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金津
摘 要: 隨著現代科技和互聯網信息的高速運轉,音樂表演藝術的傳播擁有了更有力的跨界基礎,通過多媒體、互聯網、大數據、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加速融入,將傳統音樂表演形式與現代化技術相結合,促使音樂表演藝術的有效發展和可持續性傳播。筆者通過探討融媒體背景下我國音樂表演藝術的跨界傳播形式,為我國當前音樂表演藝術的傳播與發展提供可參考意見。
關 鍵 詞: 音樂表演;跨界傳播;融媒體時代
在現代科技和互聯網信息的沖擊下,我國的融媒體時代得到了高速運轉。電視、手機、報紙、新媒體等媒介的跨界融合,打破了傳統媒介的傳播模式,促進了媒體與其他相關產業資源的快速發展。在此基礎之上,音樂表演藝術通過不同媒介的輔佐與電視、娛樂、手游及品牌廣告等行業相互融合,逐漸發展形成了跨界融合、相輔相成的運作模式,實現了音樂表演市場經濟效益的多元化發展,推動了傳播媒介的持續性跨界,為我國音樂表演藝術和媒體跨界傳播的發展提供可參考意見。
一、融媒體背景下音樂表演的跨界傳播方式
融媒體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各類媒體表現形式相互融合,共同發展而形成的全新表現內容,是以“媒體”發展為前提,在鼓勵創新的基礎之上所形成的和演變的必然發展趨勢[1]。傳統音樂表演的傳播方式主要存在于劇院劇場、舞臺等地點,跨媒體傳播的出現將音樂表演的傳播渠道迅速拓寬。隨著科技與互聯網的發展,電視、手機、新媒體等大眾傳媒的出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各自發揮著自身優勢,將音樂表演的跨界傳播構建得更加完整,出現了音樂表演藝術的立體化傳播模式。
(一)傳統媒體以跨電視傳播——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為例
音樂表演是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的主要表現形式,電視媒體則是其最重要的傳播媒介。電視音樂選秀節目利用電視媒體作為跨界的途徑,通過比賽的形式展示音樂表演藝術內容,從而選拔出優秀的音樂人才。因其不拘束唱法、不限制年齡、不設立門檻的節目定義,顛覆傳統音樂表演形式在人們心中的概念,更貼近大眾生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從而深受觀眾喜愛。
1984年由中央電視臺舉辦的CCTV首屆《青年歌手大獎賽》是我國電視音樂選秀史上第一檔真正意義的音樂選秀節目。2003年由湖南衛視推出的《超級男聲》更是在短時間之內引起全民熱潮。此類節目的成功運作與傳播迅速得到了業內人士和觀眾的廣泛認同,與此同時出現大批量的炒作、競爭與模仿致使類似節目出現節目質量與節目效果不盡人意的情況。2012年由浙江衛視重磅推出的《中國好聲音》再次引爆收視狂潮,在此時期的音樂選秀節目的質量普遍提高,許多音樂選秀節目不再只注重于流行音樂的傳唱,更加注重音樂表演內容的多元化。例如湖南衛視的《聲入人心》以嚴肅音樂為內容,為嚴肅音樂的大眾化傳播帶來新的途徑。四川衛視的《天籟之音——中國藏歌會》以藏歌為主要內容,廣泛推廣了藏族音樂與藏族文化。近年來,由于日韓娛樂的全民熱潮化,偶像團體選秀節目《偶像練習生》《青春有你》《創造101》等再次引領全民進入偶像團體音樂表演的新潮流。
電視音樂選秀節目由《青歌賽》時期的以專業性權威性為指標,以推廣傳播傳統音樂為目的,以培養選拔音樂人才為手段,拒絕商業性行為,到《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時期的引進國外版權機制、促使節目內容多元化,極力傳播推廣流行音樂,將音樂表演大眾化、普遍化。再到近年來《聲入人心》《創造101》等,在節目內容或是節目形式上都有了更好的改善和體現。電視音樂選秀節目通過跨電視媒體的形式對音樂表演的多元化傳播具有極大地促進意義。
(二)移動社交媒體 以跨短視頻社交平臺傳播——抖音APP為例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為短視頻社交平臺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人們對于手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更加重視媒體的互動性,民眾已經從單一的傳播受眾,轉換成集“生產、傳遞渠道、接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角色。在這樣的背景下,各類短視頻平臺APP就成為了大眾喜聞樂見的傳播平臺,催生出音樂短視頻平臺。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的《2019年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5月,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到了7.25億[2]。這其中,首屈一指的APP就是大家熟悉的“抖音”。
所謂音樂短視頻主要指的是通過不同的新媒體平臺來進行播放的,并且能夠適應不同的移動平臺、短時狀態之下進行觀看的,或者是采用高頻推送的一種視頻內容,時長分別為幾秒到幾分鐘不等[3]。將音樂表演與短視頻相結合,APP使用者不僅可以作為視頻的創作者,也可以作為視頻的接收者。從平臺本身來說,抖音在起步階段簽約專業的音樂從業者,從初期就保證平臺可以輸出非常優質的音樂內容,以其作為范例向用戶進行展示。由此引得大批希望從事此類工作的音樂愛好者模仿,并且投入到創作中。同時,在初期提供大量激勵舉措,使得有效用戶不斷增加,并且用戶從接收者到創作者的轉化率逐步提升,這種鼓勵普通用戶創作的模式,使得抖音爆火,用戶數量呈指數式上升。借由平臺所提供的大量剪輯、后期、配樂等視頻功能,創作者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配上引人注目的內容,形成新穎有趣的音樂表演,就能收獲關注,甚至是金錢收益,使得抖音的關注度逐年上升。
與此同時,抖音還利用了人們碎片時間需要填充的特點,抓住了這一需求,進而催生了音樂短視頻社交平臺這一產品。而抖音本身非常低的投入和拍攝門檻,也極大地提升了用戶的參與感。在這樣的情況下,其中音樂表演的傳播就變得更加的便捷。而由于同樣的背景音樂,可能被幾萬、幾十萬個視頻同時作為BGM,形成各式各樣風格的音樂表演內容。這樣的重復性“洗腦”式的播放,就讓這些音樂表演能在短時間被無數的人記住,是非常有效的傳播途徑。
二、融媒體背景下音樂表演跨界傳播的建議
融媒體擁有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介載體的共同點,對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了整合,是一種實現了資源互通、內容兼容的新型媒體形式[4]。跨界傳播作為一種傳播現象的出現,對音樂表演來說是在時代語境下的可貴嘗試,推動了音樂表演的傳播與發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跨界在音樂表演傳播中可以被全盤接受,其中仍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重視音樂表演本身的藝術性
客觀地講,跨媒體傳播對音樂表演來說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通過跨界電視、短視頻等媒體,音樂表演吸引了大量不同年齡段的受眾,對音樂表演的傳唱與推廣有著非常顯著的成效。另一方面,由于跨媒體傳播的普眾化、商業化,音樂表演本身的藝術性發生了改變。為了避免音樂表演迎合市場商業化的需求而發生質量下降,無論是音樂表演的創作者還是音樂表演的受眾都應保持初心,始終堅持“傳承音樂表演藝術,弘揚優秀文化精神”的宗旨,尊重音樂表演本身的藝術性。創作音樂表演的同時,注重音樂表演的水平,規避盲目迎合市場需求、遭受商業化綁架,出現效仿成風、生搬硬套的現象。同時音樂表演的跨媒體傳播會導致音樂表演的娛樂化、碎片化,削弱音樂表演作為一門系統藝術學科的專業文化屬性。因此在注重媒體傳播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傳統音樂表演的傳播形式,注重線上線下的媒體互動,確保音樂表演藝術性的存在。
(二)規避形式主義,強調深度融合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跨界于音樂表演而言已不再是新鮮的傳播形式。越來越多的音樂表演打著跨媒體傳播的口號大肆渲染,促使某些跨界音樂表演的制作程度大于其內容本身。為了跨界而跨界的現象屢次出現,只有音樂表演本身與各類媒體的跨界合作形成深度融合,才是有意義可持續發展的跨媒體傳播。這就要求音樂表演市場和大眾媒體市場的從業者們主動利用兩者優勢,開發打造適宜的傳播途徑,對音樂表演的內容進行有效的創新整合。音樂表演與大眾媒體不應是兩個各自為政的行業,而應相互交融,保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避免形式主義的跨界現象。
三、結論
本文通過對時下大火的電視音樂選秀節目和音樂短視頻社交平臺的簡要分析和總結,引出在融媒體背景下音樂表演跨界傳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希望跨界作為必不可少的傳播手段,能夠為音樂表演吸引更多的受眾和發展空間。通過音樂表演的跨界傳播,受眾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綜藝節目、一段音樂視頻、一個娛樂游戲,而是對音樂表演的深入了解和體會,是通過大眾更能接受的有效途徑,傳承發展音樂表演藝術與文化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林小聞,盛映紅,胡星.融媒體視角下短視頻發展及傳播策略分析[J].今古文創,2021,(19):102-103.
[2]2019年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R].成都: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2019:4-7,49-50,60-64.
[3]李浩.移動互聯時代短視頻發展現狀及傳播優勢[J].中國報業,2020,(05):11-12.
[4]孫超,常夏勤,王永貴等.電力大數據多元數據采集監視技術研究與應用[J].計算機技術與發展,2020,30(7):18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