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靈
產業協同發展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點和難點。近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堅持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探索開展了多個層面、多種形式的跨區域產業合作,有力推動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目前較為普遍的形式,是在市場機制作用下自發形成的,以產業鏈上中下游配套為紐帶、具有效率和成本優勢的區域產業鏈協同模式。此外,還有各級政府推動形成兩地共建產業園區模式、多城市共建產業創新廊道模式等。前者有省際層面的蘇滁現代產業園、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上海合肥產業園等,省內層面的蘇宿工業園區、寧淮特別合作區等;后者有G60科創走廊、G42滬寧合產業創新帶等。經調研了解,行政區劃分割導致“競爭有余、協同不足”的區域產業同質化問題仍然突出,區域產業合作的體制機制不健全,區域創新要素的流動渠道不順暢,制約了長三角創新策源能力乃至區域整體競爭力提升。迫切需要加快探索各具特色的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模式,以此提升長三角配置全球資源能力和輻射帶動全國發展能力。
一、產業鏈一體化模式: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長三角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但三省一市優勢產業重合度較高、協同性較弱。如,從反映區域比較優勢的制造業細分行業區位商指數來看,浙江省幾乎與江蘇省重合,江蘇省幾乎與上海市重合。特別是新形勢下產業鏈保供仍“各自為戰”,缺乏產業鏈斷點堵點及可替代產品等跨區域統籌協調機制。為此,立足特色優勢產業集群,以鏈長制作為三省一市利益聯結點和合作切入點,采取產業鏈一體化模式,共同培育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協力提升長三角配置全球資源能力。
一是協同開展區域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圍繞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按照集群化發展方向,強化區域優勢產業協作,協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共同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二是探索建立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協調機制。全面梳理三省一市重點產業鏈長板短板,由具備先發優勢的省市作為分行業鏈長,分頭做好區域產業鏈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
三是聯手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聚焦機器人、新型顯示、新型電力裝備、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鏈,由分行業鏈長牽頭制定產業鏈核心技術協同攻關清單、國產可供目錄清單、斷鏈風險點和企業訴求清單等,率先構建以自主可控產業鏈供應鏈為目標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
四是加強區域產業鏈布局窗口指導。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汽車、綠色化工、紡織服裝、智能家電十大領域,完善行業協會等機構行業監管職權,強化區域產業鏈管控協調,形成重點產業鏈項目管理和產能過剩預警機制。
二、產業全面融合模式:共建現代服務業發展新高地
長三角在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區域共享方面初具成效,三省一市依托名牌高校成立了四家跨區域聯合職業教育集團,城市醫院協同發展聯盟成員已覆蓋長三角30個城市112家三甲醫院,養老服務等跨區域社會保障便利化程度明顯提高。目前,長三角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尚不完善,生產性、生活性服務領域跨區域共建共享共保共治機制有待健全。為此,圍繞合力發展高端服務經濟,采取產業全面融合模式,完善多層次多領域合作機制,增強服務經濟發展新動能,共建現代服務業發展新高地。
一是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服務功能。加快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有序疏解一般制造等非大都市核心功能,著力打造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積極推動上海品牌和管理模式輸出。
二是推動重點服務領域率先突破。商務會展方面,以協力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世界互聯網大會、世界智能制造大會等重大展會為切入點,加強品牌展會和貿易投資的區域聯動。商貿流通方面,以統籌空域資源利用、鼓勵港口集團交叉持股為突破口,推動區域機場協作和沿海沿江港口江海聯運,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文化旅游方面,以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環太湖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為重點,聯合開展旅游資源開發、旅游線路設計和旅游主題推廣,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健康養老方面,支持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聯體等形式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范圍,以數字化醫院為依托共建醫療協作系統和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合力打造健康長三角。
三、“龍頭+配套+聯盟”模式: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
長三角科技創新優勢明顯,擁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2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約1/4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國約1/3的研發經費投入額和有效發明專利數。存在問題表現為高尖技術和精密器件仍然高度依賴進口,區域創新要素流動不暢、高端要素競爭加劇等問題突出。三省一市各自牽頭關鍵技術攻關、推廣超前儲備技術應用,存在分頭組織、重復攻關、同質競爭等現象。為此,充分發揮鏈主企業主動性和積極性,支持龍頭企業跨區域整合創新要素,探索形成“龍頭+配套+聯盟”模式,合力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
一是打造“政產學研資用”緊密合作的創新生態。采取企業主導、院校協作、多元投資、成果分享的模式,圍繞重點產業鏈創建若干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政策鏈深度融合。
二是聯手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圍繞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化發展,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科學數據等科技資源合理流動與開放共享,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
三是形成區域協同創新合力。發揮長三角技術交易市場聯盟作用,推動成果轉化項目資金共同投入、技術共同轉化、利益共同分享,實現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和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發揮長三角雙創示范基地聯盟作用,探索建立區域創新收益共享機制,共建國家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雙創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