主義必然會帶來難以收拾的后果,系列危機事件的罪魁禍首正是冷戰思維下的政治操弄。

“仙后星座”到訪地球看似由系列意外事故引發,實則是人為災難,疫疾主題揭示的正是官僚的治理制度與瘟疫肆虐的直接關聯。小說中的仙后星座事件和所有的危機一樣,是“可以預測的。它們似乎具有必然性,看來早已注定”。⑧事實上,“仙后星座危機”發生前,多名學者曾警告該秘密軍事計劃可能造成“病毒性生物對現有生態框架的入侵”⑨,但美國政府置若罔聞。衛星墜落后,調查人員在厚重的防護服內觀察感染瘟疫而曝尸街頭的居民,這幅畫面象征了權力在技術濫用者與災難受害者之間造成的隔離,諷喻統治集團對人民生命的漠視。作為作者代言人的敘述者坦承“就像在大多數危機中一樣,圍繞仙后星座的事件是先見與愚蠢、天真與無知的混和物……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可以預測會有更多仙后星座模式的危機發生”。⑩小說對災難敘事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和充分的渲染,故事卻在“仙后星座”的幾次偶然變異后戛然而止,意指問題之懸而未決,也為疫疾背后的權力運作留下了解讀空間。通過“奇人假說”(Odd Man Hypothesis)情節,小說暗示,美國對全球政治主導權不擇手段的追求會導致難以預料的后果。“奇人假說”是指小說中“拯救者”的選擇機制:“研究表明,在面臨生死抉擇的時候,男性科學家做出的選擇是最好的。其中又數單身男性的選擇最好”。[11]“仙后星座”逃逸觸發實驗室自毀程序、科學家們即將葬身核爆的危急關頭,挽救事態的希望卻被寄托在當局按此假說隨機選取的霍爾醫生身上,而事實上霍爾對基地的軍事研究一無所知,他只能憑借直覺進行選擇,這足見拯救者身份的隨機性,以及應對措施的盲目性。這部作品指向“美國生物武器計劃”(United States Biological Weapons Program),作者克萊頓身為醫學專家,對當時的生物科技發展走向表現了深切的憂慮,小說正是他對美國自20世紀中葉以來生物武器研究熱潮的回應,也是冷戰背景下美國科幻作家危機意識的典型例證。研究者指出,“科幻作家如布魯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瓊·斯隆切夫斯基(Joan Slonczewski)和格雷格·比爾(Greg bearerit)提供了對微生物更復雜的理解,他們與當代生物學家一起認識到,我們與微生物之間關系的真相,遠比那些危言聳聽的設想要復雜和有趣得多。”[12]在他們筆下這種關系潛力巨大,會導致革命性或毀滅性的變革,它如同懸在人類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何時墜落,往往不是人力所能及。在小說問世的1969年,“美國生物武器計劃”被宣布停止,然而依托于該計劃的德特里克堡生物武器研發中心在其后長達半個世紀內繼續運轉,其未來的命運如何,人們不得而知,正好契合了小說戛然而止的結尾。

科幻文學巨匠弗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 1920—1986)的《白瘟疫》同樣創作于冷戰背景下,小說將關注焦點轉向全球,構想了突發疫情背景下的國際協作難題,如此宏大的世界觀使其獲得了軌跡獎(Locus Award)的提名。故事中瘋狂的科學家約翰·奧尼爾在實驗室合成了專門攻擊女性的致命傳染病毒“白瘟疫”,致使全球大量女性死亡,人類種族延續面臨危機。災難當前,各國在意識形態、種族、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使它們相互猜疑、彼此爭執。國際社會陷入“無組織的恐慌和胡亂的摸索”。[13]美國總統聲稱“蘇聯會遵循它的最佳利益,我們也是”[14],毫不掩飾對全球利益和人類命運的輕慢。在白瘟疫帶來的嚴重沖擊之下,暴亂與無政府狀態在全球成為常態,最先暴發瘟疫的愛爾蘭、英國和利比亞被國際社會非難而陷入孤立,其公民被視為瘟疫傳播源,在許多國家被處以私刑:“瘋狂是會傳染的……像白瘟疫一樣傳染”。[15]仇恨和種族主義在全球滋生蔓延,政客們忙于鉤心斗角,追求政治集團私利,更加劇了瘟疫的肆虐。小說描繪疫疾背景下的國際紛爭和世界失序,以政治寓言的形式建立起更宏大的敘事框架,對科學與政治的關系進行拷問:科學發展能否真正保證人類的安全?當人類生存面臨危險時,全球公共利益如何得到保障?國際醫學合作在政治干預下進退維谷,科學家們試圖建立無國界醫生組織來繞過審查機構、共享研究成果。然而此方案并未實際奏效,因為各國互相安插眼線,“提防對方先研發出治療方法”。[16]顯然,和“仙后星座”一樣,白瘟疫也不是偶發的“生物恐怖主義”襲擊,更是由疾病引爆的全球政治災難。

作為冷戰時期美國科幻小說的經典之作,這部作品采用了某些刻板范式,表現出典型的“美國立場”。例如美國專家貝克特作為科學理性的化身與政治集團斗智斗勇,表現出典型的理想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美國人和蘇聯人的形象對比中透露出鮮明意識形態對抗:蘇聯代表被描寫成頑固狡詐的形象,而美國人作為規則制定者則具有大局意識。盡管有著如此局限,這部近40年前的小說對未來的推演卻是耐人尋味的,它從科學理性的角度指出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所蘊含的疫疾危機,預測了全球一體化背景下國際科學合作的障礙,強調科學和政治之間的平衡。

二、疫疾之下的脆弱生命

除了在宏大敘事層面警示危機、探索未來之外,科幻小說更加吸引讀者的是故事情節,人類在災難面前的無助掙扎容易引發讀者的情感認同。在疫疾主題的小說中,一些作品聚焦于瘟疫中的個體,書寫了生活受到重創的普通民眾在疫疾中的脆弱、絕望和自我救助。保羅·特倫布萊(Paul Trembly, 1971-)的《幸存者之歌》取材于人類與狂犬病毒斗爭的歷史,通過微觀書寫人類在病毒面前的脆弱無助,透視瘟疫中民眾的苦難。勞倫斯·賴特(Laurence Wright, 1947-)的《十月末》(The End of October, 2020)以全球“孔戈里”疫情為背景,書寫美國眾生的生存掙扎,揭露瘟疫之下的社會問題,既具現實觀照又直擊讀者心靈。在失控的疫情籠罩下,普通民眾直接面對傳染病威脅,往往成為無助的受害者,他們的生命顯得無足輕重,這更容易在普通讀者中產生共情。

《幸存者之歌》描寫即將臨盆的娜塔莉在感染病毒后艱難求生的故事,聚焦于新型狂犬病毒爆發下生命的脆弱,關切患者與親屬等直面瘟疫的普通人物的疫疾體驗。小說情節的時間跨度僅有幾個小時,瘟疫激發的諸多矛盾集中展現在這一短暫的歷程中:感染者劇增導致社會秩序迅速崩潰,醫院被感染者包圍得水泄不通,人們“乞求、迷惘、憤怒、恐懼。他們共同的聲音中埋藏著絕望和醒悟……他們步履紛雜,乏力地半走半跑,向著他們看不到的希望。”[17]發病的感染者和動物得不到救助,攻擊民眾,威脅著社區安全,昔日的家園變成人間地獄,諾伍德小鎮“即將變成動物園,或許已經是了。”[18]冷漠的警察、筋疲力盡的醫護人員和面臨死亡陷入孤立的普通民眾,一起構成了末日般的場景:“老鼠從房子里出來了……貓會把他們吃掉。這就是世界的規則”[19],在病毒侵蝕下,人性被動物本能和叢林法則所取代,投射出普通民眾心理的無助和恐懼,也暗示著生存環境的殘酷。娜塔莉在轉送產科途中發病,繼而被趕下救護車、在路邊等待死亡的場景,是被殘忍拋棄的傳染病患者的寫照,正如敘述者所說,“這場戰斗沒有優雅可言。它野蠻、骯臟、令人絕望。”[20]小說渲染絕望與孤獨的氛圍,描寫個體在瘟疫中的脆弱。

《幸存者之歌》在瘟疫的背景下,更多地關注被社會拋棄與疏離的個體,以及他們的自我拯救與互助、犧牲精神。小說中911熱線無人接聽的情節多次出現,隱喻著政府公信力的破產以及對急需救援的民眾的拋棄。盡管娜塔莉自知不久于人世,她依然與死神賽跑、堅強求生,用錄音的形式與未降生的孩子交流,向她傳遞愛與不舍。瑞莫拉醫生不離不棄,克服恐懼向好友娜塔莉伸出援手,她攙扶娜塔莉穿越瘟疫肆虐的城鎮尋求幫助,最終強忍悲痛將嬰兒從彌留之際的娜塔莉腹中剖出,并在遭遇警察阻攔時“喊著自己的名字,像盾牌一樣舉著醫生名牌”[21],以此守護嬰兒并將她撫養長大。小說彰顯了瘟疫中小人物追求希望、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努力,凸顯題目中的“贊歌”的含義。在娜塔莉需要幫助時,被家庭拋棄的少年犯喬什和路易斯自身難保,流浪街頭,卻勇敢地挺身而出,甚至趁亂占路自據的“紅脖子”丹也加入了護送隊伍。普通個體身上的人性光輝,正是人類在危難中幸存的希望所在。

《十月末》的構思始于2010年,其中的疫疾想象以1918年大流感為原型,表達了作者賴特對瘟疫危機的思考與關切。賴特在創作過程中采訪了多位美國頂級流行病學家,并將其轉化為小說素材。小說出版時恰逢新冠疫情暴發,因其情節與新冠肺炎肆虐下的美國社會情狀高度契合,因而一經面世就獲得廣泛關注,這似乎在無意之中印證了科幻文學關注當下、預測未來的功用。事實上,小說更多地借助于未來或未知的全球流行病災難這一主題,展示出人類面對未知瘟疫時的無助。小說主人公亨利·帕森斯是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首席流行病學家,受世界衛生組織派遣前往印度尼西亞,調查致死率極高的不明傳染病“孔戈里”。就在他試圖對病毒進行溯源并尋求治療方法之時,孔戈里病毒迅速傳遍全球,美國社會也隨之瀕于絕境:大量患者死去,暴力事件頻發,生活與防疫用品匱乏,失業率躍升使民眾在災難面前更為無助。亨利滯留國外期間,妻子吉爾獨自肩負起保護家庭的重擔,被死亡和絕望包圍的吉爾感覺自己“就像在一部僵尸電影里,小鎮一片荒蕪,幸存的人在生死之間顫抖。”[22]通過吉爾的視角,小說凝視了那些被忽視和棄置、猶如草芥般自生自滅的病人,他們生前得不到有效救治,死后也無法被體面地安葬:“尸體是用租來的卡車運來的。甚至很少有尸體能擁有裹尸布。有些人穿著睡衣,有些人則赤身裸體。”[23]吉爾不幸染病喪生后,幼小的兒女笨拙地埋葬母親,開始了新的逃亡,他們的生命困境折射出災難中個體動物性的生命狀態。

《十月末》聚焦于瘟疫中被漠視甚至棄置的普通民眾,凸顯他們的深切苦難與所謂“美國價值”之間的巨大落差。小說中穿插的新聞報道則以外聚焦的形式,將人物的命運置于更廣闊的社會視野,書寫了冰冷數字背后普通人的生死掙扎:“在過去二十四小時內,又有一萬八千名美國人死于孔戈里”“父母在飯桌邊去世,留下四個孤兒”“一處監獄里有十二名囚犯死去,另又病倒十三個,縣里無法保護他們,索性敞開監獄大門”。[24]醫學權威亨利·帕森斯這一中心人物形象,更是醫學之無助狀態的集中呈現。帕森斯“身材瘦小,因童年的佝僂病而彎曲,使他略顯畸形”[25],他身體上的殘疾隱喻著制度缺陷導致醫學專家面對瘟疫時的無能為力,又體現了他作為普通人難以在災難中保護家人的無助境地。隨著總統被感染,美國陷入全面的經濟崩潰和政治混亂,最終“孔戈里”疫情引發的惡性循環升級為全球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新的滅頂之災。小說正是通過帕森斯及其家人的視角,呈現生命的脆弱:人們無論社會地位的高低、醫療知識的多寡,在社會撕裂與秩序坍塌所導致的原始生命狀態下,他們的生存都是微不足道的。

小說刻畫生靈涂炭、社會離析的集體災難,將疫疾敘事置于美國的歷史與現實之中,并在人類共同命運視域下對科學倫理進行了思考。社會危機和家庭不幸使主人公認識到,在疫情中暴露的問題正是美國窮兵黷武的必然后果,而為此付出慘重代價的則是無數普通民眾。“孔戈里”猶如X光線,透視出個人悲劇背后蟄伏已久的社會危機,也昭示了個體命運之間的關聯。瘟疫書寫呈現出令人唏噓的社會喻象,但正視恐懼也給予人們重新認識現實、彌補社會裂痕、療愈精神苦痛的希望。這些小說警示人類須正確估量未知疫病對社會的系統性破壞力,生物技術的應用唯有遵循科學倫理,才能捍衛人民生命權;否則,遑論公平、正義與文明。

三、疫疾敘事中的權力批判與秩序重建

科幻小說基于科學知識對未來進行想象與思索,最終觀照人類生存。上文中《十月末》的諸多情節,在當下新冠疫情中得到“驗證”,令讀者驚嘆于小說家未卜先知般的本領。但這正說明作家的危機意識來源于現實觀照和文化反思,而科幻小說中的疫疾想象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了其警世寓言的功用。因而,疫疾書寫的根本不僅僅是瘟疫的巨大破壞作用,更在于對災難背后權力關系的審視,和瘟疫之后的秩序重建。因此,許多小說的背景設置于大流行病之后,在呈現末日想象之外,聚焦于對疫前和疫中權力關系的反思,講述人們療愈創傷、重建家園的故事。與前述作品不同的是,此類小說中主要人物往往富有變革性的批判精神,這些個體的精神覺醒顯著且直接地在他們與疫病作斗爭及新秩序重建過程中產生著影響。

杰克·倫敦的《猩紅瘟疫》是這一類作品的早期代表作。小說中的瘟疫書寫體現了宏大的歷史觀和個人經驗的結合,借由貫穿幸存者史密斯一生的心理創傷,對“影響人類歷史的基本參數和決定因素之一”[26]的傳染病進行了全面審視,具有深刻的人文關懷價值和科學的前瞻性。幸存者史密斯在2073年向自己的外孫們講述60年前的瘟疫,“三分之一的紐約警察都死了。他們的長官也死了,市長也一樣。所有的法律和秩序已經停止了”[27],國家機器陷于癱瘓,暴徒趁亂搶劫、殺戮。小說描寫人性中的非理性,人們在瘟疫的刺激下“獸性大發”“打斗,酗酒,死去”[28],他們變得自私并忽視家庭倫理和社會紐帶,互相攻擊甚至互相殘殺[29],摒棄了文明社會的生存準則。曾受社會公眾信任的政府衛生機構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導致美國被瘟疫徹底擊敗,社會陷入混亂;猩紅瘟疫過后人口銳減,權力機構迅速解體。史密斯目睹災難關頭的人性崩壞,喟嘆“在我們的文明之中……養育了一群蠻夷野人”[30],對所謂的“文明”提出了質疑。他在這場災難中遭受了深切的創傷,既渴望通過述說來平復創傷,又在回憶中觸動災難記憶而痛苦萬分。

這種矛盾心態映射出史密斯對資本主義文明與社會秩序的焦慮。他因此存儲舊時書籍,希望“有一天人們會再次讀到”過往文明遺產中“巨大的智慧”[31],使新的文明避免重蹈覆轍。然而,他的嘗試歸于徒勞:孫輩們已經回歸原始狩獵采集生活,無法理解金錢、政府、細菌等在先前文明中出現的概念,對他的故事不屑一顧。史密斯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他“童年和青年時代熟知的偉大世界已經一去不復返了”[32],再如何回顧歷史也無法使后代重建回憶中的家園,強烈的困頓感烘托出小說的反烏托邦情節。史密斯顯然是杰克·倫敦的代言人,他映射了有過切身經歷的作家對美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的深切擔憂。杰克·倫敦生于舊金山,親歷1900至1904年的舊金山鼠疫,對瘟疫造成的社會影響有著切身體會。在舊金山瘟疫期間,加州政府為規避隔離措施帶來的交易受阻與稅收損失,對疫情防控加以阻撓,導致感染加劇,從而受到媒體和輿論的抨擊[33],小說情節在一定程度上與這些史實互為印證。

喬治·R·斯圖亞特(George R.Stewart, 1895—1980)的《地球永存》傳承與發展了《猩紅瘟疫》的主題,更為縱深地探討了大規模疫疾對新的社會制度和文化模式的催生,于1951年斬獲首屆國際奇幻獎(International Fantasy Award)。小說通過想象后瘟疫時代人類重構經濟模式及社區關系,描繪出建設新世界的愿景,反思了美國乃至世界的現行秩序。小說中,人類在瘟疫中幾近滅絕,上一代人類文明殘留的工業設施與社會形態逐漸瓦解,被新的生態格局和社會結構所取代。以伊什為代表的幸存者們雖懷念過去,但又對“建立奴役、征服、戰爭和壓迫的文明”[34]并無好感,最終選擇了不同的社會制度。小說強調瘟疫襲來時人類對于同伴和家園的需求,凸顯了強烈的共同體意識。對同伴的渴望驅使伊什這位“最后的美國人”[35]走遍全美國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在此過程中他逐漸意識到共享價值觀的重要性,完成了從“會歡迎任何人類陪伴”到“寧愿孤獨,直到找到觀念更一致的(伙伴)”[36]的轉變。他在此理念引導下建立社群,部落成員間的情感聯系與相互陪伴為瘟疫后的秩序重建提供了信念支撐。然而,這個共同體的愿景只是曇花一現,隨著伊什權力欲的不斷膨脹,他開始以超自然的救世主姿態自居。[37]他試圖改造并分化社群,建立世襲罔替的獨裁統治,讓自己“比過去的一個皇帝、宰相或總統更能對未來的塑造產生影響”[38],族群也開始向舊時的階級社會回歸。然而,隨著他的獨子在另一場瘟疫中早逝,他的帝王夢化作泡影,部族最終也得以擺脫殖民主義的幽靈。在生命的最后時光,垂死的伊什思考“新的(社會)是否會遵循舊的道路”,并認識到“他幾乎可以肯定,他甚至不希望重復該循環” 。[39]在經歷了封閉和隔離的嘗試后,幸存者社區選取了類似美洲原住民部族的社會模式,回歸自然,并將其作為“地球永存”的生態基礎。可見,在這部小說中,瘟疫與過往社會形態之間的隱喻關系被用作文明更替的契機,也為疫后的文明重建提供了生態主義的視角。

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1947-)的小說《立場》(The Stand, 1978)采用了與《地球永存》相似的情節范式,觀照后疫疾時代的文明重建。在小說中世界秩序因瘟疫而迅速分崩離析,世界被邪惡政治力量所壓制。小說背景設定在1990年,美國國防部秘密將毒株“超級流感”(superflu)開發成生物武器,卻因系統漏洞意外釋放毒株,致使瘟疫迅速擴散至全美國并席卷世界,僅有極少數人幸存。正如小說題目所昭示的,幸存者被迫在兩個對立的立場中進行選擇:一個是黑人修女阿比蓋爾領導人民仿照先前美國文明建立的“巨石自由區”;另一個是弗拉格建立的極權社會。雙方經過漫長的斗爭后,弗拉格及其追隨者在核爆中消亡。然而在小說結尾處,失憶的弗拉格再度醒來,手持長矛的野蠻人向他俯首,暗示著獨裁者再度攫取權力、獲得擁躉,正如小說結束語所言:“生命是個輪回,沒有人能佇立其上。最終,它總是再一次回到原點。”[40]小說具有明確的現實指向:籠罩在瘟疫陰影下的美國宛如叢林世界,見證了極端惡劣環境下的弱肉強食;而兩個政治派別的對立,則影射現實中美國選民需要在共和、民主兩黨之間做出的選擇。故事中所說的“輪回”也隱喻摧毀人類的瘟疫有著卷土重來的危機,這正是這部小說被譽為“幻想史詩”[41]的原因之一。

《立場》“史詩性”的另一個方面體現在它的現實觀照中。1968年,美國陸軍在猶他州的杜格威試驗場的神經毒氣實驗發生泄漏,造成附近牧場約6000只綿羊中毒死亡并險些致使大量村民傷亡,史稱“杜格威綿羊事件”(Dugway Sheep Incident),小說伊始美軍實驗室泄漏病毒的情節就來源于此。[42]而20世紀70年代的能源危機、環境破壞等社會下行跡象,都促使金寫下《立場》,如他本人所說,他試圖“在一部小說中成功解釋所有矛盾”[43],用瘟疫作為象征,講述美國價值的崩潰:“我所成長其中的那個美國似乎正在我的腳下崩潰……像一座精致的沙雕,不幸筑在了漲潮線下”。[44]小說接近尾聲時,弗蘭問斯圖未來是否還有希望,人們是否會從錯誤中學習。斯圖回答“我不知道”[45],從這個結局來看,無論是瘟疫是否會在未來再次造訪,還是社會體制是否會再次崩潰,答案都不容樂觀。小說不僅刻畫了災難場景,更著筆于瘟疫過后人們的生存困境以及集體記憶中的精神創傷。隨著無數生命的消逝,社會凝聚力崩潰而導致的深刻裂痕,使自由神話破滅的美國難再回到從前,在權力傾軋中僥幸存活的人們是否能夠對政府以及在彼此之間再度建立信任關系,都成了未知數。可見,《立場》對超級瘟疫的影響進行了多方位的深入想象,在有限的敘事空間內勾勒出豐滿的社會群像,回應了20世紀后半葉美國的唯技術主義傾向。在美國科幻小說的宏觀視域下考量的話,這部小說傳承了《猩紅瘟疫》和《地球永存》的末日故事模型,將貧富分化、教育鴻溝等社會問題融入瘟疫敘事中,表現出對現代美國社會的全面反思和高度的人文關懷,也折射出科幻小說中災難書寫的現實價值所在:將現實觀照融入虛構世界,在災難故事的想象中裨益于讀者對現實的思索,具有相當的道德教寓功用。[46]這部作品的成功,使“暢銷書作家”斯蒂芬·金收獲了主流文學界的高度評價,助力他在2003年榮獲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頒發的終生成就獎。

結語

美國科幻小說通過疫疾想象,透視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并最終指向共同的主題,即瘟疫既是威脅人類生存的古老天敵,也是檢驗治理體制、當局應變能力與人性的試劑。科幻小說的前瞻性實際源于它對人類生存現狀和前景的高度關注,這體現了科幻文學的嚴肅性。而其中一些作品中設想的未來故事背景,在今天已經成為過去,并且有些情節已經在現實中上演,這正是科幻小說之現實性的體現。文學作品為讀者了解美國不同時代公共衛生安全、治理制度與民意提供了借鑒,警示了人類與傳染病的關系:二者之間的斗爭穿越時空閾限,甚至成為伴隨人類歷史的永恒存在。在世界新冠疫情依然嚴峻的今天回顧這些小說,尤其發人深省。

① Clayton Tarr, “Infectious Fiction: Plague and the Novelist in Arthur Mervyn and The Last Man,”Studies in the Novel, vol.47, no.2 (Summer 2015), pp.142-149.

② Patrick Parrinder,Science Fiction: Its Criticism and Teaching, New York:Routledge,2003,p.142.

③ 蕭星寒:《科幻中的瘟疫:人性舞臺、現實恐慌或是思想實驗》,《科普創作》2020年第2期。

④ 姚睿:《美國疫情災難片的災難想象、生態反思與陰謀論敘事》,《當代電影》2020年第4期。

⑤ Edgar Allan Poe, Tales of Mystery and Imagination, Edinburgh: Ballantyne Press, 1905, p.264.

⑥ William H.McNeill, Plagues and Peoples, New York: Anchor Press, 1976, pp.5-6.

⑦ ⑧ ⑨ ⑩ [11]Michael Crichton, The Andromeda Strain,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3, pp.285, 13, 40, xi, 103-105.

[12]Laurel Bollinger, “Containing Multitudes: Revisiting the Infection Metaphor in Science Fiction,”Extrapolation, vol.50, no.3(2009), pp.377-378.

[13][14][15][16]Frank Herbert, The White Plague, Sevenoaks: New English Library, 1984, pp.100,352,421,352.

[17][18][19][20][21]Paul Tremblay, Survivor Song, London: Titan Books, 2020, pp.62-63,35,270-271,239,232.

[22][23][24][25]Lawrence Wright, The End of October, London: Transworld Publishers, 2020, pp.240,248,220,5.

[26]William H.McNeill, Plagues and Peoples, New York: Anchor Press, 1976, p.257.

[27][28][30][31][32]Jack London,The Scarlet Plague, Norwood: Norwood Press,1915, pp.85, 111,105, 175, 170.

[29]Zaid Ibrahim Ismael and Sabah Atallah Khalifa Ali, “Survival in Times of Pandemics: the Prophetic Vision of Jack London,” Route Educational &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7, no.11(November 2020), p.74.

[33]Philip A.Kalisch, “The Black Death in Chinatown: Plague and Politics in San Francisco, 1900-1904,”Arizona and the West, no.14 (1972), p.135.

[34][35][36][38][39]George R.Stewart, Earth Abides, London: Orion Publishing Group, 1999, pp.311, 284, 35, 154, 311.

[37]Elizabeth Wells, “Earth Abides: A Return to Origins,” Extrapolation, vol.48, no.3(2007), p.475.

[40][45]Stephen King, The Stand,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0, pp.1439,1433.

[41]Stephen King, 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 New York: Scribner, 2000, p.201.

[42][43][44]Stephen King, Danse Macabre, New York: Everest House, 1981, pp.398, 397, 400-401.

[46]J.Doherty and J.Giordano, “What We May Learnand Needfrom Pandemic Fiction,”Philosophy, Ethics, and Humanities in Medicine, no.15 (2020),p.4.

(責任編輯:潘純琳)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天天综合| 一级毛片高清| 99视频在线看|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www.国产福利|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天堂在线亚洲|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日本在线亚洲|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日本免费精品|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国产99热|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秋霞国产在线|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 91小视频在线|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九色视频一区|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无码一区18禁|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97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视精品| 91福利在线看| 亚洲无线视频| 日本www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国产一二视频|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13页| 福利国产在线| 欧美激情福利|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91色在线观看|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在线播放91| 夜夜操国产| 免费国产福利|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无码人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网|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日韩精品资源|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www.精品国产|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在线a网站|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欧美成一级|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欧美一级色视频| av在线人妻熟妇|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