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
[提 要]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是我們深刻認識和把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精神密鑰。建黨精神有其深刻的生成邏輯,其立足于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歷史主題,脫胎于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建黨實踐,源自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力量,得益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建黨精神的內在結構嚴密,由認知、目標、意志、主體四大基本要素構成。建黨精神形成于歷史,啟示當下,引領未來,具有教育、凝聚、認同、激勵四大功能。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馬克思主義;人民
[作者簡介]王 陽,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福建福州 350117)
中國共產黨人在百年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不斷進行精神建構,構筑起自身特有的精神譜系。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明確提出“建黨精神”這一命題,凝練總結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并強調“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1]。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一百年來頑強奮斗、接續探索的精神寫照,是中國共產黨人獨特的精神標識。深入分析建黨精神的生成、結構及功能,對于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優勢,砥礪奮進新時代具有重要意義。
一、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
建黨精神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理論邏輯和文化邏輯。其立足于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歷史主題,脫胎于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建黨實踐,源自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力量,得益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一)歷史邏輯: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歷史主題
建黨精神在中國近代歷史中醞釀生成,具有深厚的歷史根基。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滿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巨炮下,逐步喪失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大量主權。西方列強利用從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奪取的特權,瘋狂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導致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近代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屈辱危難,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救亡圖存成為中國近代歷史的主題。建黨精神正是奠基于這一歷史背景之下。
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無數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圖存的歷史洪流,試圖改變民族的前途命運。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改良主義等各種救亡圖存方案如雨后春筍輪番登場。農民階級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地主階級領導的清末新政、洋務運動,資產階級領導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接連而起。雖然這些探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最終皆以失敗告終。先進知識分子不斷尋找新的救亡圖存方案,寄希望出現新的領導力量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于是,他們將目光投向了俄國,這個和近代中國國情具有諸多相似之處的國家。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俄國,在布爾什維克政黨的領導下成功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建黨精神正是在對近代中國接續進行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失敗探索和種種救亡圖存失敗方案的深刻反思下,在吸收借鑒十月革命勝利成功經驗基礎上,孕育而生的精神產物。
(二)實踐邏輯: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建黨實踐
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客觀反映。任何精神皆由具體的實踐活動鍛造而成。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建黨實踐是建黨精神生成的實踐基礎。伴隨著五四運動的興起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開始在中國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活動。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人先后發表多篇文章向國人推介宣傳馬克思主義。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也開始醞釀創建。1920年3月,在李大釗的倡導下,由鄧中夏、黃日葵等十幾人在北京最先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同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發起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早期組織正是脫胎于上海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隨后,黨的早期組織先后在北京、武漢、長沙、廣州等地建立,這些早期組織“實際上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作用”[2]。為了擴大影響,壯大力量,這些早期組織積極推動成立青年組織、工會組織、勞動補習學校、識字班等。總的來說,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所進行的宣傳活動和實踐活動為建黨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作為一股新生革命力量,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處境艱難,生存條件極端惡劣,時刻處于白色恐怖環境籠罩之下。在反動派瘋狂鎮壓下,諸多早期組織創立者和主要成員英勇就義。李大釗經歷三次絞殺,慷慨赴死。蔡和森被國民黨反動派釘在墻上、剜去雙眼、割掉雙耳,依然誓死不從。夏明翰在揮筆寫下“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絕命詩后,壯烈犧牲。正是一大批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流血犧牲,涵養孕育了偉大建黨精神。
(三)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力量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政黨,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建黨精神生成的理論基礎。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進行徹底的批判改造,形成了辯證唯物主義,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在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運行現實的基礎上,開創性地找出了資本主義自身存在的固有矛盾,創建了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運行的客觀規律。在對既往理論成果批判反思和對具體實踐活動深入思考中,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的一般性的規律認識,從而“為人類指明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途徑,為人民指明了實現自由和解放的道路”[3]。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之下,列寧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俄國化,領導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帶領俄國人民成功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挽救了俄國。
在各種社會思潮的批駁碰撞中,在對俄國成功實踐和中國自身的悲慘遭遇深入思考中,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從此,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念成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旗幟和靈魂。馬克思主義自身所具有的科學性、實踐性、革命性、人民性等特質也為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理論養分。
(四)文化邏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積淀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觀念、價值標準、行為規范等筑牢了建黨精神的文化基因,為建黨精神的生成提供了深厚文化滋養。可以說,建黨精神的具體內涵幾乎都能夠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根據。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契合了傳統知識分子對“道”的信奉追求和崇尚立志高遠、矢志不渝、終身踐履的虔誠執著。《論語·里仁》云:“朝聞道,夕死可矣。”生動表達出對真理的信奉追求。《晁錯論》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推崇立大志,成大事,堅忍不拔,孜孜以求。“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吸收了傳統民本思想的內核,展現了敢為人先的擔當精神。《老子》第四十九章指出:“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顧炎武在《日知錄·正始》中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契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舍生取義”的價值觀和自強不息的斗爭精神。《周易折中》云:“惟當勞苦患難而說,始見真說。圣人以此先之,故能使人任勞苦而不辭,赴患難而不畏也。”表明君子應當為了勞苦大眾不懼風險,英勇無畏,頑強拼搏。“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則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忠誠觀念的揚棄、升華。中華民族自古便強調忠誠觀念,視其為道德的衡量標準。《忠經》言:“天下至德,莫大乎忠。”諸葛亮在《兵要》中指出:“人之忠也,猶魚之有淵。魚失水則死,人失忠則兇。”中國共產黨是廣大人民的利益代表,強調堅持對黨忠誠與不負人民的有機統一,不同于以往任何社會形態,摒棄了舊社會忠誠觀念所帶有的狹隘與偏見。
二、建黨精神的四維結構
建黨精神結構嚴密,內涵豐富,可從認知、目標、意志、主體四個維度加以把握。“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是建黨精神在認知層面的反映。“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是建黨精神在目標層面的反映。“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是建黨精神在意志層面的反映。“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建黨精神在主體層面的反映。這四個層面相互影響、互相作用,凸顯了建黨精神的邏輯性和整體性。
(一)認知之維:堅持真理、堅守理想
清醒的認知是一個政黨安身立命之本。建黨精神的認知之維回答了以什么理論引領方向,最終向何處去的重大問題。具體而言,這一維度體現兩個方面。
其一,尋找真理、堅持真理、發展真理。歷經反復學習比較,中國共產黨人在各種形形色色的思潮中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覺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引領前進的方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開天辟地”救國大業、“改天換地”興國大業、“翻天覆地”富國大業,努力朝著推動實現新時代“驚天動地”強國大業,引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進。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人深知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和開放的理論,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才能更好地指導中國實踐。在這個相結合的過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功將馬克思主義推向21世紀,在中國大地高高豎起馬克思主義的光輝旗幟,引領中國闊步前進。
其二,樹立理想、堅守理想、堅定信念。馬克思主義指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向世人描繪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圖景,鼓舞中國共產黨人樹立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遠大理想。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明確宣示:“他的目的是要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4]理論上的清醒與堅定,理想上的堅守與執著,促使中國共產黨人在堅守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同時,更加堅定了必勝信念。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根據中國具體國情,先后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三大改造”的完成、“兩步走”發展戰略、“三步走”發展戰略、新時代“兩步走”發展戰略,使美好藍圖一步步見于現實。
(二)目標之維:踐行初心、擔當使命
建黨精神的目標之維是認知之維的承繼延續,回答了在中國場域中,如何根據自身特有歷史底蘊和文化稟賦,實現遠大理想向社會現實轉化的問題。具體來說,這一維度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踐行初心促發展。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這一初心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性質宗旨、理想信念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意志,維護和實現人民的利益。追求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其根本價值指向也是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守初心,踐行初心,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交由人民來評判,從而贏得了人民的信賴與擁護,促使黨的事業蓬勃發展。從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頂上的“三座大山”,到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從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5]解決這一矛盾的唯一途徑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這是建黨精神的實踐指向和本質要求。
其二,勇擔使命謀復興。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永恒使命。近代以來,隨著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救亡圖存探索的先后失敗,“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一使命就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肩上。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義無反顧擔負起了這一偉大使命。正如毛澤東所言:“我們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最徹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鋒隊。我們要為完成這一任務而苦戰到底。”[6]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勇擔使命,積極作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苦干實干。歷經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贏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領導人民掌握了民族的前途命運。歷經29年的艱難探索,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為民族謀求復興積累了寶貴經驗,做出了理論準備,奠定了物質基礎。歷經34年的接續奮斗,取得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的勝利,徹底改變了過去一窮二白的貧困面貌,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民族復興邁出堅實步伐。黨的十八大以來,歷經9年極不平凡的社會變革,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性成就,實現深層次、根本性的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三)意志之維:不怕犧牲、英勇斗爭
建黨精神的意志之維是落實認知之維和目標之維的精神狀態,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優勢,回答了中國共產黨人應該以什么樣的精神面貌從事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這一維度集中表現為兩個方面。
其一,為了完成革命任務,不懼生死的無畏氣概。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入黨誓詞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內容,但是“犧牲”一詞,一直都是入黨誓詞的核心內容。獨特的國情和動蕩不安的國內外環境決定了中國共產黨人只有充分發揮“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才能在一個封建落后的舊中國重整河山,結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步入發展正軌。奮斗必然帶來犧牲。“據不完全統計,從1921年至1949年,全國犧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達370多萬人。”[7]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更是伴隨著19萬7千多名英雄兒女的壯烈犧牲。可以說,世界上從來沒有哪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那樣為了完成革命任務,付出過如此之多的犧牲。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在血與火的洗禮之中,向世人展示了鋼鐵意志。
其二,向一切困難挑戰發起沖鋒的英勇斗爭精神。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革命性的政黨,革命性是中國共產黨的不變底色。要革命就要進行斗爭。中國共產黨在建黨之初就把“階級斗爭”刻在了自己的旗幟上。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等各種反動勢力作頑強斗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一系列戰爭的勝利都是英勇斗爭精神的體現。為了維護自身和平和發展權益,中國共產黨在技術極其匱乏的條件下,向各種封鎖作斗爭,成功完成原子彈和氫彈的試爆,把衛星送上天。這種向一切困難挑戰發起沖鋒的英勇斗爭精神貫穿百年黨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講的斗爭,不是為了斗爭而斗爭,也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斗爭,而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知重負重、苦干實干、攻堅克難。”[8]中國共產黨人時刻準備斗爭、英勇斗爭,努力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
(四)主體之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
建黨精神的主體之維是認知之維、目標之維、意志之維向主體轉化的必然要求。回答了作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站在誰的立場上對待黨和人民的問題。這一維度,包含兩個層次。
其一,忠誠于中國共產黨。從主體定位來審視,絕對忠誠于黨是廣大黨員踐行黨性原則的普遍義務,是其政治品格堅定的表現。衡量一名黨員是否合格,一個關鍵的標準就是要看其對黨的忠誠程度。從忠誠指向的客體來看,對黨忠誠包含了對黨的信仰、黨的理想、黨的組織、黨的決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其中,忠誠于黨的組織是作為組織形態存在的中國共產黨對每個黨員提出的核心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同志要強化黨的意識,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做到忠誠于組織,任何時候都與黨同心同德。”[9]百年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無數黨員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對黨忠誠史。這是黨組織始終保持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堅強保證。
其二,不辜負人民的期望。人民性反映了無產階級政黨黨性所具有的階級性特征。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政黨沒有任何自身的特殊利益。《中國共產黨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即“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不辜負人民期望是“對黨忠誠”這一范疇的外延,是中國共產黨壯大組織,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基石。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對黨忠誠與不負人民相統一、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相統一。在積極推進黨的事業的同時,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與廣大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休戚與共,生死相依,為了實現人民的利益而努力,不斷推進黨的事業順利向前發展。
三、建黨精神的功能效應
建黨精神在歷史中生成,但其精神力量跨越時空,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整體精神狀態,啟示當下,引領未來。具體而言,建黨精神在引導廣大黨員塑造高尚人格、促使全黨緊緊團結在一起、增進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激勵全黨為推進偉大事業接續奮斗等方面具有強大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認同功能和激勵功能。
(一)教育功能:促進黨員個體高尚人格的塑造
培養人、塑造高尚的人格,是教育功能理論所公認的教育活動本身具有的基本功能。重視對黨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具有高尚人格的黨員個體,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進行黨內教育的目標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不但要有強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10]內嵌于建黨精神的真理品質、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頑強意志、傳統美德,有利于促進黨員個體高尚人格的塑造。建黨精神體現的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念有利于促進黨員個體樹立高尚的理想追求。建黨精神所體現的人民情懷、犧牲精神、忠誠觀念,有利于幫助黨員個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二)凝聚功能:促使全黨緊緊團結在一起
從精神觀念的視角來看,建黨精神是促進全黨緊緊團結在一起的精神紐帶。建黨精神形成于歷史,它是一個個生動鮮活的黨員個體流血犧牲、流汗拼搏的精神凝結。建黨精神同樣也映照現實。折射出現實社會中眾多黨員牢記初心使命,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的心路歷程。作為一種政治符號、精神標識,建黨精神體現了黨組織對黨員個體的精神關懷。這種精神關懷覆蓋了默默工作在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黨員個體,有效彌合黨組織與黨員個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心理隔閡,增強了黨員個體對黨組織的向心力和歸屬感。從而不斷促使全體黨員在政治上忠誠黨,在情感上寄托黨,在行動上追隨黨,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
(三)認同功能:增進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
政黨認同是個體心理學在政黨研究領域的延伸拓展。民眾對政黨的認同是支撐支持一個政黨生生不息、奮勇前進的動力源。《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中寫道:“政黨是為捍衛階級利益而自覺奮斗的團體,一般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因而,對政黨的認同多屬較高層次的認同。”[11]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整體精神特質的凝練表達,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共性特征。建黨精神所彰顯的為了更好地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發展理念,增進了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理念認同。建黨精神所體現的為民謀福、造福,不斷奮斗、不懼犧牲的品質,增進了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情感認同。建黨精神所反映的實事求是、光明坦蕩、公道正派等價值觀增進了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認同。
(四)激勵功能:激勵全黨為推進偉大事業接續奮斗
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精神支柱、精神動力。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堅守真理、實現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犧牲在前、吃苦在前、沖鋒在前,歷經重重艱險磨難,多次置于死地而后生,卻始終不變其節、不改其志。這種對于真理永存、理想不滅、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堅定認知和精神意志,橫亙古今,鑄就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黨魂。它必將激勵著全黨堅定不移地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牢牢立足自身發展實際,不斷提出新思路、新舉措,繼續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勇于推進自我革命,以自身的先進性引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順勢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2).
[2]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3]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4]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一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毛澤東文藝論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7]曲青山.弘揚偉大建黨精神[N].人民日報,2021-07-08(09).
[8]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1-09(02).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11]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上官濤]