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驥爽
摘 要: 我國留守兒童高達6 102.55萬,他們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但由于他們無法享受到無可替代的父母親情,極易產生一些心理問題,面對留守兒童精神空虛、情感寂寞、音樂教育匱乏的現狀,利用他們所熟悉的地方音樂本作為切人點,讓這些留守兒童從小就接觸民族音樂之精華——戲曲音樂,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感情,弘揚傳統文化,在愉悅中使其心理問題得到調整。
關 鍵 詞: 留守兒童;影視戲曲;心理健康;戲曲欣賞
一 、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及農村音樂教育狀況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全國留守兒童6 102多萬人,約占全國兒童人口的21.8%左右。[1]他們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但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一些心理問題,也給社會帶來一些隱患,留守兒童由于長年得不到無可替代的父母親情,大都性格不健全,其監護人大都文化水平低。
健全的個性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而留守兒童處在如此家庭環境中,其監護人要么是溺愛,要什么給什么,要么是聽之任之放任自流,要么是管但方法粗暴,多種原因使留守兒童性格出現種種扭曲:偏激、自私、心理逆反、習慣不良、學習成績不好等問題,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18.5%的留守兒童遇到不順心的事時,愿意悶在心里;受到挫折時,有5%表示感覺生活沒有意思,甚至還有0.2%覺得社會不公平,他們大多學習成績差,對學習不感興趣,有的甚至有心理問題,看不到希望有自殺的念頭,還有的因寂寞空虛進而發生抑郁癥狀,也有的因無聊尋求刺激與歡樂而迷戀上網絡,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高達60%左右[2],因此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已是刻不容緩。
200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實施了新的音樂課程標準,但筆者在對廣東省部分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調查中發現,80%的農村中小學里,這一綱領并沒有得到積極地貫徹與實施,在農村音樂被視作可有可無的“副科”“小三門”之一,隨意被主課占去,課表上的音樂課只是擺設,很多學校沒有專職的音樂教師,音樂課都是由其他教師代替,學生的音樂素養幾乎為零,這直接導致了農村學生思想空虛,學習生活枯燥無味,厭學等問題。但在調查中筆者還發現這些中小學都按照2002年教育部印發的《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音樂教學器材配備目錄》標準,配備了多媒體,基本都有一臺電腦、2臺電視,1臺DVD,除此之外農村中小學還擁有豐富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在廣東農村的鄉村胡同里到處可聽到音響上播放的粵劇唱段,隨處可看到年老者手拿一個收音機放到耳邊,邊聽唱段邊跟著哼哼的陶醉情景,隨便找一人都能哼上兩句,因此農村中小學可利用這一有利條件,針對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刪除音樂教材中不適合農村學生認識水平的教學內容,根據兒童愛看電視的特點,利用他們僅有的教學設備電腦、電視欣賞些他們所熟悉的影視本土戲曲,讓這些留守兒童從小就接觸民族音樂之精華,在時下流行文化泛濫、農村留守兒童精神空虛、情感寂寞、音樂教育匱乏的關頭,讓留守兒童欣賞他們所熟悉的地方音樂的民歌和本土戲曲,在增長他們的文化底蘊、提高他們整體素質的同時,也會使他們感到語言更加流暢,情感更加親切,從而提高他們的興趣,在興趣中培養孩子們的觀察力、分析力、責任感等,并在地方音樂欣賞中獲得滿足感。
二、在地方音樂的欣賞中改善兒童的心理健康
我國古代就有樂教的傳統,把音樂作為感染情緒、陶冶情操的手段之一,春秋時孔子就把音樂作為“六藝”之一進行傳授,“1907年清政府《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指出:習歌謠可使幼兒之耳目喉舌運用舒暢,以助其發育,且使心情和悅,為德性涵養之質”。[3]音樂教育對于中小學生智力的開發、健全人格的塑造、健康心理的培養等都有不可替代作用。我國中小學北方大多數地區使用的都是人民音樂出版社的音樂教材,每一冊后面都有“地方單元” 介紹與當地有關的戲曲和民間音樂內容,廣東省雖版本不同但也都有地方音樂,如廣東中小學教材中有“沙田民歌”,沙田民歌起源于東晉,傳唱于中山、珠海、順德、新會等地。[3]
傳統的戲曲藝術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殿里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征,讓留守兒童欣賞傳統的戲曲名段和地方民歌,有利于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感情,有利于豐富他們匱乏的精神世界,從而改善他們的心理問題,提升他們的文化素質、藝術修養。如可利用多媒體欣賞些他們感興趣的影視戲曲片段,可先欣賞本土戲曲,當欣賞水平達到一定水平后,再欣賞國粹京劇藝術,可以先從丑角表演入手,中國喜劇中的丑角大都扮相丑陋,鼻梁涂成了白色,有的嘴角、眼角也勾上棱角分明的白線,滑稽好笑,加上表演夸張,符合孩子們的審美心理。如由著名京劇唱段《徐九經升官記》,講述了一個七品知縣徐九經的當官心路歷程,他經過在升官和被罷官激烈的心理斗爭后,不畏強權,伸張正義,與權高勢大的侯爺斗智斗勇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它的唱腔設計、造型表演都體現出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精湛的技藝,讓學生從徐九經的幽默、風趣和機智的表演中了解獨具典型性格的清官形象,從而得到勇敢正義的教育,培養其辨別是非的能力。還譬如《秋江》里的老艄公也是丑角,他的裝扮是“螃蟹臉”,幽默風趣的老人,蟹殼畫在鼻子上,蟹腳伸到額上,臉上也畫上了一道道白線表示皺紋,笑的時候皺紋堆到一起更是可愛,艄翁這一個詼諧可喜的老人形象也深得學生的喜愛,這出江上行船的戲更妙趣橫生,舞臺上空蕩蕩,無船無江,所有一切只憑年輕的尼姑和年邁的老艄翁。一丑一旦用虛擬動作的表現手法,把所處秋江的風險和小船隨波逐流的情景表現得酣暢淋漓。一支木槳和兩個演員隨波高低、身段如風吹柳擺的搖曳來表現江上輕舟的場景,舞臺上沒水,但艄翁利用一篙卻使江上風波極其鮮明,小船劈浪急進,跌宕起伏,使觀眾真的猶如隨他們坐上了顛簸之船,通過這種“虛實相生、妙在無處”的美,培養其想象力和創造思維能力。愛因斯坦曾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比如久演不衰的武戲《三岔口》和《擋馬》,《三岔口》全劇主要是表現“摸黑”中的武打[4]。
農村留守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后備軍,能否把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工作做好意義重大,利用多媒體教室欣賞他們所熟悉的純樸動人、具有生活氣息的地方音樂和本土戲曲,容易使學生聯想到倍感親切的周圍事物,提高學生的興趣,使音樂教學生動活潑,在欣賞中感到愉悅和美感,并為孩子們創造一種藝術、文化氛圍,在這種氛圍里,讓他們感到影視戲曲藝術既具通俗性又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提升審美品位,在美的創造過程中,增長知識、提高能力、端正價值觀及正確的人生觀。讓這些留守兒童在輕松幽默、別具風采但立意深刻的劇情中,感受傳統戲曲中蘊涵的濃厚民族性,真實地感受到音樂魅力,改善其郁悶心理,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開闊學生的視野,激起學生對中國戲曲文化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同時也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給沉悶的校園生活增加點快樂,達到一種“雜念去除、趨向崇高”的自我教育境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1(8):511-512.
[2]高國香.芻議音樂教育與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J].讀寫算,2014(52):166.
[3]高衛麗.音樂教育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干預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
[4]柯凱.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中小學音樂的重要性[J].速讀(下旬),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