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山愛
面對疫情困境,菅義偉政府一度把成功舉辦東京奧運會看作決定其內閣生死的“關鍵一步”。然而,東京奧運會讓日本在經濟上損失慘重,更糟糕的是,舉辦期間日本新冠肺炎感染人數激增。民眾因此對菅義偉內閣非常不滿,8月8日東京奧運會圣火熄滅時,菅義偉的支持率也跌至歷史最低。9月3日,菅義偉表示,他將不會參加9月份的自民黨總裁競選,并將卸任首相一職。
在日本,一直流傳著“五環升起,首相下臺”的說法,菅義偉不是第一位遭遇“奧運魔咒”的首相。就像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亞當·泰勒形容的,日本首相與奧運會之間“有著悠久且驚人失敗的歷史”。
池田勇人:帶著隱痛走完人生
池田勇人1960年上任,此前日本靠著朝鮮戰爭中充當美國“兵站”攫取經濟重建的“第一桶金”,但嚴重的兩極分化已把看似繁榮的日本送到“火山口”。池田內閣拿到1964年奧運會主辦權那一刻,更多想的是怎么解決兩大任務:一是平息日本人不斷高漲的反美反壟斷資本運動;二是在追隨美國之余為日本樹立“和平形象”,尋找海外市場。
但日本政壇險惡,派系斗爭讓池田筋疲力盡,而且美國也拿日本開刀,1961年起先對日本頭號出口商品棉織品下重拳,用進口限制重創日本中小紡織企業。奧運會開幕前一年,池田主要精力都花在對美周旋上,其身邊人回憶:“有三個月,首相每天只有兩三個小時的睡眠?!边@種“非常態”持續到1964年8月,感到身體不適的池田被診斷出喉頭癌。就在奧運會閉幕的次日,池田宣布辭去執政黨總裁和首相的職務。
佐藤榮作:冬奧會成政治謝幕
1971年佐藤榮作的兩大敗筆,讓即將到來的1972年冬奧會榮光變成自己的“政治謝幕”。10月15日,佐藤政府屈服于美國的威脅,簽署日美纖維協定,自我限制對美出口的所有毛制品及人造纖維制品,這等于出賣了日本200萬纖維產業工人的生計。1971年7月,佐藤在美國慫恿下,牽頭向聯合國大會提交包含“兩個中國”內容的提案。而這份提案被否決,23個國家要求恢復新中國合法席位的提案順利通過,佐藤呆若木雞。
11月19日,200萬日本民眾在830多個地方示威游行,打著“立即恢復日中邦交”“打倒佐藤內閣”等口號包圍了日本國會等重要設施。無奈之下,1972年7月7日,佐藤榮作率內閣辭職。
橋本龍太郎:我坐在火山口上
1998年2月7日,日本長野冬季奧運會開幕,時任首相橋本龍太郎在出席前夜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我是坐在震中位置上。”這是一語雙關,原來長野曾因身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在申奧期間險些落選。而橋本所說的“地震”則是他的“金融大爆炸”計劃。橋本上臺伊始,實施《金融體制改革計劃》,改革大破大立,因為觸動日本銀行界甚至政黨集團的利益,反對聲一片。
不成功的金融改革,加上始終不見起色的日本經濟,讓橋本迎來“政治滑鐵盧”。1998年5月,面對黨內要求“換將”的呼聲,橋本已無力回天。(摘自《環球時報》9.15 羅山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