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
摘 要: 本文將體態律動教學法與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融合研究,為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類課程提供了一條新的教學改革思路;針對學生身體協調性弱,鋼琴演奏中節拍節奏等音樂元素不穩定、音樂表現力不強等問題,實踐研究鋼琴課中的體態律動教學設計,探索創新學前教育專業體態律動式鋼琴教學新模式;同時針對鋼琴教師在融入體態律動教學的鋼琴課程中,分別以教師與學生主體角色的轉變和教師傳統教學任務的轉變兩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關 鍵 詞: 體態律動;鋼琴教學;教師角色與任務
近年來隨著學前教育發展備受重視,幼兒教師需求量大幅增加,從而對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水平、師資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開始對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開展認證工作,認證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為基本理念,
鋼琴類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專業課,鋼琴彈唱技能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項藝術技能,而良好的鋼琴演奏、兒歌彈唱和音樂素養是一名合格幼兒教師的必備能力之一,所以針對大部分進入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感知能力和鋼琴基礎薄弱的學生,不適宜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權威式教學模式,注重對結果質量的把控而缺少對習得過程的關注。而是要提升學生學習體驗和學習質量,對于音樂和鋼琴的學習,更急需解決的是掌握節奏律動,提高內心聽覺,將音樂感受與演奏表達有機結合,形成身心全面投入的狀態。通過近幾年的實踐改革,我們在鋼琴類課程中融入了世界三大音樂教學法之一的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理念、教學手段和內容,讓學生先感受后認知、提升肢體協調性、全面提升綜合音樂表達等,這種鋼琴教學新模式勢必更適宜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鋼琴學習。
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是以培養學生的內心聽覺、動覺和創造性的表現能力,主要體態律動、視唱練耳和即興演奏三個部分組成,其中體態律動是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中影響最大的一部分。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學習的起點不應該是鋼琴等樂器,而是人的體態活動,因為人類的情感是音樂的來源,而情感一般是由身體動作等表現,人的身體具有感受音樂與情感的各種能力[1]。直接進行器樂學習大部分人都只是機械的認知和技能學習,而在學習鋼琴等樂器之前或起步時融入體態律動活動的學習和訓練,會更好地體會音樂中的基本拍、節奏、音高等各方面音樂元素,更好地理解并在鋼琴演奏上進行音樂的表達,這正是達爾克羅茲先生提出的“體驗——表達”的“自然行為方式”[2]。
一、鋼琴課體態律動教學設計與實踐
(一)鋼琴演奏前身體協調性訓練
鋼琴演奏是一種小動覺的音樂性運動,需要很強的身體協調性,如雙手不同動作的協調、不同手指的協調以及手腳肢體動作的協調等,而小動覺協調演奏是要在良好的大動覺或大肢體動作協調完成的基礎上來提高的。在融入體態律動的鋼琴教學中,加入演奏前的身體協調訓練,如手腳上下肢基本拍的訓練,雙手基本拍空間位移訓練以及手腳道具律動活動等,通過這些肢體、大動作、空間位移等的協調運動,幫助大肢體的動覺訓練,從而提高身體協調的音樂性,再進階到通過手指等對基本拍、節奏的小動覺協調演奏的提升。
(二)鋼琴演奏中基本音樂元素的體態律動訓練
針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基礎較為薄弱的情況,在鋼琴演奏中也會經常出現音樂元素掌握不準確或不牢固,這就可以通過專門的音樂元素的體態律動活動訓練,提升薄弱環節。
1.學生基本拍不穩定。可以通過體態律動基本拍訓練,跟隨音樂行走或拍手、小組跟隨音樂傳球或接龍動作表演等,在愉悅的活動氛圍中,通過身體感受和肢體行走等實操活動,感受基本拍的存在,感受和認知節拍、拍號等音樂元素,身體感知和基本拍融入自身的律動中后,再在鋼琴上演奏時,更好地體會和表現穩定的基本拍,避免出現忽快忽慢的彈奏樂曲等情況。
2.學生在演奏鋼琴樂曲時節奏總是彈錯或把握不準,實際還是自己對不同節奏的感受不確定和不深刻,可以通過聆聽帶有不同節奏的音樂,讓身體進行走、跑、跑跳步等適合不同節奏的律動和動作;或者通過腳走基本拍、手在不同節奏中變換拍手等動作,感受和體會正常基本拍內四分、八分、附點節奏、切分節奏等不同節奏的律動,準確認知基本節奏;回到鋼琴演奏時,能更好地將身體體驗轉換成手指彈奏,準確演奏樂曲中的節奏。
(三)演奏中音樂表現力的體態律動訓練
在具有基本的鋼琴演奏技能后,往往彈出來的音樂并沒有想象中的優美動人,只是在演奏樂曲,對樂曲的音樂處理和音樂表現力還差強人意,那么可以通過體態律動音樂性活動來提高學生的音樂性,讓學生用身體和律動展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引導學生逐漸打開自己的肢體和心靈,更全面地體驗樂曲的音樂性。如:利用小球、彩虹傘等教具讓學生通過視覺、膚覺、動覺、聽覺等多感官通道來感受小球滾動的連續性和跳動的頓挫感,再引導帶入鋼琴的演奏中。不同的音樂風格需要不同的觸鍵感受,也需要不同的表達方式,如同小球慢速滾動的體驗就像連奏柔和的抒情曲一樣,而小球快速靈巧地跳動就像彈奏歡快的嬉戲曲一樣,彈奏方法和音樂感受力的準確掌握和感受都會通過體態律動音樂表現訓練有所提升。
二、教師的角色與任務
在融入體態律動教學的鋼琴課程中,教師的能力和引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隨著國內高校師范類專業認證的開展推進,OBE產出導向教育理念推廣到各類學科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學理念逐步改變傳統的教學觀、教學實踐、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隨著近幾年對體態律動教學法的學習、研究和運用,課堂教學體態律動教學法在實際教學中,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特別適合應用于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OBE產出導向理念的課堂教學。
(一)教師與學生主體角色的轉變
體態律動教師不再是高高矗立在講臺上獨自演講或表演,依據既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步驟按部就班的滿堂灌,不關心學生是否真正在聆聽、思考、感受、表現的“普通教師”,而是從課堂教學的主講、主角、主體轉變成具有引導性、跟隨性、配合型的配角;而學生則轉變成為教學關系中的主角、主體,他們主動地站立起來,走跑、跳躍、律動、開懷、思考……,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自由、開放,整個學習過程也以學生自身的真實體驗和感受為中心,將自己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動覺、平衡覺、空間覺等等多種感覺通道逐漸打開,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感受與表現、學習和訓練中,同時通過不斷地練習能夠自覺地、主動地去體悟、去思考學習的過程和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持續改進持續提升,以產出相應的知識、能力和素養,并內化、融匯進自身體系。
(二)教師傳統教學任務的轉變
隨著體態律動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間角色的轉變,教師的任務也從傳統的“口口相傳”“手把手”講授示范等傳道授業解惑逐漸轉變為引領導向、共同參與、感同身受、討論交流、互相學習等與學生幾乎平等的教學任務。這樣會讓學生更加放松,更易于去感受和聆聽自己內心的想法,能更加輕松地表達和表現自己的思想和反饋,這對于教學任務的有效實施和教學目標的良好達成有很重要的影響。在融入體態律動的鋼琴課上,老師更希望通過她們的活動或者話題引導,更多地聽到學生們的自我感受和想法,更多地讓學生反思,這會很好地提升自主學習能力。而教師對同學們的回答和討論交流的評價,更多的是肯定褒獎和引導啟發,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活動、共同交流感受的教學任務,特別是教師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引導,學生用體態律動和演奏等方式來回應和跟隨教師的活動,更是體現了這種教學形式獨特的魅力,不用說教、不用教授,只聆聽音樂、感受內心、身體律動來反饋,這種教學任務的實踐和達成應了道家哲學中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奧妙。
參考文獻:
[1]繆力.體態律動課例[M].上海: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2]陳蓉.音樂教學法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