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核心部件鈾球的操刀人原公浦在上海因病離世,享年87歲。
檔案里找不到他的名字
上世紀90年代初,原公浦一家即將從甘肅省404廠退休回上海時,上海市總工會翻遍上海工廠的檔案,始終找不到“原公浦”的名字。
而原公浦也習慣了這種不為人知,他甚至很少向別人提起他的過往事跡。
1951年3月,原公浦由哥哥介紹,從山東到上海的工廠做學徒。他上進,短短3年就做到4級工(相當于中級職稱),達到彼時大學生的收入。他每天白天工作,晚上走一兩個小時去上夜校,一直讀到高中。
1959年,新婚才4個月的原公浦作為上海市優秀技工代表,被選中到西北參加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按上級的保密要求,出發的消息他是在離家前一周才告訴妻子的。這批全中國頂級的技工在北京集訓時,二機部部長宋任窮向他們宣布:“毛主席派你們去搞核武器。”
集訓后,他們一路西行,到了404廠。404廠的任務就是在1964年5月之前車制出合格的鈾球。鈾球的加工精度要求極高。在沒有精密數控機床的那個年代,能加工出這顆鈾球的,全國也數不出幾個人。404廠舉辦了一系列的技術比拼,上海汽車底盤廠的技術工人原公浦排名第一。
1963年,組織最終決定,由原公浦主刀核心部件加工。開工前,有領導把他叫到保密室,說:“這是最核心、最關鍵的時刻。跟我們的命一樣重要。”
最后的三刀
1964年4月30日,加工首枚原子彈正樣鈾球的時刻到來了。當天早上,原公浦出門時,對妻子郭福妹說了聲:“我上班去了,你把女兒帶大。”轉身下樓后,就坐進了一輛伏爾加高級轎車。原公浦走后,郭福妹哭了。這句話讓她覺得,今天似乎是生死考驗的最后關頭。也的確是生死考驗。“上崗之前,我都不知道我能不能完成這個任務。”原公浦后來說。他那時感到自己的壓力已經到達頂點。因為整天練習車同一尺寸的球,走路、睡覺眼前都是球。他瘦到只有90斤,一天吃不了一個饅頭,只能由專人每天給他推葡萄糖針劑。“因為,加工的精度是一個問題,除此之外,還有個臨界事故問題。”臨界事故的主要危險是瞬發射線的外照射,它可使工作人員受到大劑量照射,致使工作人員傷亡。
鈾坯來了以后,加工室里只能留下3個人,因為人也是反射層,可能造成臨界事故。這三人中,第一人是主刀——原公浦,第二人為監護,第三人負責測量。
加工一個鈾球,大約需12小時。到了晚上8點,原公浦報告:“我要加工最后三刀了。”車床一啟動,原公浦就緊張起來。忙中出錯,鈾鑄件突然從真空吸盤脫落,“啪”的一聲掉進切削盤內。加工立即中止,原公浦大汗淋漓、衣衫濕透,一度喪失了信心。被人攙扶到休息區后,他喝了杯牛奶,定了定神,又再次走上工作臺,緩緩轉動機床的手柄。最后的時刻,原公浦全神貫注,車一刀,停下來量一下尺寸;然后車第二刀,再停下來仔細測量;車完最后一刀,他幾乎要癱倒在地。
1964年5月1日凌晨,檢查員報告:核心部件的精確度、同心室及尺寸等各項數據全部達到設計指標。
在我國進行的45次核試驗中,原公浦參與了其中原子彈、氫彈、中子彈、潛射彈道導彈等10次核武器關鍵部位的加工。
(據“上觀新聞” 王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